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公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風公司[4],原名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曾稱東風汽車公司,是一家中國大陸汽車製造商。主要生產和組裝客車、卡車、轎車和汽車零部件,使用自己的品牌或者使用與其合資的國際性品牌。
東風是始建於1969年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演變而來,作為「三線」戰略的一部分,二汽建在了湖北省十堰。東風是中國大陸第二大汽車製造商,也是國有控股企業。
東風順利將總部遷至湖北省武漢市後,已實現了以「十堰、武漢」為主,全國多地為輔的產業布局。
Remove ads
歷史
1964年籌建第二汽車製造廠,從一汽調3000人成為建廠骨幹。1965年10月設五人領導小組:饒斌、齊抗、張慶梓、李子政和陳祖濤。
1964年籌建第二汽車製造廠,在總結一汽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一個專業化生產、產品系列化的現代化汽車製造廠,生產1~8噸的各種汽車,年產10萬輛,將來還可翻一番達到遠景規劃20萬輛。1964年10月下旬,一機部基建局副局長關祉桃率領一機部長春汽車工廠設計處、勘測公司和中國汽車工業公司的人,去湖南沅陵、瀘溪、辰溪一帶勘察廠址。1965年2月下半月開始,饒斌、吳慶時、姜季炎、韓雲嶺等到四川勘察成渝鐵路、內宜鐵路沿線,長江邊的瀘縣、納溪,重慶至達縣鐵路沿線、貴陽至遵義鐵路沿線。1965年11月初,由於討論第三個五年計劃的中央工作會議決定川漢鐵路改為不經湖南而經湖北襄樊,齊抗帶隊踏勘襄樊到安康沿線選址。1966年2月下旬,齊抗、姜季炎、國家建委局長張學儒踏勘武當山南北,編寫了四個設置廠址方案,向上級部門作了匯報。
一機部部長段君毅確定逐步抽調一汽的1/3幹部支援二汽建設,並把一機部部屬汽車研究所和工廠設計處劃歸二汽領導。從一汽調給二汽的幹部,從1964年到1969年末共1273名,其中處級37人,科級203人,技術幹部549人,一般幹部484人。1965年10月設五人領導小組,12月21日正式宣布:饒斌、齊抗(江蘇省機械廳廳長,曾任南汽廠長)、張慶梓(汽研所書記,曾任南汽廠長)、李子政(原一汽副廠長,工人出身)和陳祖濤(工廠設計處處長)。設計和建設方法是用「老廠包建新廠」:車身廠、車架廠、車箱廠、總裝配廠、車輪廠、底盤零件廠、鑄造一廠、發動機廠、鑄造二廠、車橋廠、鍛造廠共11個前方廠以及各後方廠以一汽為主包建,以汽車附配件為主的傳動軸廠、水箱廠、儀表廠、標準件廠、鋼板彈簧廠由上海的專業廠包建,化油器廠由北京汽車製造廠包建,球墨曲軸設備由南京汽車製造廠包建,軸瓦廠由武漢汽配廠包建。建設進度規劃為1966年搞建廠準備工作;1967年大上基建施工,開始組織中間生產,考驗產品、工藝和設備;1968年是基建高潮,內外基地新老產品形成系列;1969年要進行生產調整和部分基建,內外基地結合出車;1970年達到5萬輛配套能力;爭取1972年建成10萬輛的水平。4月5日派遣謝淵、李應堂、臧明堂3人去西歐6國考察與訂購400多台設備,至1967年1月才回廠。1966年5月上旬,國家建委召開鄂西地區「三線」建設廠址討論會,批准了鄖縣選址。6月6日,一機部向中央報送《關於中型載重汽車生產基地(第二汽車廠)建設方案的報告》。8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李東波調任二汽臨時黨委副書記,饒斌任臨時黨委書記。10月7日~26日二汽廠址審查會議在武當山下老營召開。1966年11月,《第二汽車製造廠建設方針十四條》定稿,隨廠址方案一同上報。12月9日~24日,一機部在長春召開二汽成套設備訂貨會議,全國77個主要工具機廠、研究所、大專院校214人參加會議;會上,二汽提出新設計試製自動線128條,確定了107條。單機製造399項;二汽成套設備製造任務,確定90%。1967年2月24日,一機部批覆關於第二汽車製造廠總體布置和設計綱要。3月5日,鄖陽軍分區副司令員劉景修帶人到二汽籌建辦「支左」,成立「抓革命促生產辦公室」,劉任辦公室主任。根據國家計委、國家建委的指示,一機部於1967年3月29日至4月25日在五堰召開二汽總體布置調整會議,決定二汽近期專業廠的建設範圍是:東起白浪公社,西抵堵河。按照國家計劃要求,二汽1967年開工,建設原則是「十萬規模、分期建設」,「先六後四」。即第一期工程,兩噸越野車和三噸半載重車建成六萬輛生產能力,餘下三噸越野車和五噸載重車四萬輛作為第二期工程。4月1日一〇二系統施工隊伍2000餘人在大爐子溝動力廠工地舉行「第二汽車製造廠開工典禮大會」,由饒斌主持,一機部汽車局負責人江澤民等出席。1967年8月,突然不讓饒斌抓生產靠邊站了。8月底,國家計委、建委向一機部、湖北省軍管會發出通知,指出二汽是配合軍工任務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已列入第三個五年計劃和1967年國家計劃,明年要繼續施工,請一機部抓緊各項建設工作,請各有關部門大力協助二汽的建設。