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希哲 (1898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希哲(1898年—1966年5月18日),名占賢,雲南景谷鍾山香鹽村人。中華民國企業家、政治人物。
生平
民國三年(1914年),李希哲到昆明成德中學讀書,後返回普洱、思茅上學。民國九年,其父病死,兄弟分家,李希哲占有香鹽鹽礦26%的製鹽丁份權。時值食鹽暢銷,他與香鹽場長及景谷縣長交好,大煎大銷食鹽,越加暴發,從而購置良田,添置槍枝,建立私人武裝。民國十四年,被委任景谷縣保衛隊長。之後被委以縣團首、團防大隊長等職。李還加入洪幫景興公,當上「坐堂大爺」[1]。民國十八年,集資開發風崗鹽井,占有全礦130個製鹽丁份權的107.5個[2]。
1934年2月,英國派兵侵占爐房銀廠,班洪事件爆發,4月李希哲到普洱面見督辦楊益謙,請纓抗英。得楊認可後,他以景谷、景東、緬寧、鎮沅縣聯合剿匪指揮部為基礎,組成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自任總指揮,下轄5個大隊,1300多人,籌集軍餉10萬銀元,共同奔赴班洪。1934年4月19日,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與15個佤族部落王在勐卯訂立聯合抗英盟約,剽牛盟誓。5月25日,在李希哲率領下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到達班洪,組建了2000餘人的抗英武裝力量。5月30日拂曉,抗英聯軍奪回丫口寨、新寨、上下班洪等地。6月6日,抗英聯軍從兩面夾擊爐房守敵,將爐房、金廠壩等地收復[3];並擬進攻南大、戶算等英軍據點。後奉省政府令「就地駐紮待命,停止進攻英軍」。9月,奉命全軍撤出班洪,義勇軍被強令遣散[4]。
1944年,李希哲加入中國國民黨,任縣黨部執行委員。次年,當上雲南省參議員等職。1948年,當上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同年8月,任雲南省戡亂建國委員會委員。9月接任景谷縣縣長[5]。之後,李希哲先後剿除10多股匪患,招撫兵變的鹽警隊20多人成為親信,壯大了勢力。至1949年前夕,李在景谷已擁有良田干畝,在香鹽、鳳崗、威遠大街建蓋庭院3座,經常豢養家丁上百名,有機槍、步槍、手槍數百支[2]。

1949年4月,李希哲被盧漢委任為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但因景谷周邊各縣相繼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駐普洱的保安三團撤退,李不敢到臨滄就職。在迤南邊區軍政委員會主任羅正明敦促下,李希哲於1949年5月發布《告全縣民眾同胞書》,宣稱「景谷自動解放,歸政於民」,表示願意站到人民一邊,人民政府待之以友。但李希哲退居鳳崗後,一面寫信給雲南人民自衛軍第二縱隊領導及景谷縣長表示擁護共產黨,願意接受領導,經營工商業;一面將武器隱藏起來,暗地下發。同時,與鄰縣頭面人物彭季謙、梁星樓、張孟希、李潤之等書信頻繁往來,暗中聯絡。1949年夏秋間,人民政權相繼建立,發動群眾清算惡霸地主,李希哲自感社會基礎被觸及[6]。9月5日,他接到國民黨雲南省政府委任其為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的委令,更下決心要推翻人民政權。經秘密策劃,共糾集2000餘人於11月13日晚叛亂。當晚他在鹽管會主任劉昆府家裡擺酒設宴,勸其合夥反共,在遭到反對後,李希哲將其捆綁並殺死[7]。之後他先後殺害縣長兼民工團長王耕、基幹隊長及民工團長楊慧[8],政府工作人員、農村骨幹積極分子等共104人,顛覆了部分區、鄉基層政權[9][10]。
當時邊縱副司令朱家璧由馬台至景谷,即派1支隊司令員楊守篤率17團協助進剿,在民樂打阻擊戰,派4營和整訓大隊在途中襲擊,派武工團尾隨追擊[11]。整訓大隊在那招渡追上李希哲部,雙方激戰。武工團知悉後,奔襲那招渡。在距江面300公尺處,自衛軍丁聯祥分隊已占據險要,封鎖渡口江面。李希哲部及家屬在自衛軍未趕到之前,已紮成兩支竹筏準備離開江岸。受火力的封鎖,竹筏打散淌走,李渡江無望,派人談判請降[12]。李的後衛部則在那玉後山的三棵樹與邊縱9支隊43團激戰到天黑。次日,李希哲組織反撲之後即逃奔那招渡,43團和武工團予以圍擊,李屬大部分投降。李希哲率百餘名部屬渡過瀾滄江,經博尚的碗窯等地,取道耿馬,越出國境[13]。1950年初,李希哲率殘部在滄源、西盟一帶活動,1951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追殲,逃出境外。1960年被調到台灣,任中將參議。1966年5月18日,在台北病死[2][14]。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