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永平 (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永平(英語:Lee Yung Ping,1947年9月15日—2017年9月22日),華文小說家、翻譯家。李永平生於英屬砂拉越(婆羅洲西部,今為馬來西亞領土),並在此度過童年。成年後,他離家到臺灣美國求學,取得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最終定居臺灣,並擔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退休後獲聘為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作品透露出對於自身族群及文化的認同探討,不斷地藉由書寫婆羅洲中國臺灣三地,進行原鄉的辯證。代表作包括《吉陵春秋》、《海東青》、《大河盡頭》,榮獲國家文藝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中山盃華僑華人文學獎等,並曾獲頒國立台灣大學傑出校友獎。

快速預覽 李永平, 羅馬拼音 ...
Remove ads

生平

出生與求學

李永平祖籍在廣東省揭西縣灰寨鎮客家人,生於婆羅洲古晉。1966年發表小說〈婆羅洲之子〉,獲得婆羅洲文化局文學獎。

中學畢業後前往臺灣,在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就讀。晚年,他曾向人透露自己之所以離開,是因為支持砂拉越獨立得罪馬來西亞當局[3]

大學畢業後留任臺灣大學教學助理,同時擔任《中外文學》月刊編輯。1976年前往美國深造,就讀紐約州立大學奧巴尼分校比較文學系,並於1978年取得碩士學位。同年至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於1982年取得博士學位。大學期間,受王文興顏元叔影響,1968年完成短篇小說〈拉子婦〉,發表於《大學雜誌》。[4]

事業與創作

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李永平在臺定居,擔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為實現文學理想,便於1987年離開學界,移居臺北市峨嵋街埋首創作,並在東吳大學兼課生活。[5]

1999年,在翻譯名家曾珍珍與東華人社院創院院長楊牧延攬之下,李永平加入創辦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並在楊牧幫助下,以其文學著作送審提聘,李永平得以正教授職銜接聘,對此曾珍珍提到。[6]

2000年秋,李永平正式移居花蓮,展開九年的教書生涯,主要教授小說創作與翻譯,東華期間完成《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 2002 )、《李永平自選集( 1968 - 2002 )》(2003) 、大河小說──「月河三部曲」之一的《大河盡頭(上卷:溯流)》(2008年),於2009年退休,並獲聘為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退休後長居淡水。除了作家及教授的身份,李永平同時也是一名翻譯家。翻譯過超過25本西方著作,題材從純文學到大眾文學均有,如《天地一沙鷗》、《曠野的聲音》、《上帝的指紋》、《幽黯國度》等。[4]

2017年9月22日在臺灣去世,身後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武俠小說《新俠女圖》。[7]骨灰撒入淡水外海。[8]

生平年表

更多資訊 年代, 生平事件 ...
Remove ads

國族認同

砂拉越

李永平的小說經常以故鄉婆羅洲為背景,故常被認為是馬華作家,但他本人對這個說法感到不以為然,甚至於對馬來西亞國家本身都相當反感,因為英國在建立馬來西亞時,無視當地人的反對,就將各個地區統整起來。[9]

他於1987年放棄馬來西亞國籍,改持中華民國國籍。[4]然而他對故鄉婆羅洲仍然有切不斷的情感。[9]

中國大陸

相對馬來西亞,他本人對於客家的族群認同則較為穩固,而這個客家的認同,同時與中原文化,也就是中華文化進行結合,便成了對於中國的認同。雖然至今從未停留在中國大陸上,但他認為他是由中國文化這個母親所孕育出來的,也因此在創作時,他總踩在中國文化的立場,選用漢文化的文字以及思想進行書寫。

臺灣

李永平在大學求學階段以後,多數的時間他都在臺灣,臺灣就儼然成為了他的另一個故鄉。然而,除了這樣個人遷移的因素以外,臺灣的認同更包裹著複雜的政治問題。由於國共內戰後,國民黨敗退到臺灣,在當時海外華人的眼中,中國共產黨並沒有保存中華文化的傾向,也就使得國民黨的政權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傳承者。這時臺灣就轉化成了中國文化的保存基地,也形成了「臺灣等於中國」的印象。李永平在這個情況下,也認同臺灣是中華文化的保留區,但在這個認同中,不免有些異質感。一方面他清楚臺灣並不是中原地區,另一方面臺灣的中華文化不斷萎靡,這些感覺都出現在他的小說之中,使得他對臺灣的中華認同變得模糊不清。

