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施一公

中国生物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施一公
Remove ads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男,漢族雲南大姚[2],出生於河南鄭州,中國結構生物學家,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3]。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4][5]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河南代表團代表,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6]。現任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7]

快速預覽 施一公, 性別 ...
Remove ads

生平

1967年5月5日,施一公出生於河南鄭州,童年在駐馬店長大[8]。1985年畢業於河南省實驗中學,並獲中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保送至清華大學[9]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在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習,獲得學士學位。

1989年8月至1990年,在鄭州畜牧獸醫專科學校工作。

1990年4月至7月初,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學習,於赫伯特·弗洛姆教授的實驗室進行輪轉,跟隨劉峰和董群夫妻兩人做研究[10]

1990年9月至1995年4月,轉學至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繼續學習,獲得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1995年5月至1995年12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1996年1月至1998年2月,在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結構生物學實驗室任博士後。

1998年2月至2001年,任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2001年至2003,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終身)副教授。2003年7月至2008年,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終身)教授。2007年至2008年,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

2007年11月至2008年,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曾任生物系副主任、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理學院副院長。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理學院副院長、醫學院常務副院長。2009年9月至2014年1月,任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醫學院常務副院長。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任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2014年2月21日,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召開,任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11][12][13][14]。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清華大學校長助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任北京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2015年9月,任清華大學副校長[15]

2016年4月,卸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16]

2016年6月,當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7]

2016年12月,任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長。[18]

2018年1月,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

2018年4月,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20]

2019年9月18日,浙江省歐美同學會在杭州上城區正式揭牌,施一公任首任會長[21]。2021年1月22日,第八屆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選舉其擔任第八屆理事會副會長[22][23][24][25]

Remove ads

獎項與榮譽

2019年1月4日 2018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施一公
Remove ads

主要科研成果

  • 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集中於腫瘤抑制因子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
  • 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 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2015年8月,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周刊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背靠背研究長文,題目分別為『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和『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第一篇文章報道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這在世界上首次捕獲了真核細胞剪接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空間三維結構,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施一公稱「這項成果的重要性超過我過去25年科學研究總和」。[40]

思想觀點

批判中國科研體制

2010年,施一公和好友饒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在《科學》雜誌上聯合撰文[41],批判中國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和科研文化問題。他們指出,儘管中國研究經費近年來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科學研究應有的強大起到促進作用,現行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他們認為,中國必須打破研究經費管理中的各種潛規則,建立健康的研究文化,一個簡單但非常重要的起點是所有新的研究經費必須基於學術優劣分配,而不能依賴私人關係。[42]

建議提高研究生補貼標準

2017年1月16日,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第二場座談會上,施一公作為教育科技界的代表發表講話,建議中國「用國際化的條件吸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頂尖人才,建立長期穩定支持優秀科學家的機制,關注博士後和研究生這些人才後備力量,提高研究生的補貼標準」。他的建議得到李克強的肯定和支持。[43]

落選2011年院士事件

中科院在2011年的院士評選中,施一公和饒毅兩個學界明星雙雙落選,引發了輿論對中科院的質疑。2011年12月9日,在新增院士名單出爐後數小時,饒毅便撰寫了一篇標題為《解剖「逆淘汰」社會現象的一隻麻雀》的4000餘字博文,為施一公的落選鳴不平。饒毅認為,中科院在院士評選中,重視的不是學術水平、年齡、學術年資、在國內科學貢獻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頭排隊時間的長短」。饒毅當時宣布不再參選院士。[3]有媒體報道指,施一公落選的原因是國籍問題。對此,中科院回應稱,施一公已恢復中國國籍,亦被列入有效候選人[44]

施一公在2013年院士評選中當選中科院院士[45][46]

家庭

施一公生於鄭州,是家中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他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父母取名「一公」就是要他長大後「一心為公」[47]。受「走資派」爺爺施平的牽連和影響(施平被關押在監獄4年半),兩歲半隨父母家人下放到河南駐馬店,曾居住在汝南縣老君廟鎮(當時稱光明公社)閆寨大隊小郭莊近三年時間,1972年其父工作調動到駐馬店地區工業局導致全家又搬往20公里之外的駐馬店鎮並住了八年,之後又回到了鄭州[48]

祖父母

  • 施平(1911年11月1日—2024年6月29日)生於清朝雲南大姚,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系。曾任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2周歲241天。生前是健在的亞洲最年長男性和全球最年長的男性。[49]
  • 楊琳,在浙江大學與施平相識相愛,當時是杭州學生革命活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被國民政府判定是共產黨員而被捕入獄,在生下兒子施懷琳18天後(1935年1月23日)就去世於杭州的監獄裡。

父母

  • 施懷琳(1935年1月5日—1987年9月21日)生於浙江杭州,幼時由親戚朋友在雲南撫養長大,新中國成立後才與生父第一次團聚,成長於江蘇上海等地,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1980年到鄭州工業學院任教[50]。1987年9月21日,施一公的父親施懷琳在鄭州被疲勞駕駛計程車撞倒。司機將其送到醫院時,其生命體徵仍正常,但是由於司機一時籌不齊500元急救押金,於四個半小時後在醫院急救室去世,年僅52歲。此事對正讀大三的施一公影響很大。[51]
  • 姜小英(1934年江蘇丹陽呂城鎮人,後考入北京礦業學院。施、姜二人大學畢業後選擇到條件比較艱苦的河南工作,任職於河南省電力工業局等單位。1990年她從鄭州煤炭幹部管理學院(今河南工程學院)退休,一直在鄭州生活[52]

兄弟姐妹

夫人

  • 趙仁濱(1968年11月),黑龍江哈爾濱人,生物學家。1986年高考全市理科狀元,在清華大學畢業之後來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與施一公結婚,生有一對龍鳳胎子女[53]。醫藥公司諾誠建華(香港聯交所代碼:09969)股東。

子女

  • 兒子施清華(2005年),系龍鳳胎
  • 女兒施慕華(2005年),系龍鳳胎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