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雍正帝

清朝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雍正帝
Remove ads

雍正帝(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愛新覺羅氏,名ㄧㄣˋㄓㄣ滿語ᡳᠨ
ᠵᡝᠨ
轉寫In Jen),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3],中國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的第三位皇帝,於公元1722年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通稱世宗憲皇帝滿語ᡧᡳᡯᡠᠩ
ᡨᡝ᠋ᠮᡤᡝᡨᡠ᠋ᠯᡝ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轉寫šidzung temgetulehe hūwangdi)。

快速預覽 清世宗, 清朝皇帝 ...
快速預覽 漢語名稱, 漢語 ...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登基(1722年12月27日)[4]。雍正帝的風格是著名的勤勞親為,亦狠辣果斷,絕不心慈手軟,因此對內政和民生的問題均進行強力手段的鐵腕施政,例如在中央設置軍機處密摺制度來加強皇權,在地方上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打擊貪腐王公官吏和廢除賤籍等一系列政策,推動了清朝的經濟和國力進一步增加,對外則透過對俄國談判確定蒙古北部邊疆,平定青海,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等加強對西藏的控制。其在位期間正值壯年,能對時弊做出較為果斷的處置,把康熙帝留的問題加以整頓,由此盛世得以延續,一定程度挽救了清朝的統治,有助於清朝不至於及早滅亡,使其主導的改革多被後世所肯定。

Remove ads

人物生平

Thumb
年輕時的胤禛

出生與早年

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時出生於紫禁城永和宮,為康熙帝第四子,母親是孝恭仁皇后。康熙帝曾評價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後經胤禛請求,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語。因胤禛性情急躁剛烈,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訓喻他。胤禛早年隨康熙帝巡歷四方。

儲位鬥爭中的角色

皇子時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封胤禛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鈕祜祿氏生下雍親王胤禛第四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廢黜允礽,此時不再立皇太子。因此爭奪儲位鬥爭更加激烈。

即位後的處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禛登基為雍正皇帝。

Thumb
雍正便服,手持如意

雍正繼位,任命康熙皇八子允禩、皇十三子允祥、馬齊和隆科多總理事務。[5]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至二月起,雍正帝對以往在康熙時期奪嫡氣勢高漲的八弟允禩和九弟允禟治罪,除去他們的爵位及宗室籍,並令其分別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

Thumb
雍正帝朝服立像

去世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夜子時圓明園病逝,享年58歲,葬於清泰陵[註 1]

為政舉措

政治

加強專制

  • 軍機處雍正八年,成立軍機處[5],當時主要為了緊急應對西北軍情,協助辦理皇帝處理對準噶爾用兵的各種軍務。而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皇親國戚中擔任。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大臣雍正時期,依然是並存的,並且雙方職責各不盡相同,共同點皆需要處理軍務。只是1792年乾隆當政時,廢除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乾隆以軍機處為主要專一事權。例如雍正時期的首席軍機大臣:怡親王允祥、大學士鄂爾泰。在正式官僚體制外,設立以皇帝親近成員組成的決策集團可謂為「中朝現象」,屬專制君主絕對權力之表現。[6]
  • 密摺制:雍正還在中央進一步完善密摺制度來監視臣民。
  • 整肅兄弟:雍正二年四月,明詔訓飭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惡;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遠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廢太子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隻」、「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義為髒的豬),八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狀[5]。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5]。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胤祥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5]
Thumb
雍正帝戎裝像

整頓吏治

康熙帝在位晚年,清朝吏治腐敗,官風鬆懈。雍正帝登基後第一項舉措就是整頓吏治。雍正帝在給總督的上諭中說:「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7],登基一年時又說:「朕纘承丕基,時刻以吏治兵民為念」[8]。同時完善監督體系,強化密折制度,注重官員、民眾的思想道德教化,樹立反腐典範[9]

在整飭吏治的同時又打擊朋黨勢力,他看到朋黨之間各抒政見,妨礙皇帝堅持既定的政策,認為「朋黨最為惡習」[10],因此宣稱「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11],「務期振數百年頹風,以端治化之本」[12]

秘密立儲

改善祕密立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布太子,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不過此制僅乾隆咸豐兩帝即位時施行過。

