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功臣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明功臣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2006年5月,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明功臣墓做為子項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孝陵。
該項目包含徐達墓、李文忠墓、吳良墓、吳禎墓、常遇春墓、鄧愈墓、仇成墓石刻、李傑墓八個墓葬[1],是廣義上南京市明初功臣墓一部分[2]:80—81[3]:33—34。
明初功臣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明太祖朱元璋以功臣配享太廟,又別立廟於雞籠山(今北極閣)。遵循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的原則供奉功臣,分別是徐達、常遇春等二十一人。除品秩外,二十一人皆有異姓王、國公、郡公爵位。有當代研究者初步統計所封功臣大致為120多人[2]:80。有研究者依據身份分為三類:追贈異姓王者、擁有公爵或侯爵者、僅有品秩者[3]:34。
可考墓葬
明代以來相關文獻中,對南京地區的明初功臣墓有零散記載,但不成系統。亦有錯誤記載,如湯和墓。即是確實可考的明初功臣墓,由於時間流逝,至當代或留存、或湮滅、或失考。2000年代,有研究者總結有以下數種情況,1930年代、朱偰《金陵古蹟名勝影集》中尚存,現已不存;墓葬地面石刻——神道碑、石像生被集中保存。地下墓穴,經過發掘,或不知其所在,或發掘清理後回填保護,或發掘清理後保護開放[2]:79—80。
除鍾山之陰的板倉有兩座失考墓外,有研究者提及太平門外有兩座失考墓葬,分別是蔣王廟二建公司工地明墓、花園路明墓,推測為鍾山之陰範圍內的明初功臣或其家族成員墓。神策門外、幕府山南麓範圍有兩座失考墓,分別稱為中央門外回家山明墓、曹後村明墓。此外,聚寶門外有鐵心橋明墓、西善橋第二磚瓦廠明墓等失考墓[4]:55,57。
- 顏色說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孝陵*明功臣墓 、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序號 | 墓名 | 墓主 | 所在範圍 | 簡介 | 備註 |
01 | 徐達墓 | 追贈中山王徐達 | 鍾山之陰 今紫金山北麓 |
保存最為完整的明功臣墓 | |
02 | 常遇春墓 | 追贈開平王常遇春 | |||
03 | 李文忠墓 | 追贈岐陽王李文忠 | |||
04 | 吳良墓 | 追贈江國公吳良 | 吳良墓、吳禎墓旁有其後輩吳忠墓,不視為明功臣墓。 | ||
05 | 吳禎墓 | 追贈海國公吳禎 | |||
06 | 仇成墓 | 追贈皖國公仇成 | |||
07 | 薛顯墓 | 追贈永國公薛顯 | 1975年,對地下墓室進行考古發掘。是否保留不詳。 | ||
08 | 板倉失考墓 | 無考 | 以板倉失考墓石刻之名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有作者列出板倉某明功臣墓石像生留存數量與國公吳禎墓、吳良墓相類[3]:34。未知該處石像生所在是板倉失考墓,還是板倉墓地。 | ||
09 | 板倉墓地 | 無考 | 2014年6月,列為玄武區不可移動文物名單,成為鍾山之陰、現存明功臣墓中最後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一座。 | ||
10 | 陸齡墓 | 都指揮使陸齡 | 據南京市博物館考古資料,浙江都指揮使陸齡於洪武二十二年二月(1389年)安葬於鍾山之陰[4]:56,其餘不詳。 | ||
11 | 王鑑墓 | 指揮僉事王鑑 | 據南京市博物館考古資料,蓋州衛指揮僉事王鑑於洪武二十二年五月(1389年)安葬於鍾山之陰[4]:56,其餘不詳。 | ||
12 | 唐某墓 | 指揮僉事唐某 | 據南京市博物館考古資料,金吾前衛指揮僉事唐某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安葬於鍾山之陰[4]:56,其餘不詳。 | ||
13 | 康茂才墓 | 追贈蘄國公康茂才 | 神策門外 幕府山南麓 |
今中央門外安懷村。1967年,南京市博物館進行考古清理。墓穴不存。2000年,石像生移至白馬公園[2]:80。 | |
14 | 汪興祖墓 | 東勝侯汪興祖 | 位於幕府山張家窪。1970年,南京市博物館進行考古清理。地面建築和墓穴均已不存[2]:80。 | ||
15 | 沐英墓 | 追贈黔寧王沐英 | 聚寶門外 | 沐英家族墓群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
16 | 鄧愈墓 | 追贈寧河王鄧愈 | |||
17 | 俞通海墓 | 追贈虢國公俞通海 | |||
18 | 俞通源墓 | 南安侯俞通源 | |||
19 | 俞通淵墓 | 越巂侯俞通淵 | |||
20 | 李傑墓 | 鎮國將軍李傑 | |||
21 | 宋晟墓 | 西寧侯宋晟 | |||
22 | 張赫墓 | 追贈恩國公張赫 |
Remove ads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