寫作風格

原鄉探討

李永平特殊的離散經歷,使得他在關於「原鄉」的討論上有特別的著力。有別於一般的華文作家,「原鄉」一詞幾乎可以理所當然地指向中國大陸。李永平的「原鄉」同時可以指向三個地方,分別是婆羅洲、中國、以及臺灣,三個地方都是他的原鄉,卻也都有各自的欠缺之處。婆羅洲是他生長的原鄉,然而一種殖民地的屬性,使得文化及政治的繁雜因素混雜在一起,他沒辦法對這個地方產生文化的認同。在較早的小說創作中,他不斷藉由陳述婆羅洲文化的異質感,進而轉向中國的原鄉認同。而中國是他的族群的原生地,也就是文化上的原鄉,但因為歷史因素以及政治局勢,他沒能回到中國地區,使得中國成了想像中的原鄉。在創作中,中國不斷以母親的形象呈現在文化認同之中。至於臺灣則是他學習的地方,也就是學術的原鄉。臺灣既保留了中華文化的特質,又有他學習的軌跡,是經歷與文化特質兼具的原鄉。然而臺灣在這兩個方面卻都不夠完整,因此臺灣的形象在他的小說中成了海東的罪惡城市,有文化上的缺乏。總體而言,在「原鄉」的討論上,李永平採取的立場不是疏離、陌生的原鄉,而是失落的原鄉,這也就是說原鄉不再可以回歸,永遠有一個空缺在文化與記憶的地方。[10]

Remove ads

中國文化

李永平因為他的中國認同,使得他在創作時,選用的文字非常講究,要以中華正統為首要準則。他在句法上,盡可能避免西式的語句出現,在字詞上,則盡可能選用中國文化中既有的詞彙,並試圖重新開發過去出現過的字詞,擴展漢字的使用向度。除了文字層面的中國文化表現,在小說內容之中,也不難發現中國式的書寫。比如中國的果報觀念以及鬼魂的書寫,都可以在李永平的小說之中發現。另外,特別提到他對於客家的族群,他在創作中不刻意強調客家的族群認同,但對於客家人的精神,他認為仍在創作中存在有一定影響。[11]

反西化

「反西化」在李永平的作品中是一項比較特別的風格,主要是應對著鄉土文學而衍生出的一項特質。在民族性上,它提供了對自身所處文化的確認,讓自己的民族擁有自身的認同;在文學創作形式上,它可以將書寫的中心更加明確的標舉出來,這個情況特別在《吉陵春秋》中展現;在文學發展脈絡上,它則呼應著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當時所提倡的文類內容及風格,為了對當時依賴外國支援的臺灣,主要以反映現實生活而作,以抵抗外來的影響。在這樣的寫作理念之下,李永平的作品呼應了鄉土文學,作品中對外來文化的一些缺點抱持著批判、糾正的態度。[12]

女性描寫

在李永平的小說創作中,對於女性的描寫篇幅相當多,這相較於其他小說是較為特殊的一點。藉由描寫純真的女性,對比那些女性們所身處的城市。那些城市的罪惡、汙穢,便顯得異常強烈而令人感到不堪。進一步在社會導致純真盡失、家庭毀敗、國土淪陷的書寫之中,女性仍然在書寫中佔有相當地位,甚至更意味著復仇的開端。尤其在書寫母親時,母親從建設者的身分變成一種類似於毀滅者的腳色,這個反差更是震懾人心。[13][14]另外,關於堅強女性的描述,李永平個人認為跟客家人堅忍不拔的精神有所關聯。[11]

創作與譯作

著作年表

更多資訊 年代, 作品名稱 ...

外譯作品年表

更多資訊 年代, 作品名稱 ...

譯作年表

更多資訊 年代, 作品名稱 ...

評論與榮譽

相關評論

  • 王德威認為:「在《雨雪霏霏》裡,李永平花費大力氣構築一個完美的文字原鄉;他有意跨越時空,藉著文字,藉著詩,回到那純粹的原鄉想像」[15]
  • 駱以軍評論李永平:「李永平的文字你會覺得他更有一種南方的鬼魅,好像他的每個字都有表情,你就會覺得每個字都像那個臉,都有貪嗔痴,都有一個好像在神仙國度的那種華麗跟歡樂,可是也有地域之境的那種恐怖和滅亡感。」
  • 國立中山大學張錦忠教授:「其實我還是滿喜歡早期,譬如說《吉陵春秋》,因為在文字上你會一看再看,更喜歡的應該是《海東青》,文字是他最大的特色,那是非常純正的中文,盡量讓中文表達的不那麼西化。」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對李永平的介紹:「小說風格自成一家,被譽為台灣文壇『文字鍊金師』,他專注於寫作風格實驗,尤其對於感官細節的細膩描繪,發展出一套『李永平美學主義』。這種美學主義,呼應了前行代小說家如王文興、七等生等,實踐了台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美學。」[16]

獲獎榮譽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