用人方法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隆科多。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雍正三年七月削隆科多太保銜;雍正四年正月削職;雍正五年十月廷臣上四十二罪款,下獄,永遠禁錮;雍正七年六月,死於禁所[5]。其較為寵信的四位臣工:李衛江蘇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李衛和張廷玉為漢人,田文鏡為漢軍旗人,以民族分,漢族佔了四分之三,足見雍正確實了解也重用漢人。雍正四年十二月,河南、陝西、四川均攤丁銀入地併徵;謝濟世劾田文鏡,被褫職,發赴阿爾泰軍前效力,陸生楠亦以黨援同時遭遣[5]

整頓旗務

清兵入關以後,國家承平日久,軍備廢弛。而作為大清軍隊主力的八旗兵也是喪失鬥志,特別是在旗的八旗子弟,每日遊手好閒,貪圖享樂。雍正帝對於此情此景對八旗旗務進行了一些整頓,例如:給那些無所事事的旗人分的土地和農具,讓其自力更生,派遣八旗子弟去前線參戰等[13]

雍正八案

九子奪嫡胤禵軟禁、年羹堯案、曾靜呂留良案、隆科多案、謝濟世案、陸生楠案、屈大均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貴妃死;十二月斬《西征隨筆》作者汪景祺[5]。雍正四年三月,錢名世以曾投詩年羹堯獲罪,雍正親書「名教罪人」懸其家門,又命文臣作詩文刺惡他[5]。雍正四年九月,查嗣庭以謗訕下獄,五年五月死,戮屍[5]。雍正七年五月,曾靜供稱因讀呂留良書而有謀反;十年十二月,治呂留良罪,與兒子呂葆中、門人嚴鴻逵一同戮屍,斬另一兒子呂毅中與門生沈在寬[5]。雍正七年九月,頒行《大義覺迷錄[5]

軍事

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堯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護康熙帝遺體;五月,生母仁壽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曆上諭於正大光明匾後;十月授年羹堯撫遠大將軍[5]。雍正二年三月,平定青海,進年羹堯為一等公[5]。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雍正三年三月,下詔斥責年羹堯,四月調為杭州將軍,六月削太保銜,七月黜為閑散旗員,十二月廷臣上九十二罪款,賜死,斬其子年富[5]

經濟

康熙末年吏治鬆弛,貪污成風,加上諸王皇族同官僚結黨營私,致使財政經濟從中央到地方混亂不堪,「積弊甚大」。僅戶部就虧空白銀二百多萬兩[14]。面對如此局面雍正帝在稅制上推動「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一系列改革。

同時,設會考府,清查虧空[15]。推廣養廉銀制度,養廉銀不但是一項經濟政策,同時也是清朝前期整頓制度的一項綜合改革措施[16]

Thumb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雍正祭先農壇圖

文化

雍正帝在位期間還對科舉制度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創考差先例,改革選派考官制度;變更考的試內容和重點;增設考試科目,考生的資格限制有所放寬;還創行「朝考」、翻譯翰林「大考」等複試制,變通一試而定終身的制度;調整用人政策,數途並用,以抑科甲。這些措施的實行力剔積弊的施政作風[17]

蒙古與藏族

雍正二年(1724年)設置西寧辦事大臣,辦事大臣衙門最初設於察罕托洛亥(青海湖東南),後改駐西寧,故乾隆以後又稱為西寧辦事大臣。

雍正五年,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控制。

西南各族

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用朝廷分發的流官,史稱「改土歸流」,派遣官吏統治,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

社會

清朝自雍正帝在位期間起實施「廢除賤籍」這一項改革。雍正帝下令為賤民開豁為民(又稱開豁為良),編入正戶,准許置產定居、考試,宣示廢除賤民階級,但影響有限,未能改變社會大眾的歧視風氣,賤民仍然存在,如福州疍民墮民等群體較明顯存續到清末,及所謂發功臣暨披甲家為奴或辛者庫。[18][19][20][21]

外交

  • 嚴厲禁止天主教傳教
  • 俄羅斯帝國訂定《恰克圖條約》,還曾派遣正式使團前往莫斯科,1731年1月26日,托時使團在克里姆林宮,覲見俄國女皇安娜一世恭賀其登基,德新使團還於次年訪問了彼得堡[22]
  • 海禁問題上,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地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廣東人移民台灣,但對外洋回來的人民仍有戒心。雍正嚴禁中國商人出海經商,還設置各種障礙,並說道「海禁寧嚴毋寬,余無善策」。在沿海各省的要求下,雖放寬海禁,但仍加以限制盤剝。尤其對久住外國的華僑商販和勞工,「逾期不歸,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不許其復回內地」[23]

陵墓

努爾哈赤皇太極的陵墓位於瀋陽盛京三陵。清入關後,從順治帝康熙帝都安葬到北京東邊的遵化縣馬蘭峪皇家陵園,即清東陵。雍正帝另選北京西邊的易縣開闢自己的陵墓,即清西陵

紀年對照

更多資訊 清世宗, 雍正元年 ...

