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臨秋

台灣歌曲作詞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臨秋
Remove ads

李臨秋臺灣話Lí Lîm-chhiu;;1909年—1979年),臺灣臺北人,流行音樂作詞者,一生出版作品八十餘首,最知名的是〈望春風〉。

快速預覽 李臨秋, 性別 ...
快速預覽 李臨秋故居, 位置 ...

生平

生於雙連,後移居大稻埕。李家祖上經營碾米廠,父親是李忠漢,母親是陳天來姪女陳扁。李臨秋是長子,原家境優渥,接受私塾教育,漢語功底深厚。[1]

1923年,父親替朋友作保,賠光財產,憂鬱逝世。小學畢業的李臨秋便至永樂座茶房做倒水工。隨後去高砂啤酒廠做工,同時進修早稻田大學函授課程,1927年升任助理採購員。再讀成淵中學夜間部。[1]

1932年,李臨秋至永樂座茶房擔任會計。工作中接觸辯士,對方鼓勵他創作歌詞、編劇、書寫電影本。首先為上海聯華電影公司《懺悔》、《一個紅蛋》等默片寫歌詞。1933年,李臨秋結合淡水河黃昏時的景色創作了〈望春風〉,廣受歡迎。此後還創作了〈對花〉、〈四季紅〉、〈無醉不歸〉、〈自由船〉等歌曲。李臨秋喜歡喝酒,經常在家和作曲家王雲峰推敲詞句,作好後還要咨詢妻子和母親。1948年,李臨秋擔任永樂座經理,結合當時台灣經濟崩潰、人心惶惶的情形,創作了〈補破網〉,此歌送審時,政府要求修改。[1]

李臨秋感覺拍電影比寫歌詞賺錢,1955年,他成立永樂影業社,帶領小艷秋、紀露霞、白玲、李玉娟到香港拍電影,一開始拍〈桃花鄉〉很賺,後來〈搖鼓記〉、〈沉香扇〉巨虧。他只好關停公司、賣掉房子償債。[1]

李臨秋之後去義勇消防大隊做主計,1977年將〈相思海〉、〈小陽春〉、〈半暝行〉交付由美歸國的林二教授重新譜曲。[1]透過林二,結識了青年歌手林詩達,為之〈雨紛紛〉、〈白茉莉〉作詞,收於民謠風系列校園民歌個人專輯,1978年由海山唱片發行。[2][3]

李臨秋的作品廣泛流傳,被譽為:「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李詞」。1979年李臨秋病逝後,輓聯寫著:「望春風,傳情、傳族聲、傳萬世;補破網,補情、補民心、補人間。」充分道盡他在台灣音樂史上的地位。

現今台北市內位於歸綏街與民樂街口的大稻埕公園,另有名「李臨秋紀念公園」,公園內設有李臨秋塑像及生平簡介以供後世瞻仰,還可看到「深夜燒酒夜來香」、「台灣一代歌謠詞人李臨秋」等字樣,許多民眾會專程前來大稻埕遊歷,追尋李臨秋的足跡。[4]

Remove ads

家族

李臨秋有六個兒子。[5]

作品

李臨秋傳世知名作品如下:

  • 《懺悔》(1932年):蘇桐作曲
  • 《倡門賢母》(1932年):蘇桐作曲
  • 望春風》(1933年):鄧雨賢作曲
  • 一個紅蛋》(1933年):鄧雨賢作曲
  • 《人道》(1933年):鄧雨賢作曲
  • 四季紅》(1935年):鄧雨賢作曲
  • 《四時春》
  • 《對花》(1938年):鄧雨賢作曲[6]
  • 補破網》(1948年):王雲峰作曲
  • 《相思海》(1977年):林二作曲

此外尚有《瓶中花》、《一夜差錯》、《野玫瑰》、《送君詞》、《我愛你》、《閒花嘆》、《不敢叫》、《漂浪花》、《心酸酸》、《水蓮花》、《一夜恨》、《織布歌》、《小陽春》、《半暝行》、《飄風夜花》、《後悔前非》、《月照窗》、《想舊情》、《幽谷蘭》、《學海一孤舟》、《冤獄》、《夢中寄相思》、 《運呀!命呀!》、《新婚之夜》、《讚揚雪梅》、《浮雲》、《桃花恨》及《江上清風》等作品。[7]

影視形象

更多資訊 年份, 作品 ...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相關條目

延伸閱讀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