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龍興寺 (新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絳龍興寺,又稱龍興宮,位於中國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縣城龍興鎮北大街盡頭的高崗上,為該城最高建築物。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新絳龍興寺始建於唐朝初年,原名碧落觀,著名的《碧落碑》即在此刊刻。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改為龍興寺。會昌滅佛期間被毀。後宋太祖趙匡胤曾在此停留,改為行宮。後恢復為龍興寺[1][2]。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清康熙四十魄哧(1708)、乾隆四十二年(1777)及1941年(民國30年)年重修
建築

殿後為龍興寶塔,為八角樓閣式磚塔,青磚砌築。原為八層,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坍塌,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時增加五層,為八角十三級,高42.4米。每層均有匾額,分別為:「一柱擎天」、「兩莖仙掌」、「三汲龍門、「四大躋空、「五雲獻瑞、「六鰲首載、「七星召應」、「八風協律、「九擄看花、「十園蓉鏡、「十方一覽」、「十二碧城」、「十州三島」。底座有知州武進題書的磚雕楹聯:「雷雨平臨咫尺看龍門之變」、「慈雲遙接飛騰爭雁塔之高」。1941年重修。塔頂已出現多次不明原因的冒煙現象[3](1899年[4]、1929年、1937年、1971年、1976年、)。
寺東西廊房及山門系1991年新建,塔東南台階下有兩座1995年從寺外搬遷來的宋金磚墓室[5]。1991年,在該寺地下發現「荀子故里」石匾額,佐證荀子為山西新絳人[6]。
-
絳州碧落碑
-
大雄寶殿
-
龍興寺塔
-
龍興寺塔門
Remove ads
龍興寺大雄寶殿

龍興寺大雄寶殿(正殿)為元代建築,坐北向南,面闊五間,進深四椽。懸山頂,五鋪作雙下昂斗拱,面積為178平方米。殿內塑三身佛,彩塑7尊。彩塑高4.5米,為宋金風格風格(偏向金代風格)[5]。
殿內中間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東側(左側)為報身佛「盧舍那佛」,西側(右側)為應身佛「釋迦摩尼佛」。三佛身旁為四位脅侍菩薩(觀音、地藏、文殊、普賢)。
-
盧舍那佛脅侍菩薩
-
盧舍那佛
-
毗盧遮那佛
-
毗盧遮那佛側照
-
毗盧遮那佛脅侍菩薩
-
釋迦摩尼佛
-
釋迦摩尼佛脅侍菩薩
保護
1991年,新絳龍興寺正式作為景點對外開放。
1996年1月,新絳龍興寺被評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2006年,新絳龍興寺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6-427[7]。
2014年10月,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啟動總投資約300萬元人民幣的修繕工程。
2014年,新絳縣文物部門對「文革」時期被挖的佛像的眼珠進行了修復[8]。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