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曇無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曇無竭
Remove ads

曇無竭(Dharmodgata),漢名法勇,俗姓李,幽州黃龍人。[1]南朝劉宋時期赴西取經,為古代佛教事業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2]

Thumb
曇無竭

弘法生平

曇無竭自為沙彌,便修習苦行,持戒誦經,受到法師和眾僧的器重。聽聞名僧法顯等人西行天竺取經的事蹟,自己也興發西天取經的志向。 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17-420年),鮮卑慕容氏和漢人馮氏陸續建立前燕後燕北燕三朝,龍城均為建都的所在。百年期間,龍城可說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高僧雲集、塔寺林立的佛家聖地。受到慕容一朝的提倡,朝陽的佛教事業興盛地發展。到北燕時期,曇無成、釋曇弘、釋慧豫、釋法度等許多大德高僧已相當知名。而在南朝宋永出元年(公元420年),亦即北燕馮跋太平十二年,曇無竭招集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曇朗等二十五人,攜帶供養佛、菩薩的幡蓋法器,從燕都龍城出發,向西天前進。[3] 曇無竭等一行人從龍城出發,首先到達鮮卑「慕容吐谷渾」建立的河南國(今青海一帶),再出海西郡,進入流沙,[4]再從高昌郡(新疆吐魯番一帶),途經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沙勒國(今新疆庫什一帶),攀登蔥嶺(今新疆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等山脈),越過雪山,歷經艱險,輾轉到達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東部一帶),同行二十五人,十二人遇難。在罽賓一年多的時間,學習梵書、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經》梵文本一 部。其後西行,進入月氏國(今新疆伊犁以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部),禮拜佛陀肉髻骨及親見看到「自沸木舫」。再來到檀特山(約今印度沙薩達)[5],於南石留寺,受三壇大戒。南往中天竺(即中印度),最後到達舍衛國。然後從南天竺搭乘商船,回到廣州

Remove ads

譯經貢獻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