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顧炎武
明末清初學者、思想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曾化名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市)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三大儒」、「明末三先生」或「明末三大思想家」。
Remove ads
名號
生平
顧炎武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生父顧同應,生母何氏。顧氏為江東世族,曾祖顧章志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徐乾學、徐秉義、徐元文三人是顧炎武的外甥。
顧炎武過繼給去世的堂叔顧同吉為嗣,養母是王逑之女,顧同吉的未婚妻,十六歲未婚守節,「晝則紡織,夜觀書至二更乃息」,獨力撫養顧炎武成人,教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忠義之節。
天啟六年(1626年),十四歲取秀才,與歸莊友好,即加入復社,「砥行立節,落落不苟於世,人以為狂」,[3]二人個性特立耿介,時人號為「歸奇顧怪」[4],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學問宗旨。[5]由於屢試不中,「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6]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盛於咸陽之郊」,[7]故退而讀書,「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8]
崇禎五年 (1632年) 壬申春三月,顧炎武二十歲,應歲試,提學御史隣水甘學濶拔其卷列一等十四名。[9]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顧紹芾病故。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納成為國子監監生。
清兵入關後,顧炎武隱居語濂涇,後由崑山縣令楊永言之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撰有《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清軍攻陷南京後,又轉投王永祚義軍,又與歸莊聯合吳志葵、魯之嶼軍隊,欲解崑山之圍,終至功敗垂成。[10]顧炎武生母何氏遭清軍斷去右臂,兩位弟弟被殺,嗣母王氏絕食而亡,遺命顧炎武終身不得事清。[11]
安葬王氏後,顧炎武棄家遠遊,曾受隆武帝封授官職,領導義軍,屢經失敗。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因「怨家欲陷之」,薙髮易服,化名為蔣山傭。[12]永曆九年(淸順治十二年、1655年)惡僕陸恩勾結土豪葉方恆,打算向清朝告發顧炎武通海謀反,葉方恆是當地的仕紳、大地主,曾經買顧家八百畝田地,兩方發生帳款上極大的糾紛,纏訟許久。顧炎武聽聞陸恩勾結仇家,一怒之下,將陸恩溺斃。葉方恆又告發顧炎武殺人,顧炎武於是入獄,[13]幸賴友人路澤博相救,最後以「殺有罪奴」的罪名結案。[14]出獄後,仇人又追殺到南京。在出獄後的第二年,顧炎武返回崑山家鄉,將家產盡行變賣,從此北上,一去不返。[15]
顧炎武北上考察山川形勢,聯結反清人士,遍歷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地,「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餘卷」,[16]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至山海關,憑弔古戰場,晚年,始定居陝西華陰。
康熙七年(1668年),又因山東萊州黃培詩案入獄,得友人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十年(1671年),游京師,住在外甥徐乾學家中,康熙之帝師熊賜履設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絕說:「果有此舉,不為介之推逃,則為屈原之死矣!」[17]

顧炎武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留心於經世致用之學。他「精力絕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18]對宋明所傳心性之學,深感不滿,主張「著書不如抄書」。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認為「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19]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20]。他是清代古韻學開山祖,成果纍纍;對切韻學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
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招致明朝遺民,顧炎武三度致書葉方藹,表示「耿耿此心,終始不變」,以死堅拒推薦,又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21]。康熙十八年 (1679年) 清廷開明史館,顧炎武以「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回拒熊賜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慎失足,嘔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顧炎武十九歲娶太倉王氏為妻,但一直沒有生育。順治六年 (1649年) ,在語濂涇納妾韓氏,次年生子顧詒榖,順治十年 (1653年) 獨子夭折。後來幾次納妾,再無生育,最後以族人顧衍生為嗣子。
顧炎武開帳授徒,學生甚多,當中比較知名的學生是潘耒。潘耒是其中受顧炎武影響最深的學生之一,且也是潘耒將顧炎武的巨著《日知錄》刊行的。
Remove ads
學術
顧炎武反對宋明理學空談「心、理、性、命」,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和對器物的研究,強調「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非器則道無所寓」,因而提出以「樸學」代替「理學」的主張。顧炎武反對心性之說,認為信奉程朱理學「百餘年以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22]他提倡「多學而識」,「博學於文」,「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顧炎武因此被認為是清代考據學的開山祖。清代中期許多學者以此發端,崇尚研究歷史典籍,對中國歷史從天文地理到金石銘文無一不反覆考證,被稱為「乾嘉學派」。顧炎武則由於其經史考證的嚴謹學風,被普遍認為是學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顧炎武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23]梁啓超引述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4]顧炎武還主張眾治,反對君主「獨治」[25]。
文風
顧炎武文章講求經世致用,講究實用,不事藻飾,樸素自然,論理清楚。詩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關心時事。晚年詩風一變,充滿想像,甚至將神仙、道法等融入詩歌。杜蔭堂說顧炎武「銳意學杜,晚一變而神遊謫仙之門。」[26]
著作
- 《日知錄》 三十二卷:
- 一至七卷論經
- 八至十二論政治
- 十三卷論世界風氣
- 十三四卷論禮制
- 十六十七卷論科舉
- 十八至二十一卷論藝術、文學
-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論名義
- 二十五卷論古事真妄
- 二十六卷論史法
- 二十七卷論注書
- 二十八卷論雜事
- 二十九卷論兵事、外國
- 三十卷論天象術數
- 三十一卷論地理
- 三十二卷論雜考
- 《歷代帝王宅京記》二十卷
- 《聖安本紀》
- 《左傳杜解補正》
- 《明季三朝野史》
- 《南明野史》
- 《官田始末考》
- 《建康古今記》
- 《山東考古錄》一卷
- 《與施愚山書》
- 《昌平山水記》二卷
- 《二十一史年表》十卷
- 《北平古今記》十卷
- 《京東考古錄》一卷
顧亭林自認《日知錄》是生平得意之作:「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
- 序曰:「歷覽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縣誌書,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餘帙。」
Remove ads
故居
顧炎武故居位於千燈古鎮之千燈浦西,蔣涇南岸。故居為顧炎武祖父顧濟創建,嘉靖年間為倭寇所毀,嘉靖帝於原地賜重建。顧炎武故居座西朝東,為五進大宅。正廳貽安堂為明代建築,雕梁畫棟。故居後園有顧亭林之墓和石馬。
-
千燈鎮顧炎武故居
-
貽安堂
-
讀書樓
-
千燈古鎮顧炎武故居顧園
-
顧亭林墓
評價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