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梅卡瓦主力戰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梅卡瓦主战坦克
Remove ads

梅卡瓦主力戰車(英語:Merkava希伯來語מֶרְכָּבָה羅馬化:Merkavah,中文又譯作馳車式,意譯為古代的馬戰車)是以色列國防軍目前的主力戰車之一。

快速預覽 梅卡瓦מרכבה, 原產地 ...
Remove ads

以色列自1947年建國後主要依賴美國援助的舊式戰車作戰,二次大戰的雪曼戰車六日戰爭仍是以色列陸軍的主要裝備,敘利亞及埃及則已經裝備T-55T-62,面對世代差距,以色列一直尋求購買最新式的戰車,在1966年曾與英國商討引入酋長式戰車,但後來因為阿拉伯國家向英國施壓而告吹。[2] 1970年8月以色列當時的財政部長沙皮爾英語Pinchas Sapir主持召開了由國防部長、國防軍總司令、國防軍總參謀長以及國防部、財政部的其他相關人士共同參加的會議,決定自主研製國內第一種主力戰車-「梅卡瓦」。車體因採用前置引擎設計,所以車體後方有廣闊空間,可根據需要更改用途。如安裝2付彈藥架裝載48枚105公釐(MK1/2)或40枚120公釐(MK3/4)彈藥,或安裝2付長條椅搭載5-6名步兵,或安裝2付擔架再在過道擺放1付擔架運載3名傷兵,使其兼有步兵戰車的功能,但拆除彈藥架搭載步兵或傷員後,戰車只有存於砲塔各處的5-10枚砲彈可用。[3]

Remove ads

設計

梅卡瓦主力戰車由以色列·塔爾英語Israel Tal希伯來語ישראל טל,拉丁化:Israel Tal)少校提出和主持設計。根據他在前線作戰的經驗,梅卡瓦主力戰車MK I至MK IV的各次改進,都特以針對中東諸國步兵或二流裝甲部隊貧弱的火力,加上以色列較少的人口,而以提高防護能力為優先考慮,將車組成員的保護放在第一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它在火力、機動力和防禦力三者的平衡中,選擇優先增強防禦力,雖然其防護能力面對世界一流反戰車武器和裝甲車輛時仍顯不足。

採用發動機前置於車體作為附加護盾(瑞典的S型戰車也採用類似的設計)。在MK I的引擎前有兩層鋼裝甲,在內外兩層中則有燃油緩衝劑。MK III以後則改為中空間隔複合裝甲。空氣由左流入發動機,再由右排出。

Thumb
傳動套件
Thumb
懸掛套件
Thumb
後部步兵艙開啟

由於梅卡瓦主力戰車是以以軍多年戰爭中,血的教訓下而作研製的產品。因此應用了大量從作戰獲得的經驗設計該戰車。例如,在懸掛系統,以螺旋彈簧平衡懸掛系統頂替各國第三代主力戰車流行的高強度扭杆獨立懸掛系統和氣液懸掛系統。因此可以見到梅卡瓦主力戰車履帶比較闊,但卻可以在戰爭中數小時內快速更換,省去數週的維修時間。當然部份原因是以色列無力生產高強度扭力杆懸掛系統和液壓懸掛系統。到了MK III則改為簧桿獨立懸掛系統。此外戰車第4個較大托輪可以獨立使用,使戰爭中受損依然可以緊急撤離戰場。梅卡瓦具有優秀的防護外型,例如其獨特的砲塔外觀,具有不到20度水平傾角的首上裝甲,與RPG-7的彈頭外殼錐角接近,使得從水平方向射來的RPG-7的引信有一定概率撞不上其裝甲。

梅卡瓦戰車在設計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動力艙前置,採用雙緣大直徑負重輪(780MM/760MM);發動機縱置變速箱橫置的動力系統布局。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如車體正面被彈面積大、火線高度過高(達到2.16公尺)、正面紅外特徵顯著、重心靠前、主動輪前置導致履帶效率下降等。受到首上裝甲的影響,前置動力系統換裝要進行6次吊裝作業。梅卡瓦1、2、3型戰車採用AVDS-1790系列風冷發動機,冷卻風扇布置在發動機上部,並在右前側裙板上緣有明顯的格子柵排散熱/排煙窗口,造成右半側首上裝甲有一個鼓包凸起。梅卡瓦4型採用了GD-883型液冷發動機,散熱器布置靈活,使得梅卡瓦4型的首上裝甲成為一個完整的平面,並且敷設了複合裝甲模塊。車體前部裝甲構件是多層間隙複合裝甲,在間隙內盛放燃油。

梅卡瓦戰車除了待發彈以外將其他主砲彈藥全部集中安置於車尾的多用途艙,降低了彈藥被正面直接命中概率,但卻有被RPG-7從側後命中引爆的事件。彈藥艙布置在車體尾部,可直接通過車尾艙門補充彈藥。梅卡瓦戰車1、2型使用105公釐線膛砲,待發彈6發,立姿放置於砲塔吊籃側壁,強調縮小砲塔的正面被彈面積,砲塔內不儲存主砲彈藥,而將彈藥集中置於車體尾部。梅卡瓦3型使用120公釐滑膛砲,5發待發彈彈頭向前水平放置在砲塔吊籃底部左前方,金屬框架皮革外殼的人力旋轉彈鼓內,位於駕駛員背後,砲塔左後砲手的腳下,砲塔右前裝填手的左邊。梅卡瓦4型使用120公釐滑膛砲,配備了雙通道旋轉式供彈機,10發待發彈分置於供彈機的2個5發彈鼓內,位於砲塔尾部隔離莢艙,電動選彈,仍需人力裝填,較3型裝填手與砲手交換了位置以便操作。砲塔尾倉配有由應力斷裂螺栓固定的洩壓板。梅卡瓦3、4型的主彈藥艙與1、2型相同,仍位於車體尾部。本車主砲也可以發射拉哈特反戰車飛彈,射程超過8公里。

