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
瑞士高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法語:Institut de hautes études internationales et du développement,IHEID),簡稱日內瓦高等學院(英語:Geneva Graduate Institute)[1][2],在國際事務學界享有盛名。該校規模極小,卻有充沛的學術、財力資源,催生出了1位聯合國秘書長、7位諾貝爾獎得主、1位普立茲獎得主與多位國家領導人與外交官。[3]
該校以國際事務、發展學、國際法學、國際經濟學、世界歷史和國際關係學等領域見長,尤其以兩大科際整合碩士——國際事務與發展研究而知名全球,為聯合國、世界銀行等重要國際機構培養了大批人才。[4]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总结
视角


1927年,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瑞士聯邦政府及日內瓦州的財政支持下,國際關係高等學院(法語:Institut de hautes études internationales, HEI)在日內瓦由兩位為國際聯盟秘書處工作的學者外交官威廉·拉帕德和保羅·曼圖創建。[5]國際關係高等學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際問題研究院[6][7]。國際關係高等學院成立之際,正值拉帕德擔任日內瓦大學校長期間。國際關係高等學院在保持學術自治的同時,隸屬於日內瓦大學。[5]
學院最初的任務是基於與國際聯盟和國際勞工組織的密切工作關係。根據其章程,學院是「旨在為所有國家的學生提供從事和追求國際研究的技能的機構,尤其是歷史、法律、經濟、政治和社會性質的研究」。[8][9][10]
學院設法吸引了一些傑出的教師,特別是來自深陷納粹政權壓迫的國家。威廉·拉帕德諷刺地觀察到,學院最應感謝的兩個人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隨後,更多著名學者加入該學院的教員隊伍,包括法哲學家漢斯·凱爾森、歷史學家古列爾·莫費雷羅以及外交官卡爾·伯克哈特等。其他同樣尋求逃離獨裁統治的人包括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威廉·羅普克,後者極大地影響了德國戰後的自由經濟政策以及社會市場體系理論的發展。[11]
牛津大學蒙塔古·伯頓國際關係教授阿爾弗雷德·齊默恩爵士在該研究所留下了特別持久的印記。早在1924年,齊默恩在巴黎國際知識合作委員會任職期間,就開始在日內瓦大學的贊助下組織國際事務暑期學校,即眾所周知的「齊默恩學校」。[11]

在1980年代之前,學院的教職員工從未超過25人。儘管規模很小,但學院擁有四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教職員工——貢納爾·默達爾、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莫里斯·阿萊和羅伯特·蒙代爾。三位校友曾獲得諾貝爾獎。在最初的將近三十年(1927-1954)的時間裡,學校的資金主要來自洛克菲勒基金會。此後,日內瓦州和瑞士聯邦委員會承擔了大部分費用。[5]