一機部接通知後,認為目前工作很難進行,向中央打報告,要求對二汽實行軍管。1968年9月24日,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批示成立二汽革委會,委員會委員51名,常委17名,主任暫缺,劉景修任第一副主任,副主任還有齊抗、郭清林(軍代表)。10月下旬,二汽26個專業廠的革命委員會和廠職能部門的革命領導小組成立。11月19日22點30分,國家建委軍管會傳達周總理的指示:「二汽廠址可以確定在湖北鄖縣十堰地區進行建設。」12月4日,國家計委、國家建委軍管會批覆二汽建設方案年生產綱領10萬輛,汽車品種根據「以軍為主,軍民結合」的原則,主要安排兩個系列:(一)兩噸越野車2.5萬輛以及同系列的民用車3.5萬輛,共6萬輛;(二)三噸半越野車2萬輛以及同系列的民用載重汽車2萬輛,共4萬輛。將來再根據國家需要,發展一些變型品種。建設必須貫徹執行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原則。步驟上可分兩期進行。首先集中力量,建設第一個系列6萬輛的工程,力爭在1972年建成投產,然後建設第二個系列4萬輛工程。兩期工程可根據實際情況,做些必要的交叉。
國務院業務組(行使國務院職權的班子)批准,由武漢軍區直接主持的二汽建設。1969年1月武漢軍區主持召開有包建廠、勘測設計院所、國務院有關部委等106個單位305人參加的現場會,要求1969年完成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970年為施工高峰,要求完成40萬平方米;1971年上半年再完成22萬平方米,基本結束二汽第一期建設工程。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孔慶德宣布二汽建設現場總指揮部成立,指揮長為熊心樂(湖北省軍區參謀長),副指揮長為周子健(一機部副部長)、苗樹森(建工部副部長)、趙修(湖北省副省長)、張效增(一機部政治部副主任)、徐斌洲、劉書智、於海榮、劉守華(一汽廠長)、馮伯華、劉景修(二汽軍代表)、齊抗。成員有齊能尚(湖北省軍區副政委)、王春遷、張育才、賀德福、楊健、韓永昌、王子儀、王進仁等。1月15日閉幕會上,指揮長熊心樂動員各單位緊急行動起來,為二汽上馬做好準備,提出「邊設計、邊施工、邊安裝、邊生產」的「四邊」方針,以及「先生產、後生活,先建廠房、後建宿舍」的「兩先兩後」建設方針。武漢軍區「三線」建設領導小組決定,二汽對外稱紅衛廠,二汽建設總指揮部對外稱紅衛廠總指揮部。4月1日,二汽革委會決定,二汽所屬單位除對外稱紅衛廠外,並啟用代號,如通用鑄鍛廠為5720,設備修造廠5721,化油器廠5762,儀表廠5763,軸瓦廠5764等。紅衛廠建設總指揮部內設指揮組、政治工作組、後勤組、辦事組4個大組,大組下設小組;下屬第一分部(十堰辦事處,負責地材生產和供應)、第二分部(承擔二汽施工單位)、第三分部(二汽自身)、第四分部(東風輪胎廠)、第五分部(公路運輸)。審定二汽總投資為12億元。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人員、物資在丹江口火車站卸下,在漢江丹江港裝船,水運至鄧灣碼頭(今鄖陽區茶店鎮蔡家嶺村)上岸後經20公里公路運入十堰。1971年3月襄渝鐵路通車前,老(河口)白(河)公路建於抗日戰爭時期,最寬處路基7米,傍山險要處只有三四米。4月29日,只用了3個月建成丹江至二汽長170華里的11萬伏的高壓輸電丹東線並通電。1969年9月底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階段,北京建築三公司,在內蒙的中建八局,在大慶的建築五團,都奉命來建設二汽。加上安裝隊伍,共編十個建築工程團。1969年10月14日~11月8日,一機部生產指揮組在北京召開二汽工廠設計審定會議,會議對設計做了調整:(1)基建總投資控制在11.5億元,比原設計節約5000萬元。(2)廠區建築面積由137萬平方米調整為123萬平方米,職工生活設施(包括宿舍、學校、醫院等)建築面積為100萬平方米。(3)工藝設備控制在21000台內。(4)職工總數初步控制在5.5萬人左右,生產初期按70%配備。1969年12月1日,湖北省決定撤銷「鄖陽十堰辦事處」,成立縣級的十堰市,歸鄖陽地委領導。十堰市革委會主任劉慶祥,副主任陳明、崔毓璠、李化倫、旋敏、孟令珍。1970年2月19日紅衛建設三分部(即二汽)成立臨時革委會,由齊能尚、劉景修、杜清平、劉獻忠、王啟、趙繼明、李子政、邱長銀、左鼎森九人組成,除李子政外全是軍代表。湖北省委決定把省工會東湖療養院53名幹部和武漢市第一醫院全部調遷二汽,市一醫院有院級幹部9名,科級幹部6名,一般幹部53名,醫務幹部382名,計440名;另有154名工人,總計594名。
