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憑主義及教育通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凭主义及教育通胀
Remove ads

文憑主義及教育通脹是指社會對於正規學歷證書的需求逐漸增加,及此類學歷證明同時不斷貶值的相關過程。在西方社會中,各類職位對於正規學歷或資質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一過程被稱為文憑主義或者專業化。這一過程,轉而引起了文憑通脹(或學歷貶值,學術通脹或學歷通脹),對應工作要求的最低學歷發生了膨脹,同時學歷和文憑又在貶值。這些趨勢也和成績通脹相關,如今學生獲得的學術成績變得越來越高,而過去在同等水平下獲得的分數則較低。

Thumb
由於文憑主義及教育通脹的影響,求職者需在工作申請中提供較以往更高的學歷證明。圖中的女士取得了博士學位,正在畢業典禮上慶祝。

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中,統治者習慣採取一種綏靖政策,將公共單位的職位提供給中產階級,這也導致了許多年輕人去考取只和公務職位對口的大學學歷,使得他們在尋求私營單位的職位時反而失去了競爭力。[1]

一些職業過去只要求申請者持有高中學歷即可,比如工地監工,銀行處理貸款事項的營業員,保險員,行政助理等[2],而現在都要求從業者持有本科學士學歷。一些工作過去只要求申請者持有本科學歷,比如聯邦政府的主管[3],講師,或者是歷史景點的講解員[4],現在都要求從業者獲得碩士學位。同理,一些原來只要求碩士學歷的職業,比如初級科研員,講師,現在都要求有博士學歷。而原來只要求有博士學歷的職位,現在更多地要求從業者擁有一個或多個博士後或研究員的資歷。

全球範圍內對高端職務的競爭愈發激烈,這也是導致學歷貶值的另一個原因。

Remove ads

文憑主義及職業化

文憑主義即是根據正式的合格證或學歷證書來決定某人是否有資格在某領域中工作,或以「權威」的身份來發表意見。另一個定義是「在僱傭和升職決定中,證書,尤其是學歷證書發揮的過大影響」。[5]文憑主義也體現在某一工作或職位要求的學歷水平提高,而此提高並非必要,並沒有增加更多的相應技能要求。[6]

職業化是指所有商貿,職業全部轉變為真正的「完整並自成體系,從業人員擁有專業知識」[7]的社會進程。在這一進程中創立了林林種種的證書,職業機構或組織,用以監督從業人員的行為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將合格的從業人員及不合格的外行或業餘愛好者區分開來。這也「導致了階層劃分 - 在各種職業中劃分出了掌握知識的權威以及低等級的人員」。[8]這一分級也經常被稱為「職業閉鎖」[9][10][10][11][12] ,因為其意味著該職業不允許外來者,外行及不合格人員進入。「職業與業餘的區分,以及等級的劃分」[13]使得職位階層更為分明。據說,這一進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同業公會的產生。那時的同業公會徵求專有的排外權利,只允許熟練的技能掌握者開始工作,並開始訓練無薪學徒。[14]

Remove ads

歷史發展

在過去的六十年之中,西方世界的文憑主義傾向十分明顯。而在近些年來,開發中國家中也出現了同樣顯著的現象,持有學歷,文憑的人口越來越多,頒發資質證書的機構數量不斷增長,用學歷證書來挑選人才,僱傭員工也成為愈發司空見慣的現象。[15]心理學家Tony Buon稱,要求求職者持有證書或學歷的雇主,主要有以下兩大方面的考慮:

  1. 投資效應 - 證書或學歷表明申請者已經接受過一定的學術訓練,效率會更高一些。
  2. 篩選效應 - 教育,及接受教育從而獲得的證書,表明申請者身上有雇主想要的一些特質。

Tony Buon也提醒到,這樣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自然是有其局限的。在一定程度上,篩選效應和投資效應其實可以共存。[16]