家族

更多資訊 雍正帝家族 ...

后妃

更多資訊 封號、諡號, 備註 ...

子女

雍正帝親生的兒女中,共有10個兒子、4個女兒,其中只有4個兒子、1個女兒活到成年,即共計14個子女中有9個早夭,幾乎三分之二。

皇子

此處按照出生順序排序。共計10個兒子,其中6個序齒(即參與排序、有「皇〇子」稱號),4個活到成年。並非所有的兒子都序齒,唯有活到成年的兒子(4個)以及2個因為各種原因而例外的早夭兒子才有,故共有6個排序的兒子。其子皆從「弘」、「福」,與雍正帝不同,其繼任乾隆帝即位後並未讓其兄弟改名。

更多資訊 姓名, 皇子 ...

養子

更多資訊 封號、諡號, 生父 ...

皇女

雍正帝的女兒皆短命,4個女兒中3個皆早殤,唯一活到成年的次女沒過幾年也離世,彼時雍正尚未登基。

更多資訊 次序, 生年 ...

養女

雍正年間有永和宮公主及永和宮格格等稱,由於當時雍正帝親生女兒皆已離世,此時居住在六宮區域的公主應為其養女。

更多資訊 封號、諡號, 生父 ...

評價

《清史稿》: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26]

《清世宗實錄》:天表奇偉,隆準頎身,雙耳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舉止端凝。……幼耽書詩,博覽弗倦,精究理學之原,旁徹性宗之旨。天章濬發,立就萬言。書法遒雄,妙兼眾體。毎籌度事理,評騭人才,因端竟委,燭照如神。韜略機宜,皆所洞悉[27]

李氏朝鮮君臣受儒家正統華夷之辨觀念的影響對清國以及清國皇帝的態度多持批評態度,甚至有妖魔化傾向。朝鮮人毫無忌諱地記錄康熙帝的「雌雄眼」容貌,還認為雍正帝貪財愛銀[28]。但是朝鮮使臣李樴親見雍正「氣象英發,語言洪亮」[29]

英國歷史學家史景遷認為,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養廉銀)。雖然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雍正未能瞭解與解決明清兩代作為內歛式王朝的根本問題,但滿清得以建立起一套繼續運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統治體制,而未淪為「立國百年而亡」的異族王朝,此當歸功於雍正一朝的改革。

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評價雍正:「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讚揚不值。而批臣下之折,尤有趣味,所降諭旨,洋洋數千言,倚筆立就,事理洞明,可謂非常之才矣。」[30]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珍認為雍正是一位善於觀察與思考者,其思想的敏銳性以及思維廣度與深度,都超過允禩允禵等人[31]

中國歷史學家錢穆認為:「雍正是有名能專制。他的上一代是康熙。在中國歷史上,康熙也算是一個好皇帝,至於雍正便太專制了。我們現在看他的硃批上諭,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是如何般統制中國的。在當時,全國各地地方長官一切活動他都知道,大概全國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務人員的。因此許多人的私生活,連家人父子親戚的瑣碎事,都瞞不過他。一切奏章,他都詳細批。他雖精明,同時是獨裁。但他有他的精力,他有他的聰明,中外事,無論大小,旁人還不知道,他已經知道了。……不能說皇帝私下決定了,不再給政府行政長官預聞就可辦。這決不能說是一種制度,也不能說它是習慣法,只能說它是法術。為什麼?因為這是純粹出之於私心的。而私心則決不能形成出制度。」[32]:123[33]

馮爾康在《雍正傳》中評價:總之,雍正勇於革新,解決或試圖解決歷久相沿的弊政,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促成吏治的相對澄清,造成國力的強盛和國家政局的安定,促進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所以說他是奮發有為的、對歷史發展作出貢獻的君主,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比較傑出的帝王之一,是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他的自視高明,比諸漢唐宋明的有為之君,基本上是可以允許的。[34]

爭議

即位之謎

從古至今民間多年來有「十改于」和「十改第」的說法,指因為「于」字和「第」字在構做上均含有「十」字,所以雍正把遺詔上「傳位十四子」一句改為「傳位于四子」或「傳位第四子」,進而把皇位繼承權從身為康熙帝第十四個兒子的允禵手上奪去。[35][36]

