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梁羽生

香港武俠小說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梁羽生
Remove ads

梁羽生(1924年4月5日—2009年1月22日),本名陳文統,生於中華民國廣西省蒙山縣文圩鎮屯治村,後移居香港,為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其於1954年發表處女作《龍虎鬥京華》,開啟新派武俠創作,與金庸古龍並稱為20世紀華語武俠小說三大宗師。創作生涯逾三十年,共完成三十五部武俠小說,包括《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等經典,總字數逾千萬,另有散文、聯話及評論多篇。其作品以融合中國歷史背景、傳統詩詞及「以俠勝武」的文人精神著稱,深受讀者喜愛並影響深遠。[2][3]

快速預覽 陳文統, 出生 ...

梁羽生早年畢業於嶺南大學經濟系,1949年移居香港,初任《大公報》編輯,後轉任《新晚報》副刊編輯。1954年,受香港太極派白鶴派比武事件啟發,應《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邀請,開始武俠小說創作,開創以歷史為背景、注重文學性的新派武俠風格。1984年宣布封筆,1987年移民澳大利亞雪梨,晚年皈依基督教,並潛心宗教與文學研究。2009年1月22日因病逝於雪梨,葬於麥考里公園公墓金庸為其撰寫輓聯:「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高度評價其人品與文學成就。[2][4]

梁羽生的文學貢獻廣受認可,香港嶺南大學於2004年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以表彰其對華語文學的影響。其故鄉廣西蒙山縣與《南方都市報》於2018年設立「梁羽生文學獎」,以紀念其成就並推廣武俠文學。學者普遍認為,梁羽生與金庸共同奠定新派武俠的基礎,但兩者風格各異:梁氏作品注重歷史考據與傳統詩詞意境,金庸則融入西方敘事技巧,兩者相輔相成,推動了武俠小說的現代化。[3][5]

Remove ads

生平

陳文統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陳信玉生於1896年,在當地為著名鄉紳地主。因略通中醫,常購買藥材為地方百姓治病。在抗日戰爭期間,接待過許多逃難的文人,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

陳文統自幼熟讀古文、擅於對聯,8歲能背誦《唐詩三百首》。在廣西桂林中學讀完高中,在中學時就喜歡寫詞。抗日期間,適逢數位粵籍學者避難蒙山,居住在他們家中,陳文統曾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1944年依禮拜簡又文為師,後隨師至廣州,考入嶺南大學經濟系,專修國際經濟。

1949年陳文統大學畢業,經校長介紹,赴英屬香港,於《大公報》任副刊助理編輯,迅即提正,並成為社評委員會之成員。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動鎮反運動,其父陳信玉被劃為黑五類中的地主階級,因此下獄。在家人通知後,陳文統準備回返家鄉,企圖救援其父。在返家途中,遇見其同學彭榮康,告知中國正在進行鎮反運動,同時獲得其家中書信,告誡他家鄉危險,勿回。陳文統決定回到英屬香港,其父在不久後遭到中國政府槍決。陳文統自此定居香港,調入附屬《大公報》的《新晚報》工作[6]

1954年1月17日,香港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與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因互說己派武功最好,遂在澳門(因香港嚴禁私鬥)擂台比武[7]。這新聞在當時相當轟動,《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遂要求陳文統於翌日開始寫武俠小說於《新晚報》連載。陳文統未寫過小說,但愛看武俠小說,尤喜白羽,唯有以白羽為師,取筆名「梁羽生」,以吳陳的打擂台故事及太極門派為骨架,寫出處女作《龍虎鬥京華》,成為首部「新派武俠小說」。[8]一說報社另一版面編輯是年輕尚未寫小說的另一日後名小說家金庸,陳與金皆被總編輯要求版面上寫連載武俠小說形如比賽,是二大師寫小說之起始。

陳文統此後以「梁羽生」筆名筆耕不綴,至1983年《武當一劍》止,共連載武俠小說33部,總字數達一千餘萬。又《絕塞傳烽錄》與《幻劍靈旗》出版時均被一分而二(分別為《彈指驚雷》與《絕塞傳烽錄》,以及《劍網塵絲》與《幻劍靈旗》) ,《武林三絕》仍在修訂之故,今傳者34部。封筆前後並曾推出部分小說的修訂本,但均未得以出版。

他的作品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自認《萍蹤俠影錄》、《女帝奇英傳》及《雲海玉弓緣》三書是代表作。