以往,求職者可以憑藉實際經驗,業餘時間的自我學習等來申請工作,而如今雇主則要求其持有學歷證書或者是從業證書等。比如,投資銀行現在招收的員工都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而在過去,只需要高中學歷就足夠了(同樣,政府機構的初級政策分析員原先也只要求申請者有高中學歷)。在中國,就有擁有碩士學歷的人,爭著當香菸廠工人的案例[17]。在篩選的過程中,本科學歷,甚至碩士學歷已經成了求職者的必需品。

如果學歷證書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實際技能水平,以及其提升潛力,就可以減緩文憑主義日囂塵上的趨勢。正如Tony Buon和Bob Compton (1990) 所言,既然招聘員工的整個流程都是為了預測其未來職業生涯成功的可能性,那麼只關注一個因素(比如,教育資質)[15]其實是不理性的。至少有一項研究支持這一觀點,並稱相比於學歷來說,雇主其實認為經驗是預測員工潛力,未來工作表現的更準確的標準。[18]
Remove ads

社會地位

「文憑主義」同時也指過分依賴證書及文憑來決定社會地位的趨勢。文憑主義會導致文憑通脹[19]。社會學家Randall Collion 在1979年的著作《文憑社會》(The Credential Society) 中「研究了文憑主義以及社會階層劃分之間的關係」。[20]

學歷貶值

學歷貶值指工作所需的最低學歷通脹的進程。當職業機構提高行業的准入標準,或越高學歷的競爭者越容易被錄取的現象發生時(實際上直接導致了申請者需要更高的學歷),學歷貶值就發生了。 在20世紀前葉,持有高中學歷的銀行職員可以爬升到支行經理,甚至支行行長的職位。但是,到了20世紀中葉,人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上工業革命及美國國民人口的高速增長,直接導致了職業需求變化。在該進程中,本科學歷取代了高中學歷的地位,相應職位的最低學歷要求也有所提高。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末,同理而言,進入21世紀以後,本科學歷也開始無法滿足需求,一些工作崗位的最低學歷標準已經變成了碩士學位。

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末,職業醫師[21]的准入學歷是本科學位。到了1990年代,就變為了碩士學位,而如今,博士學位則成了必要的條件。人口激增及科技創新使得知識交流更加頻繁,直接導致了本科學位的數量增長,最終促成了上述變化。近年來,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博士學歷變得愈發普遍,大有取代碩士學歷的勢頭[22]。眾多大學都表示,越來越多的學生對碩士項目和博士項目產生興趣,尤其是博士項目,他們普遍認為獲取新技能能夠給簡歷加分,也能得到經濟回報。過去,這些只針對少數熱愛研究的學者設立的學術培養項目已經變成了很多行業的准入標杆。這一變化也迫使求職者不得不為了一些職位接受更長時間的教育,獲得更高的學歷。 不斷貶值的學歷也促進了高等教育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開始拓展其傳統的碩士及博士項目,添加了很多針對性極強的培訓課程。自然,這些為已工作人員設計的課程學費也十分高昂。 學歷貶值的另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人們在學校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長,而花在建立職業生涯的時間則相應變短了。

Remove ads

學術通脹

「學術通脹」或「教育通脹」指的是最低工作需求不斷通脹,高學歷人員數量不斷增加的過程。這導致了大量大學畢業生(獲得本科學位或同級別學位),甚至研究生和博士生共同爭搶數量極少的,需要如此高學歷的工作,此時就發生了學歷的貶值。這種情況使得社會競爭愈發激烈,人們都在試圖獲得更高的學歷或接受高級別的教育。原來只要求申請者有兩年或四年制本科學歷的工作,現在已經大大提高了標準。[23]通脹導致了一些工作的最低學歷標準提升至了碩士,博士,以及博士後,但這些工作其實並不需要從業者有如此高的知識水平。 大學畢業生開始從事原先並不需要大學學歷的工作,同時高學歷人員不斷湧入某一特定職業,直到其變成社會普遍認可的「高學歷職業」,相對低端工作[24]的最低學歷需求由此提升,這時就出現了學術通脹的現象。可以說,這一現象是過度教育的結果。 教育體制化使得年輕人在「工作中學習」,實踐中積累經驗的機會不斷減少,從學徒到熟練技術人員(比如,工程師)的發展道路基本消失了。學術通脹使得求職者愈發信奉由他人認可頒發的學歷或資質證明。 「學術通脹」這一概念是Ken Robinson 爵士推廣開的。他在TED (科技,娛樂,設計)發表的名為「學校扼殺創造力」的演講使得人們熟悉了這一概念。[25][26] 學術通脹和貨幣通脹的原理相似。貨幣通脹是指流通的貨幣過多,而可購買的商品過少導致的情況。[27]