梅卡瓦根據與中東各國作戰特點而特別設計,所以在各方面與蘇美等國主力戰車有很大不同。在早期的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使用M60面對中東國家的裝甲部隊進攻通常作為固定砲台使用。因中東國家缺乏高科技的空中力量,又戰術保守通常正面硬闖,所以應對M60正面防護的欠缺,梅卡瓦從設計時即強調正面和前側面的防護,不需要太強的機動力和火力。作為初始設計即逾60噸的重戰車,早期Mark I動力設計僅900馬力,另負重輪採用外露易受損的普通螺旋彈簧懸掛,並將引擎作為可以犧牲的部分前置作附加護盾;且自Mark I至Mark III駕駛室右前方均有一隆起的引擎室,這也嚴重影響了駕駛員的右方視界,直至Mark IV重新設計了車體,加高車身提高駕駛座,駕駛室與引擎室外表面平齊後才略有改善。因此梅卡瓦從I起至IV均為駕駛員和車長設置了車內閉路電視系統,作為對光學系統盲區的補充,並為砲塔右後方的車長增設了一套電傳駕駛系統,在必要時可優先從駕駛員手中取得操作權,直接駕駛梅卡瓦行駛。又將主要的複合裝甲配置於車體前方和前側面,以及砲塔正面和側面,前方防護極大加強,而相對同級主力戰車,梅卡瓦的尾艙門和後方裝甲設計卻類似一般裝甲車,有被RPG從後方擊中右後彈藥艙而殉爆炸毀車身炸飛砲塔的戰例。同時因中東國家也缺乏現代主力戰車,梅卡瓦採用了以Rh120為基礎自行設計的 120mm滑膛火砲,火砲體積、彈藥、威力較北約多國採用的Rh120均小,直至Mark IV才可應急通用Rh120的彈藥,節省下的空間和承載力用於搭載步兵。從Mark I至Mark III,彈藥均散布於砲塔和車尾彈藥艙內,直至重新設計的Mark IV才有了有洩壓口和隔離門的獨立10發電動旋轉主彈倉。當需要滿載彈藥時,大部分彈藥於車體後部可拆卸的簡易固定彈倉,以每6枚105公釐(MK1/2)或每1枚120公釐(MK3/4)砲彈一個皮製耐火防護套存於車體後部,與乘員同處一室,且與各國主力戰車的車體固定彈倉雷同,只有在砲塔處於恰當位置時(指向前方的一定角度內)才能開啟;設置了固定彈倉時無法搭載步兵,搭載步兵或救護擔架只有在拆除簡易車體固定彈倉,僅存6(MK1/2)-5(MK3)-10(MK4)枚存於砲塔的彈藥才有可能。自Mark I至Mark III升級中車體均未作改動,至Mark IV為適應功率及體積均提升的引擎,將原車體的引擎室切割去除,更換新設計的車體前端,順帶提高了駕駛座。

Remove ads

戰史

1982年,180輛梅卡瓦MK I在第五次中東戰爭首次出戰,戰後開始被改進,包括60公釐迫擊砲改為遙控擊發、解決主砲在擊發時可能卡住砲塔問題、加裝裝甲網以提早引爆敵人反戰車飛彈火箭推進榴彈、改良裝甲以提高戰場存活能力。MK I生產持續至1983年。另外經常有說法稱它擊毀T-72[4]而有俄國人聲稱T-72對它戰損比占優[5],但又有說法稱它們沒有碰過面[6],按這種說法,在戰車對戰中曾擊毀梅卡瓦的是T-62,而擊毀T-72的是馬加奇戰車並且T-72的最大一次損失戰鬥是被以軍反戰車飛彈伏擊。[7]總結而言它證明了面對AT-3飛彈和RPG-7的防護是很有效的,相對以軍的上一代百夫長戰車是一大進步。[8]

2006年以黎衝突中雖有五十輛梅卡瓦在大量IED(土製炸彈)和穿透力一流的RPG-29AT-13「薩克斯號-2」9M133「短號」反戰車飛彈打擊下被擊中(真主黨共發射了一千多枚反戰車飛彈[9][9]),但有8輛當時仍能執行任務,只有24輛擊穿裝甲而退出戰場,絕大部分後來修復。其中有兩輛IV型因IED和短號飛彈永久損失,而且有一輛IV型開到IED上但由於V形車底只死亡一名乘員,其餘六名乘員和步兵免於死亡,共計五輛永久損失。所有陣亡戰車乘員中,23人有18人是五輛永損車中的。

戰後以軍方稱梅卡瓦表現令人滿意,有觀察家也認為儘管該車暴露出一些缺點,但整體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10]。目前,尚無證據能證明此戰中有一輛梅卡瓦是正面擊毀的。但在2023年的巴以衝突中,有多台梅卡瓦戰車被哈瑪斯擊毀或繳獲。[11]

Remove ads

車族

更多資訊 梅卡瓦MK I, 梅卡瓦MK II ...

流行文化

殭屍世界大戰 (2019年遊戲)[13]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