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桃園—香港航空路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桃園-香港航空路線 (簡稱台港線)是世界上極為繁忙的航空路線,飛行於台北(桃園)和香港間,機場分別為桃園國際機場和香港國際機場,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為全球提供座位總數最高的航空路線,2024年該航線重新拿下世界第一,客流量達到近700萬人,不過相對最高峰期,仍短少約六分之一左右[1]。


背景
桃園-香港航空路線是臺港航線的其中一條,香港國際機場不僅服務全球主要城市之一的香港,也是全球主要的轉機機場之一[2],因此香港在2019年全球最繁忙的國際航空路線中,飛往桃園、上海浦東、仁川和馬尼拉的航空路線皆在全球前十名[3];桃園國際機場不僅是桃園市的聯外國際機場,也是臺灣最主要的國際機場,雖然桃園國際機場在桃園市,但當初興建時桃園還是人口稀少的縣,主要的服務城市是鄰近的臺北都會區,因此在國際上會以「臺北」稱呼桃園國際機場[3][4];雖然臺北都會區有松山機場,但松山機場僅有往中國大陸、南韓和日本的國際航班,臺北都會區的居民若要前往香港需要到桃園搭機[5]。另外,2008年前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無定期航班,當時在中國大陸投資的臺灣商人需要前往第三地轉機,而香港是最主要的轉機機場,因此當時許多人利用本航空路線往返臺灣與中國大陸[6];即使開放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定期航班後的轉機需求大幅降低,不過長期臺灣與香港間的民間交流相當熱絡,促成龐大的觀光、求學、工作等交通需求[7]。
Remove ads
航權談判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英資香港航空於1949年11月開通每周一班的香港——台北航線。1952年港航台北航線增加至每周兩班,新增每周兩班的香港——台北——東京航班;同時台灣民航空運公司(CAT)開通台北——香港——曼谷、台北——香港和香港——台北——東京航班。1954年,民航空運公司將所有台港線均延長至東京,至1955年3月每周共4班[8]:76。
國泰航空和港航重組合併後,新國泰航空於1959年7月3日開始經營港台航線,為香港-東京航班的經停站,經停臺北松山機場[9]。中華航空則於1969年起開始經營台港航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9年開始和英國進行航權談判,期間涉及香港和台灣航班問題。後雙方確認「中英兩國之間的航空協定是兩國間的航空協議,港台航線是按照民間安排進行的航空往來」[8][10]。
1987年台灣解嚴並開放兩岸探親後,台港線客流大增。中華航空和國泰航空遂逐步增加航班[11]。國泰於1987年每週飛航33班,並在當年8月1日將香港——台北航線增加每周3班[12]。
中華航空和國泰航空於1989年簽訂航權協定,至1995年4月20日到期[13]。當時除華航和國泰外,日本亞細亞航空、新加坡航空和泰國國際航空亦在運營第五航權的港台航線[14]。在航權協定即將到期時,北京政府欲援引香港基本法第132條繞過即將主權移交的香港直接和台灣方面談判,被台灣方面拒絕。台灣轉而和澳門談判,北京政府未表示反對,遂台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和澳門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兩方於1995年12月達成了《關於澳門與台灣之間航空運輸商業協議》[15]。
香港國泰、港龍航空公司代表與台北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代表1996年6月達成《台港交換航權協議》[16],系四家航空公司之間的商業協議[17]。容許台港間每周運營254班航班:其中國泰航空每周客運航班配額從84班增加至100班,貨運航班每周6班;中華航空客運航班從84班增加至105班,貨運每周6班;同時,香港港龍航空和台灣長榮航空在新航約下得以運營台港航線,港龍每周21班——但受協議中港方航司「一家指定」的條款限制,港龍航空無法開航香港台北航線,並於7月31日開航原由國泰航空運營的香港——高雄航班;長榮航空16班[18][19]。協議於2001年6月已經約滿,後兩度延期。
台港雙方於2001年起開始第二次台港航空協議談判[20],但因華航澎湖空難等因素影響,同時談判各方對原「一家指定」政策、航班數量、談判主體等事項未能達成共識而遲遲未能簽署。台北方面提出「官方對官方」的談判模式,而香港方面在北京施壓下則堅持維持由民間業者簽約商業協議的模式。最終台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與國泰、港龍及華民航空公司於2002年6月29日簽署《有關台港之間空運安排》,7月1日生效。依據新的航約,台港雙方將有六家航空公司提供兩地之間往來的客、貨運服務:香港華民航空和華信航空得以運營港台航線。新安排下,台港雙方每周運營航班數量由254班增加至303班,至2004年再增加17班[17],同時取消原「一家指定」條款限制,使得港龍航空得以開航香港——台北航班。同時香港華民航空和華信航空加入運營台港航線[21][22][23][24]。該安排於2007年6月期滿,雙方將舊約效期每半年展延1次直至新條約簽署。
2011年12月30日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主任梁志仁與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局長朱曦簽署「台灣與香港間航空運輸協議」,客運總容量由各方每週170班增為198班,2012年3月底夏季班表起再增為205班,並不再限制航司配額;貨運總容量則由各方每週1,700噸增為2,800噸,2012年夏季班表起再增為3,000噸[25][26]。
Remove ads
營運狀況
桃園-香港航空路線平均飛行時間約116分鐘[27],在2014年到2016年連續三年為全球提供座位總數最高的航空路線;在2017年到2018年全球航空路線提供座位總數掉到第二名,僅次於吉隆坡-新加坡航空路線;在2019年的提供座位總數為7,965,538,重回全球提供座位總數最高的航空路線[3];不過在2020年受到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客運量急速下降,讓出全球提供座位總數最高的航空路線[28],載客量掉到641,244人[29]。國泰航空在香港是樞紐機場且機隊龐大,加上香港國際機場的航點比桃園國際機場多很多,吸引了許多轉機客,因此成為本航空路線市佔率最高的航空公司[30];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前有五家航空公司,除上述的國泰航空外,有中華航空、長榮航空、港龍航空和香港航空,但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後,港龍航空先是停止本航空路線所有客運航班,然後被母公司國泰航空裁撤而結束營業[31];在2021年8月低成本航空公司香港快運航空開設了本航空路線的航班,使本航空路線出現低成本航空公司的航班[32]。另外,日本亞細亞航空和泰國國際航空曾經營本航空路線航班[33][34]。2022年12月1日,大灣區航空投入該航線的經營。2024年7月8日,星宇航空投入該航線的經營[35]。
2023年,桃園-香港航空路線載客數在全球排名第三。[36]2024年,再度成為全球最繁忙的國際航線[37][38]。
事故
桃園-香港航空路線在1999年和2002年發生兩起死亡事故,皆由當時事故風險較高的中華航空執飛,分別是1999年因天候因素在香港國際機場降落時發生的翻滾事故造成3人罹難[39],及2002年在澎湖上空發生的解體事故造成225人罹難[40]。2002年空難發生後,中華航空成了當時世界上極為危險的航空公司,這導致了航空路線的分配問題,當時新增的本航空路線航班有台灣立法委員因危險性而反對分配給中華航空[41]。
相關條目
- 最繁忙客運航空線列表
- 倫敦-紐約航空路線(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前全球可售座位公里數最高的航空路線)
- 韋斯特雷-帕帕韋斯特雷航班(全球最短的商業航班)
- 最長航班
- 新加坡航空23/24號班機(全球最長的不經停商業航班)
- 台灣—香港關係
註釋
參考來源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