Remove ads

資質通脹或學歷通脹

資質通脹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教育或學術資質貶值,求職者在職場中能夠依賴該資質獲得優勢不斷減少的現象。因此,資質通脹和物價膨脹類似,已獲得的資質持續貶值。通常認為,資質通脹在上個世紀的西方高等教育領域,已然成為一種持續的趨勢。這一現象在古代中國,日本,及17世紀的西班牙大學中也曾出現過。[28][29][30][31][32][33]

跡象

20世紀伊始,美國高中畢業證就因資質通脹而不斷貶值,在那時,只有不到10%的人口持有高中文憑,獲得高中文憑是當時中產階級可以稱道的榮耀,持有者也可以在職場中爬升到管理級別。而近年來,高中文憑只能夠幫求職者找到低端的勞動或服務業工作。[34]

資質通脹的另一跡象是大學學歷和高中學歷持有者工資的差距不斷減小[35] 。新職位發布時所要求的資質和已從業者持有的資質之間也有十分明顯的差距。2014年美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65%招聘行政秘書和行政助理的啟事都要求申請者有本科學歷,而現在擔任該崗位的人員達到要求的比例只有19%[36]。幾十年前面對高中畢業生開放的職位,現在一般都有更高的學歷要求,但其從事的事務及所需技能並沒有明顯變化[37]。研究也發現,例如IT 行業的服務台崗位,招聘廣告中要求的技能,對於大學畢業生或者非大學生而言,並沒有區別[36]

可以預測,資質通脹會導致高學歷者的供大於求,並加劇過度教育的趨勢。據估計,2005年,30%的大學畢業生將被迫從事並不需要文憑的工作。[38]工商管理學碩士(MBA)和文科碩士(MA)則只得從事店員或服務員的工作。

Remove ads

成因

對於資質通脹的成因,大家並沒有統一的意見。不過一般認為,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大力推廣教育,以及隨著科技發展而不斷普及的高等教育直接導致了這一現象。這也就導致了原先對高中畢業生[39]開放的低端工作,現在都要求申請者持有本科或更高級別的學歷。有可能導致資質通脹的成因有以下幾種:雇主要求申請者持有更高學歷;個人或者家庭的興趣;生活水平提高促使更長時間的教育成為可能;高失業率導致競爭者希望在職場占有更大的優勢;文化對於教育的推崇。[40][41] 特別是,資質通脹的內部機制會威脅到世界範圍內高等教育的主動權,因為此通脹和市場對資質的需求並不匹配。[42]信號理論指出的,市場將資質作為衡量和篩選申請者能力的一項指標。雇主自然地認為學歷和能力成正相關關係(見麥可·斯賓塞英語Michael Spence的就業市場信號模式)。 儘管近些年來,許多高等教育機構都認識到了資質通脹這一現象,但是他們對於這一問題並沒有達成共識,也沒有一套清晰的解決方案。學術機構通常都會錄取達標的申請者,許多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也認為通過政府管控私營企業的招聘行為不僅越權,也對解決這一問題沒有幫助。 驅動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追求高等教育的理念是沒有大學文憑就相當於不適宜被僱傭。許多高等教育的批評者都指出,「完成大學教育」這一運動也加劇了資質通脹,使得雇主在招聘時擅自加了很多非必須的學歷要求,當然,這也是因為持有高學歷的人才實在是太多了[43]

