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區 (臺北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區是臺灣臺北市市中心東部的廣域稱呼,早期專指東區商圈,之後擴大成為大安、信義、松山、南港等臺北市東側行政區的市中心區域之統稱。其相對詞為「西區」,包含中正、萬華、大同、中山等臺北市西側行政區。該區域相對於西區,屬於臺北市中心較晚開發的區域,但以其多元的文化氛圍、繁華的商業活動和便利的交通而聞名。東區擁有許多知名百貨公司及複合式商場,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購物和用餐選擇,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本地居民前來消費。[1]此外,東區也聚集許多藝廊、文化及展演場地,附近還有數個知名夜市及特色餐廳。無論是購物、文化、美食還是娛樂,東區都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是臺北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4月5日) |
歷史
在清治時代,今日的臺北市東區主要是農田和郊外地區,並未有大規模城市建設。當時的臺北以靠淡水河岸的艋舺、大稻埕、臺北府城等「三市街」為中心,也就是今日所稱的臺北市西區。進入日治時代後,統治當局在臺北進行現代化建設,包括修建道路、興建政府機構和建立新的住宅區,並從三市街向東側的市郊地擴張,使得東區成為了新興的商業和居民區之一。
1945年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東區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隨著臺灣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外省移民與外縣市居民移入大臺北地區,臺北市中心逐漸向東擴展,其中又以沿忠孝東路三段、四段發展的東區商圈(頂好商圈)最為興盛,也是「東區」首先作為地名在臺北市出現。東區商圈除了是新興住宅區之外,也有許多百貨公司、商店及餐廳在此設立,包括1980年代開業的統領百貨(1984年開業、1999年歇業)、明曜百貨(1987年開業)以及太平洋崇光百貨(1987年開業)。
1980年代,以成為臺北市中心商務區(CBD)為目標的信義計畫區(信義商圈)開始進行開發,區內陸續興建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臺北市政府大樓、信義威秀影城、台北101等地標性建築物,加上誠品信義店進駐(2006年開業、2023年歇業),以及附近的舊松山菸廠在2010年轉型為複合式文化園區,使得信義計畫區成為臺北市的代表性地區之一,也是國際旅客來臺主要目的地之一[2]。而2014年上台的柯文哲市府推動的「東區門戶計畫區」,以南港車站為中心開發,除了將南港車站建設為大臺北地區三大交通樞紐之一,也帶動原為工業地帶的南港區成為新興商貿區域,將臺北市的「東區」範圍更往東擴展。
總的來說,東區的歷史發展反映了臺北市和臺灣整體社會經濟變遷的過程,從農村地區到現代都市的轉變。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