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十錢硬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錢硬幣(日語:十銭硬貨)是日本歷史上曾發行的一種輔助貨幣,面額為「十錢」,每十枚值一日元[1]。該幣最早製造於明治三年(1870年),至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停鑄。歷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位日本天皇在位時期。硬幣材質方面,發行流通的一錢硬幣曾先後以銀、白銅(銅鎳合金)、純鎳、青銅、鋁和錫等金屬或合金製造。此外,日本還曾發行過十錢紙幣。1953年,日本政府頒布《小額通貨整理法》,面額低於1日元的貨幣被廢止,十錢硬幣與其他的小額貨幣皆退出流通[2]。
基本資訊
Remove ads
版別與鑄造量
明治元年(1868年),日本決定按照歐美的貨幣樣式鑄行新貨幣,並將貨幣單位由本來的兩和文改變為圓、錢和厘。但直到明治二年,發行的仍是舊樣式的貨幣。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頒布《新貨條例》,正式確定新幣的樣式。最早的十錢硬幣為旭日龍十錢銀幣,幣面年號為「明治三年」。該幣的幣面設計內容與一日圓的相同,除面額文字外,其他均可在縮放後一一對應,該幣直徑五分八厘(17.57mm),重六分六七〇〇六(2.50g),材質為銀80%、銅20%。該幣正面以珠點圓環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龍的圖案,龍首朝左,龍口張口作阿形,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錢幣中心,順時針為「大日本·明治三年·十錢」;背面也以珠點圓環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旭日圖案,外圈上方為菊花紋章,菊花兩側各有一個桐紋,下方為蔓草圖案,左邊圖案為泡桐的枝葉及花,右邊圖案為菊花的枝葉及花[14][15]。
明治五年(1872年)十一月,日本太政官頒布太政官達修正《新貨條例》,新版的龍十錢銀幣開始發行,該版式幣材、直徑未變,但重量增加到七分一八八五(2.69g),正面與旭日龍五錢銀幣相似,僅下方的面額改為順時針書寫的英文「10 SEN」,年份有「明治六年」至「明治三十九年」多個種類;背面則中央為面額「十錢」,上方為菊紋,下方為蔓草。重量的變化據稱是因為每1日元輔幣中含銀量低於一日元銀圓的,不被民眾接受,而不得不提高重量[16]。
明治四十年(1907年)三月,《貨幣法》[c]修正,十錢銀幣重量改為六分(2.25g)[17],同年鑄造發行旭日十錢銀幣,幣面圖文與龍十錢銀幣相比,僅將龍圖改為旭日,其他未發生變化[15][18]。
大正初年,仍繼續依照明治末年樣式製造發行旭日十錢銀幣。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大正五年(1916年)開始,國際銀價高騰,到1917年8月,旭日十錢銀幣的金屬價格就超過了面額。大量銀幣被熔鑄,並開始流失海外。大正六年(1917年),日本政府開始發行包括十錢紙幣在內的小額政府紙幣[20]。大正七年(1918年)通過《貨幣法》修正案,開始鑄造發行大幅減重至四分(1.50g)的十錢銀幣[21],該幣正面左右分別為一隻鳳凰,中央為漢字面額「十錢」,上方為菊紋,下方為桐紋;背面中央為以旭日為襯底的八咫烏,左上、右上、正下方分別有一朵櫻花將外圈文字間隔為三段,正上方文字朝上,為國號「大日本」,右下方年號紀年及左下方英文面額「10 SEN」則朝向幣面中央,紀年有「大正七年」和「大正八年」兩種[7]。由於銀價再次暴漲,大正九年(1920年),十錢銀幣正式被改為白銅幣,與大正六年開始發行的五錢白銅幣的樣式相同,同時五錢白銅幣縮小了尺寸、重量。該幣正面上方為菊花紋章,菊章兩側各有一字,合為面額「十錢」,下方為泡桐圖案;背面中央為八稜鏡,八稜鏡與外緣之間以青海波為底紋,上為國號「大日本」,下為年號紀年「大正○○年」(○○為紀年漢字)[22][23][24]。
Remove ads
昭和初年,仍繼續依照大正末年樣式製造發行十錢白銅幣。昭和八年(1933年),十錢硬幣的材質被改為純鎳,尺寸、重量也發生變化,十錢鎳幣正面上方為菊花紋章,菊章兩側各有一字,合為面額「十錢」,下方為五七桐紋章,菊章、穿孔和桐章均有蔓草紋環繞;背面襯底分為三列,左右為青海波,中間為光面,上方為國號「大日本」,下方為年號紀年「昭和○○年」(○○為紀年漢字)[25]。發行鎳幣的一個原因是為戰爭儲備金屬鎳,隨著日本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發動蘆溝橋事變,全面侵華,鎳幣也在次年被鋁青銅幣取代[26]。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頒布《臨時通貨法》,十錢硬幣材質改為鋁青銅,該幣正面上方為菊花紋章,下方為波濤,中間以旭光為襯,左右各一字,合為面額「十錢」;背面穿孔處為二重櫻花圖案,上為國號「大日本」,下為年號紀年,左右各一個五七桐紋章[27]。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銅作為軍事戰略物資變得非常緊缺,十錢硬幣在1940年改由純鋁製造。十錢鋁幣正面中央為菊花紋章,菊章上為面額「十錢」,下方為蔓草圖案;背面中央為二重櫻花圖案,上為國號「大日本」,下為年號紀年。隨著日本在戰場上損失大量飛機,金屬鋁越來越稀缺,十錢鋁幣在1941年和1943年兩度減輕重量。隨著戰局的進一步惡化,鋁幣在1944年停止製造,改用易於從被日本占領的東南亞各國獲取的金屬錫製造新版貨幣[28]。十錢錫幣幣材為錫93%、鋅7%,正面上方為菊花紋章,菊章兩側各有一字,合為面額「十錢」,下方為桐紋和祥雲,背面設計簡單,只有國號和紀年錢文,未設計任何圖案。隨著戰局惡化,金屬錫的來源也被切斷,日本開始發行十錢紙幣,並曾打算製造十錢陶幣。日本投降後,進入盟軍佔領時期,日本造幣局重新開始生產十錢鋁幣,新鋁幣正面中央為水稻稻穗圖案,上方為菊花紋章,下方為面額「十錢」;背面中央為阿拉伯數字面額「10」和櫻花圖案,上為取代了「大日本」的「日本政府」,下為年號紀年,有「昭和二十年」和「昭和二十一年」兩種[29]。
Remove ads
備註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