Remove ads

資質通脹引起的問題

資質通脹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大家各執一詞,對於資質通脹是否會,又如何會影響高等教育,就業市場以及薪酬都沒有共識。以下是公眾普遍的擔憂:

  • 一些人指出,大學學費及費用上漲是因為學歷通脹的緣故,不過當前的數據並不能完全支持這一觀點[44][45]
  • 只為了獲得文憑而上大學的學生,相比抱著充實自己為目的的學生,更容易變得不合群[46]
  • 浮誇風盛行,華而不實。在中國以前對應聘做保安工作的人沒有學歷要求,而現在已經出現,有用人單位要求應聘做保安的人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47]而事實上,很多工作不需要學歷或通過工作實踐,當學徒後就能勝任,而符合學歷要求的應聘者被聘任後,常常,其文憑所學的專業與從事的工作不對口,工作要由零開始,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 高中文憑貶值[48]
  • 接受研究生教育帶來的機會成本很大,可能會使個人儲蓄財產延遲,工作年份減少,建立家庭時間推後[49]
  • 造成了女性擇偶困難,女性擇偶傾向於選擇與自己學歷相當或更高的伴侶。以中國為例,在教育通脹之前,學歷差距不大,女性擇偶相對容易。教育通脹之後,學歷差距增大,受教育時間延長,進入社會工作的時間也隨之推遲。加之女性不願意嫁給學歷低於自己的男性,造成中國單身女性人數大增。即使對方才華出眾,僅因學歷不足,便令女性連了解的意願也欠奉。[50]
  • 充分接受培訓的教職員工數量不夠,而兼職講師數量上升,這會反向破壞教育質量[51]
  • 一些學者認為成績通脹和學歷通脹有直接關係,但是大家對二者的因果關係也有很多爭論[34]
  • 一些人指責學歷通脹導致了工作及工作經驗的價值降低,許多數據都顯示學歷在競爭力上明顯弱於相關經驗,這也導致了很多學生並不能在畢業後立即找到工作,償還助學貸款[52]
  • 學歷通脹前,大家學歷差距不大,招工對求職者沒有太高的學歷要求,教育通脹之後,人們的學歷參差,用人單位招工提高了學歷要求,過不了招工學歷門檻的人,為了謀生,男的無奈加入黑社會,女的被迫當陪酒女或性工作者,這些沒有學歷要求的工作[53]
  • 在中國一些已經從事工作的在職人士或官場上的官員,雖然對工作已經駕輕就熟,但因為以前招工時沒有這麼高的學歷要求,這些人被迫要求報讀專升本、碩士、博士。因讀書而分散用於工作的精力,所學的專業有些並非與工作對口,拿了文憑後工作能力不一定提高。[54]
  • 儘管名譽博士學位是榮譽性頭銜​​,旨在表彰個人在特定領域的卓越貢獻或社會影響力的人,​​無需經歷課程學習、考試或論文答辯,常規博士數量激增後[55],名譽博士聲譽也被稀釋[56]
  • 2025年4月北京協和醫學院被媒體披露,於2018年用通識教育理論做藉口,認為醫生應該掌握除醫學外更廣泛的知識,推出臨床醫學博士培養項目「4+4」模式,即4年非醫學本科教育+4年醫學專業教育‌,引起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的爭論,民眾不認同稱,不但浪費了前四年的本科學習,而且通過通識教育理論培養出來的醫生醫術不過關,該項目更被質疑,是為了權貴快速取得博士學位提供的捷徑。[57]

成績通脹

成績通脹是指現在的學生獲得的學術成績變得越來越高,而過去在同等水平下獲得的分數則較低的趨勢。這一問題經常和美國教育問題,英國的中等教育普通證書,英格蘭和威爾斯的 A 等級成績相關聯。同樣,加拿大和其它許多國家也有類似的問題,特別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