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昭顯世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昭顯世子소현세자,1612年2月5日—1645年4月26日),名𪶁ㄨㄤ(韓語:이왕[1],是朝鮮王朝第十六代國王仁祖的嫡長子,孝宗兄。仁烈王后韓氏所生,生於朝鮮漢城會賢坊。仁祖即位後,他在1625年被立為王世子[2][3]。1627年丁卯戰爭,被派往全州安撫民心,回京後結婚,妻子是西人派姜碩期之女愍懷嬪민회빈)姜氏,十二月行嘉禮於太平館。崇禎七年(1634年,仁祖十二年),明朝最後一次向朝鮮派遣使團,當時奉命出使朝鮮的司禮監太監盧維寧,正式冊封他為朝鮮國王世子[4]。1637年丁丑下城時被擄往清朝當人質。仁祖23年(1645年)回國,當年4月26日病逝於昌慶宮歡慶堂,墓於昭慶園

快速預覽 李𪶁, 出生 ...
Remove ads

被扣清朝

丙子胡亂中,1637年初,清朝要求朝鮮世子為人質[5],仁祖投降,世子「號泣之聲,聞於戶外」[6]。很多大臣反對世子為人質,但世子表示:「泰山既垂於鳥卵之上,國步誰措於盤石之堅,事已急矣!予既有弟二人,又有一子,亦可奉宗社。予雖死於賊,尚何憾焉?」[7]仁祖起初不願意世子出城,又萌生了世子代他出城投降的幻想,但被清朝拒絕。仁祖投降後世子與其妻和鳳林大君夫婦被清朝抓往瀋陽抑留。世子在瀋館中受到清人嚴密監視,朝鮮利用各種機會請求歸還世子,但無果而終。皇太極要求世子和鳳林大君參與松錦大戰,還借世子之口要求朝鮮軍參與對明作戰。一度有明軍炮彈落在世子營旁。在瀋陽世子主動對清進行各種交涉,包括遣返朝鮮境內女真人漢人問題,朝鮮人越境採蔘問題,本國被擄人口問題,力保「通明」朝鮮大臣等。每當朝清關係不睦,清朝就責難世子,世子力爭抗辯,維護本國利益,維護清朝和朝鮮和平關係。

朝鮮上層對世子失望

朝鮮人對世子失望「世子既久處瀋陽,一聽清人所為,出入于田獵、戎馬之間,所親狎者皆武夫、廝卒。專廢講學,惟事貨利,且以土木之役、狗馬之玩為事,貽譏敵國,大失人望」[8]。大臣金藎國看到「世子頗聚奇玩,罕開書筵」,便說:「今被留異域,厄困極矣,願數接宮僚,討論經籍,毋徒為暇豫也。」後來看到世子「營別院」,他又勸諫:「此何如地,而乃興土木之役,而為苟安之意乎?」 世子回國歸省2次都是舉國百姓夾道迎候,甚至還有人瞻拜落淚。可見世子贏得了民心。兩次回國都由其長子接替他做人質。崇德五年(1640年,仁祖十八年)第一次歸國時,仁祖「泣而撫之」。[9]清世祖即位後,對昭顯世子極為優待,導致昭顯世子的反清意識減弱。仁祖詢問大臣:「今聞九王年少剛愎,其意何可測也?前則待世子太薄,而今乃太厚云,予不能無疑焉。」[10]順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世子第二次回國,仁祖對世子態度轉變,沈器遠秘謀推戴世子為王。[11]世子返回瀋陽時,路經平壤,為當地儒生舉行科舉,改原題「白馬朝周」為「越鳥巢南枝」,「蓋自傷去故國而就異域也」。這次考試因未經仁祖許可被拒絕承認。[12]仁祖認為世子在瀋陽發展自己的勢力:「世子在瀋陽時,作室塗以丹雘,又募東人之被俘者,屯田積粟,貿換異物,館門如市,上聞之不平」。

Remove ads

親清和接觸天主教

在朝鮮時,他是堅定的反清派,在瀋陽時仍有復仇之志,曾以《思古劍客》為題賦詩,一侍從提醒他:「不密則害,生虜勢方盛,豈一劍客所可圖也?宜勵志以俟時。」世子聽到後頗為醒悟,連連稱善。[13]但他逐漸成長為成熟務實的政治家,要壯大朝鮮的實力。清軍入關後他九月到十一月在北京紫禁城文淵閣居住了70天,與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會面,了解西方科學技術天主教,湯若望送他天文數學、天主教的書籍及地球儀、天主像等,世子致湯若望的書函原文不存,法文翻譯本保存在教會圖書館中,他寫道:「曾不知世上還有天球儀及書籍類之物,今獲此物,喜悅之情實難言表。敝國雖非無與此物相似之物,然數百年來與天體運行不相符合,而不容疑為偽物。今獲此珍品,不勝欣喜。余歸故國後不但將使用於宮中,更打算將之付梓並頒行於世。」甚至提出要開放國門。昭顯世子回國帶到朝鮮的前明宦官宮女,均為已受洗的天主教徒,是湯若望同昭顯世子商量以後決定以清朝皇帝下賜的名義隨行的。[14]