1971年1月,中共湖北省革委會核心組任命齊能尚(湖北省軍區副政委)為二汽革委會主任,饒斌、吳佩倫、李子政、劉奐為副主任。吳佩倫和劉奐是一機部下放的局級幹部。至1972年4月,二汽25個廠,除儀表廠在襄樊外,其餘東至白浪,西至花果,沿老白公路全長32公里,分布在17條溝里。二汽將來生產三種車(兩噸半軍用越野車、五噸民用車、三噸半軍用越野車)。首先形成兩噸半越野車的生產能力。二汽施工從1969年四季度開始,1970年以土建為中心,設計與施工交叉進行。1971年以安裝為中心,安裝設備6374台,當時鐵路未通,基本靠汽車運輸。邊設計,邊施工,邊安裝。1972年以調試為中心。這三年與一汽建廠比較,一汽三年完成工業建築38萬平方米,民用宿舍32萬平方米,安裝設備7552台,鐵路建設28公里。二汽三年中,工業開工83.8萬平方米,竣工和基本竣工57萬平方米;民用宿舍開工35.5萬平方米,竣工和基本竣工26.35萬平方米;安裝設備10794台;鐵路建成26公里,而且橋涵多,土石方工程量大;自製非標設備1380多台。1972年底撤回全部軍代表,饒斌被湖北省委任命為二汽革委會主任、黨委第一書記;第二書記白洛(省機械局副局長),書記劉景修,副書記王進仁、張慶梓、李子政、劉華齋、李東波(鄖陽地區革委會副主任),常委16人,委員33人。二汽革委會副主任白洛、李東波、張矛、江華、閻維華、李惠民。撤銷紅衛機械廠建設總指揮部及其所屬各分部,按業務系統把土建工程各團組成湖北省建工一局,東風輪胎廠為化工部直屬廠,五分部改為二汽運輸處。
最初生產EQ240型軍用載重車,1975年11月18日將其生產的汽車品牌定為「東風」,1978年開始批量生產其首款民用車EQ140型[5]。1978年6月從西德進口12000噸鍛壓自動線投入使用用於製造前梁。
1980年1月3日國家計委、經委、建委簽發通知,確定二汽為「緩建」項目。饒斌打電話與二汽領導黃正夏等商量,提「自力更生,籌集資金,數年內陸續建成二汽」的方案向一機部匯報:從1980年至1985年六年中,採取「量入為出,分期續建」的方案,二汽大約可生產30萬輛汽車,可上繳國家利潤10~12億元,上繳稅收3.5億元左右,企業按國家有關規定,可留利3億多元。以此為基數,用於幾個重大項目的分期建設,並提出具體方案:先建自備熱電廠,對三噸半越野車,儘量利用兩噸半越野車的生產線能力,鑄造廠的擴建儘量不到外地建。一機部同意折舊費留給企業70%,近一兩年內,汽車總局也不要那20%。周子健部長還指示汽車總局今年借給二汽2000萬元。由於湖北省已批准二汽為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單位,一機部也同意繼續試點。凡在國家批准的設計和概算範圍內,企業可根據建設進度的需要,自行調整項目和時間,靈活使用資金。爭取到計委、財政部把二汽從「停緩建」企業改為「緩建」企業。在一機部部長辦公會議支持下,二汽寫出了《關於自籌資金,量入為出,分期續建二汽的請示報告》,上報中共中央、國務院。3月11日國務院辦公會議,討論二汽的報告,同意二汽在1980—1985年自籌資金3.3億元,用於完善五噸車能力;建設電廠、建設三噸半越野車能力;擴建鑄造廠、技術中心、文體衛生等項目,並以國發文件下發。1980年7月22日鄧小平視察。1980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同意免去饒斌十堰市委第一書記、第二汽車製造廠黨委第一書記職務,任命黃正夏為十堰市委第一書記和第二汽車製造廠黨委第一書記。
1981年2月17日,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批准以二汽為基礎,聯合杭州、漢陽、廣州、柳州、重慶、貴州、雲南七個汽車製造廠和烏魯木齊汽車裝配廠,成立東風汽車聯營公司,這也是中國汽車行業第一家聯營公司。到1985年,聯營公司共有國內21個省市區118家企業,其中汽車改裝廠27家,專業總成廠21家,配件廠40家,配套產品廠30家。聯營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正副董事長、正副經理均由二汽領導兼任。二汽增設汽車改裝部、專業生產部等幾個機構,專管聯營公司業務,聯營公司其他業務由二汽相應機構兼管。聯營廠共同分擔生產千種東風系列零部件,二汽集中力量從事關鍵零部件生產,形成年產10萬輛汽車能力。聯營廠聯合發展改裝車、專用車,共同設計試製大客車底盤、裝甲車、越野車平頭駕駛室、柴油車、高原車。
2008年銷售汽車261.5萬輛,銷售收入2691.59億元,綜合市場占有率14.08%。在國內汽車市場,中重卡、SUV、中客排名第一位,輕卡、輕客排名第二位,轎車排第三位。2010年公司居中國企業500強第13位、中國製造企業500強第二位。
2013年5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與東風汽車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東風汽車公司將以增資方式受讓福建省國資委持有的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45%股權,與此同時,東風汽車公司與福汽集團還將以組建投資公司的形式控股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6]
