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方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一字鳳九,晚號望溪,安徽桐城縣人,清代文學家,首創散文流派桐城派。與劉大櫆、姚鼐合稱桐城三祖。
生平

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十二日,方苞生於江南六合留稼村。五歲課章句,稍長治經書、古文[1],「凡《易》之體象,《春秋》之義例,《詩》之諷喻,《尚書》、《周官》、《禮記》之訓詁,先儒所已云者,皆粗能記憶。」[2],早年不喜宋儒之說[3]。康熙三十年(1691年)遊京師,康熙四十五年會試中式第四名,但因母病回鄉,未參加殿試。
康熙五十年(1711年),戴名世《南山集》案發,方苞因給《南山集》作序而牽連入獄,在獄中兩年,堅持著作,著成《禮記析疑》和《喪禮或問》。經李光地營救,才免於難。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以「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命方苞以白衣平民身分入值南書房,成為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三朝皇帝的智囊,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雍正十一年,升內閣學士,任禮部侍郎,充《大清一統志》總裁。乾隆元年(1736年),入南書房,充《三禮義疏》副總裁。
方苞好結黨營私,徇私推薦魏廷珍,「時論訾之」[4]。因與河道總督高斌交惡,被披露一些請託秘辛,「疏發苞請託私書,上稍不直苞」[5]。乾隆四年,因將「伊條奏事件」私告於人,乾隆帝批評方苞「假公濟私,黨同伐異,其不安靜之固習,到老不改,眾所共知」[6],革職,留三禮館效力贖罪。乾隆七年,告老還鄉,賜翰林院侍講銜。晚年居家多不滿於朝廷,「菲薄科目,譏刺時政」[4]。
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十八日,方苞病逝,葬於江蘇六合。
咸豐十一年曾國荃欲將方苞從祀孔廟,曾國藩致書國荃:「望溪先生之事,公私均不甚愜。……國藩於本朝大儒,學問則宗顧亭林、王懷祖兩先生,經濟則宗陳文恭公,若奏請從祀,須自三公始,李厚庵與望溪不得不置之後圖。」[7]
Remove ads
學說著述
方苞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早年究心詞章,康熙三十年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康熙五十年(1711年)潛研「三禮」,康熙五十九年(1720)成《周官集注》,乾隆十四年(1749)成《儀禮析疑》[8]。姚鼐推崇方苞:「望溪先生之古文,為我朝文章之冠」。陳宏謀云:「望溪經說,不惟經義開明,可以蕩滌人心之邪穢,維持禮俗。」。
方苞論文提倡「義法」,方苞:《復泰小峴書》:「鼐嘗謂天下學問之事有義理、文章、考據之分,異趨而同為不可廢。」,作品有《獄中雜記》、《左忠毅公軼事》等。方苞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論學以宋儒為宗,提出「義法」主張:「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內容)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形式)也,義以為經 ,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9]。他對於文章要求「雅潔」,常有省略主語或賓語的現象。袁枚譏其「才力薄」[10],文學性亦不足[11],「似精神不能包括其大處、遠處、疏淡處及華麗非常處」。
方苞一生著作等身,有《春秋通論》、《禮記析疑》、《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儀禮析疑》、《集外文》10卷、《補遺》14卷等,另刪訂《通志堂宋元經解》等,並擅長撰寫散文,有近六百篇傳世,收於《望溪先生文集》中。方苞為文,多明經崇道之作,且重道學。其散文獨樹一幟,自成風格。清初四庫館臣評方苞:「苞於經學研究較深,集中說經之文最多,大抵指事類情,有所闡發。」[12]
Remove ads
家庭
評價
延伸閱讀
[編]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