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正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正史,即官方歷史(Official histories),是指由官方主體所贊助、授權或認可的歷史著作。這個術語最常用於指為政府撰寫的歷史。[1]在中文概念中,主要指代由史官(或史家)即官方對歷史的詳實記錄,有別於古代私家編撰之野史,如中國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說法。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1月30日) |
術語Official histories也適用於非國家機構的委託創作,包括商業公司的歷史。官方傳記(在其主體或其繼承人的許可、合作,有時甚至參與下撰寫)是授權傳記。
官方歷史通常有以下優點:作者可以查閱檔案,採訪各種主體,並使用其他獨立歷史學家無法取得的第一手資料。由於作者與官方主體之間的密切關係,此類作品可能帶有(或被認為帶有)黨派色彩,缺乏歷史客觀性。如此所生偏見各不相同,如一些正史被稱為宣傳手段;在其他情況下,作者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獨立性。
東亞各國
「正史」一詞最早見於阮孝緒《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庫全書》,確定《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統紀傳體史書為正史,即二十四史。後又有人稱「二十五史」、「二十六史」,即將《清史稿》、《新元史》列入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數最少的史書是《陳書》,大約20萬字;字數最多的是《清史稿》,約800萬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現代的中國歷史學派通常認為,正史、教科書和戲說是歷史敘事的三大體例。
在中國,歷代政府正史構成其統治結構和統治權力的重要部分。每個政府都會總結過去,使之符合現時的要求,編纂之中缺乏對過去歷史作出學術上總結,而帶有政治目的地構造出反映私己觀點的種種「歷史」。[2]
中國的正史為二十四史,依先後次序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除二十四史外,戰國時期魏國的《竹書紀年》、東漢的《東觀漢記》和《漢紀》、北宋的《資治通鑑》、中華民國的《清史稿》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清史》亦為政府組織史官編寫的官修正史,范祖禹《唐鑒》、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柯劭忞《新元史》、章開沅《清通鑑》等雖系私修史書,但也像《三國志》、《後漢書》與《新五代史》一樣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認可而躋身正史之列。
Remove ads
日本的正史統稱「六國史」,依先後次序分別為:
在六國史以後,日本朝廷仍有多次續修正史的計畫,但皆處於未完成狀態。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