2017年11月14日,根據國企改革要求,東風汽車公司更名為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改組為國有獨資企業,英文名稱不變[7]。
2021年7月26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發布通知:高國林任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陳昊不再兼任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職務[8]。9月8日,東風汽車在港交所公告,東風汽車子公司以每股16.65歐元的價格出售3,610萬股斯泰蘭蒂斯股份。[9]
2025年2月9日,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開啟合並過程。[10]6月5日,東風汽車表示,其與長安汽車的合並過程中止,暫不涉及相關資產和業務重組[11]。
Remove ads
汽車款式
-
東風EQ140-1型(俗稱「大玻璃東風」)
-
東風·猛士
-
東風風行·景逸-1
-
東風風行·菱智
-
東風風行·M7
-
東風風行·S500
-
東風風神·A60 前方
-
東風風神·H30
-
東風風神·H30
-
東風風神·S30
-
東風·小康
-
東風虎視
-
東風·廂式貨車
-
東風天錦KR中型貨車
-
東風雲南汽車生產的客車
-
東風杭汽生產的DHZ6111CF型客車
-
東風襄陽旅行車生產的「東風天翼」DFA6110CBEV型純電動客車
Remove ads
部分合資或獨資企業
東風在中國大陸透過香港上市公司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多家合資或獨資企業。
- 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45%股權
- 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 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 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湖北武漢,東風標緻/東風雪鐵龍)
- 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江蘇鹽城)
- 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 東風雷諾汽車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 東風日產柴汽車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 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 賽力斯汽車(湖北)(重慶)
- 東風本田發動機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 東風本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廣東惠州)
- 東風朝陽柴油機有限責任公司(遼寧朝陽)
- 東風商用車公司(湖北十堰)
- 東風(十堰)實業公司(湖北十堰)
- 東風金元汽車有限公司(湖北隨州)
- 東風杭州汽車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 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廣西柳州)
- 東風南充汽車有限公司(四川南充)
- 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 東風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湖北十堰)
- 東風專用汽車(製造廠)有限公司(湖北隨州)
- 武漢東風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 中國東風汽車工業進出口有限公司(上海)
- 中國乘用車公司(上海)
- 東風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 東風商用車公司55%股權
- 東泰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是中國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在港澳地區的獨家總代理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