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桑塔利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桑塔利語(奧爾奇基字母:ᱥᱟᱱᱛᱟᱲᱤ;Santali;Santhali)流行於印度的比哈爾邦、阿薩姆邦、特里普拉邦、恰爾康得邦、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和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屬於南亞語系的蒙達語族。[6]它是印度憲法第八號附表收錄的官方語言。[7]印度、孟加拉國、不丹、尼泊爾的使用者人數超過760萬,是繼越南語和高棉語後使用人數第三多的南亞語系語言。[6]
奧爾奇基字母由梵學家拉古納特·穆姆發明於1925年。桑塔利文是一種字母文字,不具備其他印度文字的音節性,目前在印度廣泛用於書寫桑塔利語。
Remove ads
歷史
據語言學家保羅·西德韋爾所說,蒙達語族人群可能是在4000–3500年前從東南亞半島遷到奧里薩邦,並在印度-雅利安人遷徙到奧里薩邦之後傳播開來。[8]
直到19世紀,桑塔利語都沒有書面語,所有知識都以口耳相傳代代相授。歐洲人對印度語言的研究興趣催生了首次對桑塔利語進行記錄的努力,1860年代前歐洲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和傳教士,包括A. R. Campbell, Lars Skrefsrud和Paul Bodding等人的嘗試有孟加拉文、奧里亞文和拉丁字母,他們創造出許多桑塔利語字典、民間故事集,以及對該語言形態、句法和音系的研究。
桑塔利語奧爾奇基文由默尤爾彭傑土邦詩人拉古納特·穆爾穆在1925年發明,並於1939年首次公布。[9]:165
Remove ads
地理分布
桑塔利語人群最集中在賈坎德邦東北部,以及賈坎德邦東新奔縣和薩萊克拉卡爾薩旺縣、西孟加拉邦賈格拉姆縣、班庫拉縣、普如里亞縣和奧里薩邦馬尤布漢傑縣。
較小的桑塔利語飛地分布在北焦達那格浦爾高原(哈扎里巴縣、基里迪縣、拉姆格爾縣、博卡羅縣、但巴德縣)、奧里薩邦巴勒謝瓦縣、肯杜賈縣,以及整個西孟加拉邦西部和北部(比爾賓縣、南梅迪尼普縣、胡格利縣、西巴爾達曼縣、東巴爾達曼縣、馬爾達縣、南迪奈普縣、北迪奈普縣、大吉嶺縣)、比哈爾邦班卡縣、布爾尼亞縣(阿拉里亞縣、格蒂哈爾縣、布爾尼亞縣、吉申根傑縣)、阿薩姆邦茶園地區(科克拉賈縣、索尼特普縣、奇朗宗縣、烏德爾古里縣)。印度之外,孟加拉北部朗布爾專區、拉傑沙希專區分布著小塊桑塔利語區域,尼泊爾戈希省莫朗縣和查巴縣也有分布。[13][14]
桑塔利語總使用人數超過700萬。[6]據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印度共有7368192名桑塔利語使用者。[15][16]其中賈坎德邦327萬,西孟加拉邦243萬,奧里薩邦86萬,比哈爾邦46萬,阿薩姆邦21萬,恰蒂斯加爾邦、米佐拉姆邦、阿魯納恰爾邦、特里普拉邦各有數千人。[17]
Remove ads
桑塔利語方言有Kamari-Santali、Karmali (Khole)、Lohari-Santali、Mahali、Manjhi、Paharia幾種。[6][20][21]
音系
桑塔利語有21個輔音,此外還有10個主要出現在印度-伊朗語族借詞中的送氣音,下表中以圓括號列出。[22]
- *ɳ只作為/n/在/ɖ/前的同位異音出現。
本土詞中,詞尾位置的清濁塞音無對立。典型蒙達語特徵是詞尾塞音「入聲化」,即聲門化、不除阻。
Remove ads
桑塔利語有8個普通元音,6個鼻化元音。除/e o/外所有元音都可鼻化。
有許多雙元音。
語法
桑塔利語是典型蒙達語,為後綴偏好黏著語。
名詞依數、格變形。[23]:32
分單、雙、復三種數。[23]:32–33
格後綴在數後綴後面。