1985年,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委書記陳輝光訪問英屬香港,會見陳文統,邀請他回鄉訪問。陳文統要求為其父陳信玉平反。陳輝光回中國後,蒙山縣人民政府統戰部發出公文,說明陳信玉遭槍決為冤案。蒙山縣人民政府為陳信玉進行平反後,陳文統寫信感謝,於1987年返回蒙山縣掃墓祭祖。此後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也曾受聘為深圳市楹聯學會名譽會長。[6]

1987年移居澳洲。1994年70歲時在澳洲改信基督教[9] 2004年11月30日,陳文統獲香港嶺南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0] 2006年12月回香港參加天地圖書30周年活動時就曾突然中風,手腳活動不便。[6] 及後一直在陳秉達療養院中療養[11],2009年1月22日在雪梨去世,享年85歲[11]

Remove ads

筆名

陳文統以「梁羽生」為筆名,筆名以「梁」為姓,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為「」,「梁」在「陳」前,是以「繼承梁陳文統」自勉,而「羽生」則是「羽客」的意思。[12]

輓聯

梁羽生逝世後,不少文壇好友都為他寫下輓聯追悼:[13]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輓聯:

昔歲曾及門 難忘兵馬艱虞日
遺編久驚世 能鑄雕龍窈窕辭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自稱「同年弟、自愧不如者」)的輓聯: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
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

舊上司羅孚的輓聯:

同鄉同學同事 敬武術堪稱同志
能詩能詞能聯 論文藝最是能人

著名學者陳耀南教授的輓聯:

開新說 談掌故 研奕藝 能詩詞 善巧聯 博識多才 永佩眾生入勝 統覽孤哀益人榮主
厚性情 愛友朋 敦義仁 懷家國 審去就 高風亮節 最欽一羽翔雲 文心俠骨子孝妻賢

武俠小說

梁羽生共創作了三十五部武俠小說,包括《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等等。

作品系統表

以朝代分

  • 宋朝:(共6部)
    • 武林天驕》,《飛鳳潛龍》,《狂俠·天驕·魔女》,《瀚海雄風》,《鳴鏑風雲錄》,《風雲雷電
    • 《武》《狂》有衝突,《狂》《鳴》聯繫緊密,《翰》《風》聯繫緊密,宋朝年代與情節混亂。
  • 明朝:(共8部)
    • 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武林三絕》(只是報紙連載,未出版成書),《廣陵劍
    • 萍蹤系列:(計6部),為天山系列上半支
    • 武當一劍》不屬於天山系列,獨立成篇,年代故事和《白髮魔女傳》有衝突
    • 正宗天山系列:(計14部)
    • 白髮魔女傳》 (明萬曆年間起,為天山系列下半支首篇)

以劇情分

Remove ads

改編成影視作品

Remove ads

其他作品

獎項

2009年,梁羽生在雪梨榮獲澳洲華人文化團體聯合會頒發的「澳華文化界終生成就獎」。[1]

2018年,南都報系、梁羽生故鄉廣西蒙山縣人民政府創辦梁羽生文學獎,獎勵各種不同類型的大眾小說。[14]

評價

梁羽生被譽為「新式武俠小說開山鼻祖」。[1] 六七十年代的讀者將梁羽生和金庸並稱武俠兩座高峰:「金梁並稱,一時瑜亮」。[15] 梁羽生所創作的《龍虎鬥京華》被公認為是新武俠小說之始,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後以《萍蹤俠影錄》等名著為新派武俠綻放了文學情思上的異彩。梁羽生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武俠創作地位:「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15]

梁羽生擅長於在不被認為是正統的武俠小說中,滲入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他喜在小說中穿插中國傳統詩文,融和文學、歷史、詩詞、聯語於一爐,迎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除武俠小說之外,梁羽生亦擅寫隨筆雜談,聯語棋話皆廣受好評。[15]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梁羽生的輓聯中寫道[15]

著名導演張紀中:「梁羽生文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歷史感很厚重,應該說他筆下武俠世界中的人都生活在真實的歷史背景和社會中,相比之下,金庸的作品往往表現的是生活在武俠世界裡的俠客,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15]

相關傳記

  • 《梁羽生傳》:劉維群,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 《琴劍書生:梁羽生傳》:李斌,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3月。
  • 《梁羽生新傳》:孫宜學,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年1月。
  • 《梁羽生評傳》:渠誠(私家偵探)。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