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杜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杜淹(?—628年),字執禮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唐太宗時的宰相,杜如晦的叔父。

生平

祖父杜皎北周遂州刺史,父親杜徽河內郡太守。杜淹年幼時,聰辯多才藝,有美名,與同鄉韋福嗣是情投意合的朋友,開皇年間,他們互相謀劃說:「皇上喜歡任用合乎正道的退隱人士,蘇威以隱士被徵召,被提拔到位高權重的職務,何不各自效仿他。」於是韋福嗣與杜淹一起進入太白山,對外宣揚要隱遁,實際想要企求時人的稱譽。隋文帝楊堅聽說後討厭他們,將兩人流放到江南[1][2][3]。大赦天下後,杜淹回京。雍州司馬高孝基上表推薦,朝廷授他承奉郎。大業末年,官至御史中丞

618年,隋朝滅亡,次年王世充洛陽廢皇泰主楊侗自立為鄭國皇帝。以杜淹為吏部尚書,很是信任。杜如晦的大哥和弟弟杜楚客密謀在洛陽起事,事情洩露,哥哥被殺,杜楚客被關押。621年,李世民平定洛陽,差點杜淹作為鄭國高官被殺,是杜楚客說服哥哥杜如晦營救。

杜淹起初想投靠唐朝的太子李建成。負責選官的封德彝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怕太子得到會陰謀的杜淹對李世民不利,便推薦杜淹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

624年,慶州總管楊文幹私運東宮鎧甲,事發,唐高祖大怒,囚禁了李建成。楊文幹害怕舉兵謀反,被李世民平定。事後,齊王李元吉的勸說下,唐高祖釋放了李建成,而歸罪於杜淹和東宮的屬官韋挺將他流放到巂州。李世民知淹無罪,贈以黃金三百兩。

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召回了杜淹,拜御史大夫[4],封安吉郡公,賜實封四百戶。因為杜淹通曉古代典章,特詔東宮儀式簿領,由他主管。627年,杜淹判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成為宰相之一。前後推薦四十餘人,後來多為知名官員。

杜淹曾推薦刑部員外郎郅懷道,太宗問杜淹:「郅懷道才行怎麼樣?」杜淹回答:「懷道在隋朝作吏部主事,有清廉謹慎之名。隋煬帝三下江都時,行計已決,公卿都違心贊同巡遊,郅懷道官位極卑,獨稱不可。臣親眼所見。」太宗問:「卿當是對下江都怎麼說的?」杜淹回答:「臣從行計。」太宗問:「事君之義,有犯無隱。卿稱懷道為是,為什麼自不正諫?」杜淹回答:「臣當時不居重任,又知就是進諫也必定不從,徒死無益。」太宗問:「孔子稱從父之命,未為孝子。故父有爭子,國有爭臣。若以君主之無道,為什麼還做他的官?既食其祿,為什麼不匡正他的過失?」

太宗又召杜淹笑著問:「卿在隋朝,可以說官位小而不言;仕王世充,為何不極諫?」杜淹回答:「亦有諫,但王世充不從。」太宗說:「王世充若修德從善,當不滅亡;既然他無道拒諫,卿怎麼能免禍?」杜淹啞口無言。太宗又問:「卿在今日,為宰相之一,會陳辭極諫嗎?」杜淹回答:「臣在今日,必盡死無隱。當年,百里奚虞國時,虞國亡;在秦國時,秦國霸,臣竊自比之。」太宗笑。當時,杜淹兼二職,而無清廉之譽,又素與長孫無忌關係不好,被當時輿論批評。有病的時候,太宗親自到他家慰問,賜帛三百匹。貞觀二年(628年)杜淹去世,贈尚書右僕射諡號。子杜敬同襲爵,官至鴻臚少卿。杜敬同子杜從則,唐中宗時為蒲州刺史

Remove ads

家庭

父母

  • 杜徽,隋朝懷州長史、豐鄉縣侯
  • 郭素絜,本州大中正郭褒之女,杜徽繼室夫人,封豐鄉縣夫人

兄弟

  • 杜吒,隋朝昌州長史
  • 杜銳,隋朝親衛校尉

子女

注釋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