其中一種說法認為跟當時受顧命的漢大臣王掞有關。因王在康熙駕崩、雍正登基之際,由於年老和緊張,把要傳皇位給「第四子胤禛」誤聽誤記成「十四子胤禎」,導致後來王掞在雍正統治期間下場不太好,而且連累到其子,其誤聽誤記遺詔的情節成了日後民間流傳雍正篡改遺詔登基的起源;尤其朝鮮著名學者朴趾源在其所著《熱河日記》第55卷有提到——

...及康熙大漸,漢閣老王掞同承顧命,誤認禛字為禎字,第四為十四。掞被罪,而允禎為逆魁,改禎為禵。

[37]

「十改于」和「十改第」這兩個說法已被中央研究院的人員加以否定。[38]他們說清朝時代的官方文書裡如果提及皇族和皇帝的子嗣,文書裡一定會把那人的正式爵位、皇室兄弟之間的排名與名字完整列出。[38]根據中央研究院現在保存的康熙遺詔,雍正在遺詔上被稱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39]如此類推,如果康熙原本是屬意讓允禵繼位的話,那文書裡則會把允禵寫成「貝勒皇十四子胤禵」,寫法與「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完全不同。

康熙遺詔亦以滿文和蒙文書寫與中文一同的內容。滿文裡,「于」和「十」兩字的寫法完全不同,並沒有矯飾可能。[35]亦有觀點指出「于」字是簡體字,等於繁體字裡的「於」字。因為「於」和「十」寫法差別甚大,所以在更改方面會有難度。[35]

康熙帝傳位雍正帝之徵兆

  • 徵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親王胤禛主持,豈能不具備重大意義?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 徵兆二:康熙御極六十年派雍親王胤禛祭祖此舉,讓廢太子胤礽之師王掞看出端倪,故於三月「大學士王掞密奏請建儲,至是監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長發等人曾疏請建儲,帝不悅,並掞切責之。諸王、大臣奏請治大學士王掞罪,帝赦不治。」這亦可視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佈署跡象之一,畢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領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佈,易生事端。
  • 徵兆三:「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康熙以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之親信年羹堯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軍後補給已然成形。
  • 徵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撫遠大將軍胤禵復往軍前。十月,命雍親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孫渣齊、隆科多、查弼納、吳爾台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康熙指示由雍親王胤禛親率隆科多、查弼納等眾多京師王公重臣,竟然只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已有不尋常跡象。
  • 徵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駐蹕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駕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時康熙意欲傳位於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顯。

雍正時期大興文字獄,是為了打擊全國各地對雍正皇帝和朝廷散布不實謠言的逆黨,此事件甚至波及多位雍正的親兄弟、雍正重臣隆科多年羹堯等多人。

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隻」、「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5]。康熙帝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為「顫抖」,也有人說是「刺傷人的野豬」),八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狀[5];後被圈禁。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5]。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5]。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死因之謎

民間流傳著各種雍正皇帝死因的野史

  • 病死:有人認為雍正帝「是中風死去的」[40]
  • 丹藥中毒:近年來由於對清代的檔案進行了大量研究,許多史學工作者認為,雍正吃丹藥中毒致死也有很大可能[41],而乾隆帝即位後,馬上將圓明園內的煉丹道士和民間術士全部趕出[42]。某些近年與雍正帝有關的電視劇集(例如後宮甄嬛傳)都根據此說法而描述雍正之死因。
  • 遇刺:傳說呂留良之孫女(一說女兒)、「江南八俠」之一的呂四娘為報文字獄滅門之仇,借選妃之機名混進皇宮,在雍正帝召其侍寢時用從粘竿處詐取的血滴子成功行刺割顱而走。隨後新登基的乾隆帝並命工匠刻了一個黃金頭顱代替入殮。

軼事典故

個人信仰

雍正帝篤信佛教,熱衷藏傳佛教漢傳佛教,與密宗章嘉活佛交往密切;雍正也研究禪宗,精通《金剛經》,並著作佛學書籍數部,為章嘉活佛認可其參透三關,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位自認為已覺悟的皇帝。雍正帝也喜歡道教,常常服食道士金丹。雍正元年重申禁止天主教,史稱雍正禁教

喜愛裝扮

雍正皇帝委託宮廷畫師郎世寧,創作一幅《雍正行樂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顯示雍正喜愛打扮成不同年代的各式人物。

早期未即位前(九子奪嫡時期),就曾委託畫師給自己家人畫《春耕圖》進獻給康熙皇帝以表明無爭位之心,後來的乾隆皇帝也有相似的喜好。

影視作品

註釋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