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民
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長民(1876年9月16日—1925年12月24日),[1]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幼名則澤,字宗孟,號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等,福建省福州府閩侯縣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外交官、教育家、書法家。研究系領導人之一。[2][3][4]

生平

林長民生於一個官宦家庭。父林孝恂,光緒進士,歷任浙江一些州縣的知縣。據《福建省地方志》記載,清光緒二年七月十六日(1876年9月3日),林長民生於杭州,而《造化元鑰評註》則記為「光緒二年六月十四日(1876年8月3日)出生。 [5] 1897年(光緒23年)中秀才後,學習英語、日語,從事翻譯業。[2][3]
1906年(光緒32年),他通過杭州東文學校赴日本留學,在早稻田大學獲得政治經濟科的學士。其間,他任福建同郷會會長。中野正剛、風見章是其同班同學。除此之外,他還同張謇、岑春煊、湯化龍、孫洪伊、劉崇佑、徐佛蘇、楊度、宋教仁、犬養毅、尾崎行雄有交流。[2][3][4]
1909年(宣統元年)歸國。就任福建官立法政學堂教務長兼福建諮議局書記長。不久,他出席了在上海召開的各省諮議局會議,被推為國會請願同志會書記。[2][3]

1911年(宣統3年)4月27日的黃花崗起義中,慶應義塾大學哲學科學生、林長民的堂弟林覺民成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壯烈犧牲。林長民因而對清政府心生仇恨,為此投身革命活動以報血仇,作為福建代表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會議。孫文(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林長民任內務部參事。林長民參加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起草工作。[2][3][6][4]
1912年(民國元年)1月,林長民、張謇、程德全等人組織統一黨,林長民任該黨幹事。5月共和黨成立,林長民任該黨幹事。同年,林長民任臨時參議院秘書長。林長民和不少北京權貴和議員有私交。1913年(民國二年),林長民當選民元國會衆議院議員,並兼任眾議院秘書長,5月任進歩黨的政務部部長。[2][3][6][4]
在衆議院,他擔任秘書長兼憲法起草委員,參與制定《天壇憲草》。在北京活動的同時,他還就任福建私立法政學校校長。1914年(民國3年)任政事堂參議,5月任參政院代理秘書長。1915年(民國4年)任法制局局長,不久辭任。1916年,國會重開,繼續擔任眾議院議員。1916年,他還擔任憲法研究會編輯事務,該會即進步黨人士結合而成。[2][3][6][4]
1917年(民國6年)7月,任段祺瑞內閣的司法總長,同年11月辭任。1918年,任總統府外交委員會委員兼事務主任。同年4月,加入費洛俱樂部。1919年(民國8年)任國際聯盟同志會理事。當時林長民對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就收回山東利權的交涉不力,藉機在北京的《晨報》上撰文批判列強和政府,令它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借囗。[2][3][6]五四運動中支持討伐曹汝霖。[7]
翌年,林長民赴倫敦,同梁啓超、汪大燮組織講學社。1921年(民國10年)5月,他被推為國際聯盟同志會首席代表,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國際聯盟會議上發表演説。同年10月歸國。[2][3]
1922年(民國11年)民元國會第2次恢復,他繼續任國會衆議院議員,並被補選為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翌年他因反對曹錕賄選而逃往上海。1924年(民國13年),福建私立法政學院改組為福建大學(現福建師範大學),他就任校長。他發表了《敬告日本人》公開信,批判日本的對華政策。翌年,他被段祺瑞的執政政府任命為國憲起草委員會委員。[2][3]
同年11月,奉系將領郭松齡針對奉系領導人張作霖發動兵變。當時林長民被郭松齡聘任為秘書長。後來,郭松齡遭到張作霖的反擊而兵敗。12月24日,林長民在奉天省新民縣(今新民市)小蘇家屯的混戰中遭流彈擊中而身亡。享年50歲。[2][3]
家庭

- 父:林孝恂,光緒己丑科(1889年)進士
- 元配:葉氏,指腹為婚,無子女
- 續弦:何雪媛(1882年-1972年),生有一男二女,僅林徽因長大成人
- 妾:程桂林。1912年林長民納程桂林為妾
- 弟:林天民
- 堂弟:林覺民,林孝穎之子
- 堂弟:林肇民
- 堂弟:林尹民
- 堂妹:林懿民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