桑塔利語領屬後綴只用於親屬詞:第一人稱-ɲ,第二人稱-m,第三人稱-t,不分領屬者的數量。[23]:38
桑塔利語人稱代詞中,第一人稱區分包含式和排除式,第三人稱區分回指式和指示式。[23]:41
疑問代詞區分有生(誰?)和無生(什麼?),還區分有指(哪個?)和無指。[23]:43
指示詞區分近指、中指、遠指,還區分簡單形(「這」「那」等)和限定形(「就這」「就那」等)。[23]:45
基礎數詞:[24]
1 | ᱢᱤᱫ | mit' |
---|---|---|
2 | ᱵᱟᱨ | bar |
3 | ᱯᱮ | pɛ |
4 | ᱯᱩᱱ | pon |
5 | ᱢᱚᱬᱮ | mɔ̃ɽɛ̃ |
6 | ᱛᱩᱨᱩᱭ | turui |
7 | ᱮᱭᱟᱭ | eae |
8 | ᱤᱨᱟᱹᱞ | irəl |
9 | ᱟᱨᱮ | arɛ |
10 | ᱜᱮᱞ | gɛl |
20 | ᱤᱥᱤ | -isi |
100 | ᱥᱟᱭ | -sae |
數詞要與量詞一起使用。分布式數字通過重複第一個CV形成,如babar「兩個各自」。
數字基本為十進制。11-19為gel(10)加個位數(1-9)的方式形成。10的倍數是乘法形成的,個位數(2-9)後加gel(10),與漢語習慣一樣。部分數詞採用20進制:20可以是bar gel或isi。
- ᱯᱮ ᱜᱮᱞ
或
(ᱢᱤᱫ) ᱤᱥᱤ ᱜᱮᱞ - pe gel 或 (mit』) isi gel
- (Template:No gloss × Template:No gloss) 或 ((Template:No gloss) × Template:No gloss + Template:No gloss)
- 30
動詞依時、體、態、語氣、主語人稱、數變形,偶爾還要依賓語變形。[23]:53ff
及物動詞的受事為代詞賓語時,加中綴。
句法
對其他語言的影響
此section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7月) |
屬於南亞語系的桑塔利語保留了其獨特特徵,並與其他印度次大陸語言共存於孟加拉、奧里薩、賈坎德和其他邦。這種分類被普遍接受,但也有許多交叉問題。[需要解釋]
桑塔利語和其他印度語言間的借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現代印度語言中,如西印地語,從中古帕拉克里索羅森尼語演變而來的過程是清晰可辨的。至於孟加拉語,這種演變的步驟並不總是清晰明了的,必須得看看塑造孟加拉語基本特徵的其他影響因素。[來源請求]
這一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由語言學家Byomkes Chakrabarti在1960年代發起的。Chakrabarti調查了南亞語系,特別是桑塔利語與孟加拉語的複雜同化過程。他發現了孟加拉語對桑塔利語的壓倒性影響。他的提法是基於對兩種語言各方面的雙向影響的詳細研究,並試圖找出兩種語言的獨特特徵。這一領域還有待更多的研究。 [來源請求]
著名語言學家Khudiram Das撰寫了《Santali Bangla Samashabda Abhidhan》(সাঁওতালি বাংলা সমশব্দ অভিধান),是一本關於桑塔利語對孟加拉語影響的書,為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提供了基礎。Bangla Santali Bhasha Sampark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বাংলা সান্তালী ভাষা-সম্পর্ক)是電子書格式的論文集,獻給語言學家Suniti Kumar Chatterji,內容是孟加拉語和桑塔利語之間的關係。
另見
參考
閱讀更多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