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德國研究機構協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德語:Max-Planck-Gesellschaft,縮寫MPG),全稱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協會(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台灣常譯為普朗克學會,中國大陸常譯為馬普所。其為德國一流科學研究機構的聯合機構。至2021年共有37名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獎,被譽為「諾貝爾獎的鍛造場」。協會標誌為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米娜瓦。
Remove ads
歷史
前身是於1911年成立的威廉皇帝學會。納粹黨掌權後,許多學會的科學家仍願意與之合作,因此二戰結束時同盟國曾敦促解散該學會;二戰結束後,威廉皇帝學會在哥廷根重建,由馬克斯·普朗克擔任過渡時期的會長,1946年4月1日由從英國獲釋回國的奧托·哈恩接替[3]。
儘管美國等盟友認為,威廉皇帝學會過去與納粹政權的關係過從甚密,應予解散;但英國考量到該學會過去卓越的成果及在國際科學界的聲譽,認為應該要保留,所以決定於1946年9月,以大名鼎鼎且未受二戰影響聲譽的諾貝爾獎得主,量子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之名,在英國占領區建立新學會以取代威廉皇帝學會[4]。
1948年2月24日,只在英國占領區運作的馬克斯·普朗克協會解散;兩天後,新生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在原威廉皇帝學會的空氣動力實驗室重新出發,這次還包含了美國占領區。1949年,隨著西德的正式建立,法國占領區的原威廉皇帝學會機構也加入了馬克斯·普朗克學會[5]。
Remove ads
運作
協會為非營利性法人機構,登記在柏林,但中央行政單位是在慕尼黑。主要運作財源由德國聯邦政府科研部及各邦政府各出資一半。2004年協會總預算約為12億5千萬歐元;2018年協會總預算為18億歐元。除了各研究所外,尚有國際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學院等附屬機構。截止2011年1月1日,馬普下設了80個研究所和研究實驗室,大多數分佈在德國各地,另有4個研究所和1個研究實驗室建立在德國本土之外[7]。共雇用約12,000名人員,另經常有約9,000名訪問學者於此工作。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任務是研究基礎科學,分為以下三個領域:生物學和醫學、物理化學技術、人文科學,涵蓋所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經常緊密地與所在地大學合作,但仍為大學外之獨立機構,機構人員不負責大學內部教學工作,並擁用較大學更良好的設備和更充裕的資金,維持其世界級的學術地位。由於不受大學分科的影響,特別擅長跨領域研究。
各研究所底下有數個大致上獨立運作的學系和研究組。各由系主任領導,為終身職,在自己的系上有近乎絕對的權力,可自行決定雇用和經費使用,研究任何他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在系主任退休時,該系結束運作。
Remove ads
影響
中央研究院的制度設計參考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將研究領域區分為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和人文社會科學組三個領域。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列表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下轄超過80個研究所[8]。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