1955年,威廉·拉帕德的繼任者、歷史學家雅克·弗雷蒙開啟了一個巨大的擴張時期,增加了教學科目的範圍以及學生和教職員工的數量,這一進程在他1978年退休後繼續推進。[11]弗雷蒙將視野投向東歐、亞洲和拉丁美洲,更加關注冷戰與多邊外交、第三世界與發展等問題。在非洲年的背景下,弗雷蒙於1961年建立了日內瓦非洲管理人員培訓中心(法語:Centre genevois pour la formation de cadres africains),次年更名為日內瓦非洲研究所(法語:Institut africain de Genève),1977年更名為發展研究高等學院(法語:Institut universitaire d'études du développement, IUED)。[5]該學院因其許多教授對發展援助的批判性觀點以及其期刊《Cahiers de l'IUED》[12]而聞名。
2004年,菲利普·布林接任國際關係高等學院校長。國際關係高等學院與發展研究高等學院於2007年合併為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簡稱日內瓦高等學院。[5][6]原來由日內瓦大學頒發的博士學位轉為日內瓦高等學院頒發,國際關係高等學院原有的國際關係學士學位則被日內瓦大學承接。[5]2016年1月起,日內瓦高等學院的學籍註冊也從日內瓦大學劃歸日內瓦高等學院。[13]
Remove ads
校區分布
學院校園位於日內瓦右岸。最古老的一座建築巴頓別墅(Villa Barton)位於日內瓦湖畔的一座私人公園內,而新校區名為和平館(Maison de la Paix),毗鄰聯合國萬國宮、聯合國歐洲總部、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
學院主校區和平館於2013年開放。[14]和平館是一座38,000平方米的玻璃建築,分為六個相連的部分。包含戴維斯圖書館,擁有350,000冊有關社會科學的書籍、期刊和年度出版物,繼戴維斯夫婦向學院捐贈1,000萬美元後,該圖書館以兩位學院校友的名字命名——大使謝爾比·庫洛姆·戴維斯和他的妻子凱薩琳·戴維斯。[15]
鄰近的Picciotto Student Residence於2012年竣工,為學生和客座教授提供135套公寓。另一個更大的學生宿舍Grand Morillon於2021年開放,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擁有680間房。[16]
除了作為學院主校區外,和平館還設有與學院聯繫密切的政策中心和宣傳團體,例如日內瓦武裝部隊民主控制中心(DCAF)、日內瓦安全政策中心(GCSP)、日內瓦國際人道主義排雷中心、Interpeace、國際人道主義法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業理事會。[14]
-
巴頓別墅
-
湖畔別墅
-
和平館
-
圖書館
Remove ads
院系學位
共設有五個學系,分別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系、國際經濟學系、國際歷史與政治系、國際法學系、國際關係與政治科學系。[17]設有以下學位[18]:
此外,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與中國外交學院、香港大學、北京大學、日本上智大學、美國科爾蓋特大學、曼荷蓮學院、史密斯學院、韋爾斯利學院和薛頓賀爾大學設有五年制本碩連讀聯合學位,與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日內瓦大學全球研究所、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等設有聯合碩士學位課程,與喬治敦大學法學院設有全球衛生法和治理法學碩士聯合學位。[19]
國際合作
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與牛津大學、巴黎第一大學、萊頓大學等屬於Europaeum[20],且為國際事務專業學校協會正式成員[21]。
學院是全球唯一與哈佛大學約翰·F·甘迺迪政府學院聯合授學位的大學,兩校在國際事務與發展研究碩士進行聯合辦學[22][23][24],二者同屬國際事務專業學院協會正式成員[25]。學院和日內瓦大學設有三個聯合中心,分別是日內瓦國際人道主義法和人權學院、日內瓦國際爭端解決中心和人道主義行動教育和研究中心。[19]
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的交換院校包括[26]:
美國 波士頓大學法學院、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學院、哈佛大學哈佛法學院、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密西根大學法學院、耶魯大學文理研究生院、美利堅大學國際服務學院、西北大學
加拿大 多倫多大學蒙克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外交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日本 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所、上智大學
南韓 首爾國立大學國際問題研究生院
新加坡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
德國 赫爾蒂行政學院
法國 巴黎政治學院
義大利 歐洲大學學院、博科尼大學、羅馬路易斯大學
奧地利 中歐大學
瑞士 聖加侖大學、日內瓦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蘇黎世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比較和國際研究中心
澳洲 墨爾本大學政府學院
土耳其 海峽大學
Remove ads
著名人物
-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者。
- 德米特里·克茲科斯:希臘突厥學家。
- 阿爾法·奧馬爾·科納雷:前馬里總統、前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
- 米歇爾·卡凡多:前布吉納法索總統。
- 赫迪·阿納比:聯合國秘書長特別代表和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領導人。
- 魯迪格·多恩布施:徳裔美國經濟學家。
- 阿爾諾·梅耶爾:盧森堡裔美國歷史家。
- 雅各布·克倫貝格爾: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
- 漢斯·摩根索:國際關係學家。
- 出井伸之:索尼前會長兼CEO、前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副會長。
- 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作家。
- 阿瑟·鄧克爾: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總幹事。
- 漢斯-格特·珀特林:前歐洲議會議長。
- 大衛·巴卡拉澤:前喬治亞國會議長。
- 畢波·伊斯特萬:伊姆雷·納吉政府國務部長。
-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舛添要一:前厚生勞動大臣。
- 塞爾吉奧·維埃拉·德梅洛: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
- 杜瓦爾特·皮奧:葡萄牙王位繼承人。
- 亨利大公:現任盧森堡大公。
- 瑪麗亞·特麗莎大公夫人 (盧森堡):古巴籍盧森堡大公亨利王子妻子。
- 雅克·皮卡爾:瑞士深海探險家及發明家。
- 何亞非: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
- 戴尚賢:瑞士駐華大使(從2014年3月至今)[6]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另見
- 巴黎政治學院、巴塞隆納國際研究學院、維也納外交學院、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公共事務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
- 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一所2003年成立的名稱類似的私立大學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