世子回到國內後不時在言語中流露出親近清朝的思想,仁祖對此產生疑心,並對此十分惱怒。昭顯世子被扣為人質,既是清朝鉗制朝鮮的手段,也是清朝要挾朝鮮攻打南明等行動的籌碼,同時又含有清朝扶植朝鮮親清勢力的意圖。

突然死亡

順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見昭顯世子和鳳林大君,宣布:「未得北京之前,兩國不無疑阻,今則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誠信相孚。且世子以東國儲君,不可久居於此,今宜永還本國。」[15]鳳林大君則暫時留在北京,等麟坪大君接替他做人質。世子和妻子在清人的護送下回國。仁祖聽說後不但不高興,還說:「清國此舉,果出於好意而無別情耶?」[16]順治二年(1645年,仁祖二十三年)正月初九日,世子夫妻到達瀋陽,世子常年得病,即將回國時,朝鮮就開始準備他的治療[17]。二月十八日世子回到漢城。隨行清使勒令朝鮮仁祖李倧出城迎接。父迎子不合儒教禮法,且承認清朝敕使代表天子,所以朝鮮兩班士大夫堅決反對。仁祖以生病為由拒不出迎。[18]農曆四月二十三日世子生病,被診斷為瘧疾,醫官李馨益針灸治療,三天後(公曆5月21日)世子暴斃昌慶宮歡慶殿,「舉體盡黑,七竅皆出鮮血」[19]。李馨益受到懷疑,仁祖未下令澄清死因,而是對到場人員加以限制,並下令趕緊將世子入棺。仁祖的寵姬趙昭容與昭顯世子夫妻有隙,經常構陷他們,李馨益就是昭容趙氏的外戚,在昭顯世子回國前夕被特別敘用為醫官。[20]大提學李植撰寫昭顯世子墓誌「世子久留異域,數從軍旅,東獵朔荒,西穿燕塞,跋履山川,備經危險,雖神氣自若,而內受勞傷。還宮以後,連有寒熱之感,醫方錯誤,竟至弗祿。」[21]韓國學者金宗德認為世子有結胸症和陰虛惡熱、寒熱往來的症狀,卻被誤診為瘧疾,導致死亡。[22]

Remove ads

死後

根據《昭顯世子墓所都監儀軌》,昭顯世子的葬禮顯然被減殺,規格低於後世思悼世子的葬禮,而且朝鮮李朝安葬世子的墓地一般被稱為園所,而昭顯世子墓地被稱為墓所。在昭顯世子死後不久,洪瑞鳳、李敬輿、沈悅等大臣曾建議冊封昭顯世子的長子李栢為世孫,但仁祖以長孫只有10歲的理由加以回絕,並冊立鳳林大君為世子。[23]昭顯世子嬪姜氏不久之後即被指控「在瀋陽居住時以中宮自居」[24],及「向仁祖食用的鮑魚中下毒」[25],而被賜死[26],昭顯世子的三個兒子也被流放濟州島[27]

世子帶來的西洋文物沒有在朝鮮發揮影響。從中國所帶來的所有物品都在其死後被銷毀,而信教前明宦官李邦詔、張三畏、劉仲林、谷豊登、竇文芳和前明宮女也被遣返回中國。[28]

仁祖二十三年,上諡號「昭顯[29]

家庭

更多資訊 諡號, 姓名 ...

子女

更多資訊 稱號, 名 ...
Remove ads

後裔

英祖四年三月二十(1728年4月28日),少論派李麟佐鄭希亮發動戊申政變(又稱李麟佐之亂),擁立昭顯世子的曾孫密豐君朝鮮國王,但僅四日就以失敗告終,在次年(1729年)三月密豐君被賜死[36]

密豐君次子李晉錫被過繼為朝鮮肅宗六子延齡君李昍的嗣子,後因為早逝沒有後代被取消收養關係;密豐君七世孫李漢鎔韓語풍선군出繼為清安君韓語청안군 (1851년)嗣子、永平君的繼孫。[37]

影視作品

附註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