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蔷薇科枇杷属一种多年生木本果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枇杷(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古名盧橘,又名金丸、蘆枝、小芒果、琵琶果,是薔薇科中的枇杷屬的一種植物。枇杷原產中國東南部,因果子形狀似樂器琵琶而名。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4月22日) |
形態特徵
常綠小喬木;樹冠呈圓狀,樹幹頗短,一般樹高3至4米。葉厚,深綠色,背面有絨毛,邊緣成鋸齒狀。
枇杷與大部分果樹不同,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散冷香,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清·陳淏在著作《花鏡》中稱枇杷是「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五塊花瓣,直徑約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為蜜源作物。
成熟的枇杷果子亦成束掛在樹上,每個果子長3-5厘米,成圓形、橢圓、或長狀「琵琶形」。枇杷表面被有絨毛,未熟時青綠色,較硬實,芳香氣味較濃。成熟後外皮一般為淡黃色,亦有顏色較深,接近橙紅色的。果肉軟而多汁,主要可分為白色及橙色兩種;稱「白沙」(白枇杷)及「紅沙」。當中白沙甜,果型較小;紅沙酸甜可口,果實若經培育相對較大。每個枇杷果子內有五個子房,當中一至五顆發育成棕色的種子,人工開發的無籽品種則無種子。
用途
波蘭籍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卜彌格十七世紀著作《Flora Sinensis》(譯:中國植物志)畫筆下的枇杷。
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營養頗豐,有各種果糖、葡萄糖、鉀、磷、鐵、鈣以及維生素A、B、C等。當中胡蘿蔔素含量在各水果中為第三位[來源請求]。吃枇杷時要剝皮。除了鮮吃外,亦有以枇杷肉製成糖水罐頭,或以枇杷釀酒。枇杷不論是葉、果和核都含有苦杏仁苷。
枇杷花可以乾燥後泡水飲用。
中醫認為枇杷果實有潤肺、止咳、止渴的功效。
枇杷葉亦是中藥的一種,以大塊枇杷葉曬乾入藥(又稱作枇杷葉、盧橘葉、無憂扇),被中醫藥認為有清肺胃熱,降氣化痰的功用,常與其他藥材製成「川貝枇杷膏」。但枇杷與其他相關的植物一樣,種子及新葉帶有輕微毒性,生吃會釋放出微量氰化物,但因其味苦,一般不會吃足以致害的份量。
生長環境
枇杷在年平均溫度攝氏15度以上的地方能正常結果,平均氣溫12度以上的地區能生長,而且抗寒能力甚強,成年樹可抵抗−18度的低溫,花能抵抗−4度的低溫,而且花期長,較少會受凍害。加上枇杷對土壤、陽光的要求亦不高,因此在中國淮河的各地方都有栽種。除了中國以外,日本、美國(夏威夷及加利福尼亞)、澳洲、印度、巴西、以色列、土耳其、西班牙等地都有栽種枇杷。其中日本種植枇杷歷史為江戶末期由中國南部傳入。
歷史
枇杷的英語Loquat來自盧橘的粵語音譯。蘇軾於詩作《惠州一絕》中亦曾提及枇杷:「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