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殘留日本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殘留日本兵(亦稱為日本戰後散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8月結束後,未向同盟國投降,並繼續在太平洋戰區各地潛伏作戰的大日本帝國陸軍殘餘軍人。這些軍人未投降的原因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出於思想與精神因素,部分士兵深受戰時軍國主義教育影響,恪守不投降的信條,並懷疑日本已投降的消息是否屬實;二是因通訊被切斷,在盟軍的跳島戰術下,許多散佈在太平洋島嶼上的部隊與指揮系統完全失聯,因此未能獲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如「玉音放送」)。戰後,這些殘留兵的行動模式不一。一部分士兵繼續堅持作戰,將盟軍及後來的當地政府、警察視為敵人,進行長期的游擊戰。另一部分士兵則選擇加入東南亞各地的獨立運動,參與了如印度尼西亞獨立革命及法越戰爭,旨在協助當地人民抵抗西方殖民統治。隨著大部分殘留兵陸續被發現、投降或陣亡,其人數逐漸減少。其中,在印度尼西亞的最後一位獲得確認的殘留日本兵為小野盛(印尼名:Rahmat)。他於2014年8月25日逝世,享年94歲。至此,除失蹤者外,所有已知的印尼殘留日本兵均已離世[1][2]。
Remove ads
概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8月結束後,大部分駐紮在海外的舊日本帝國軍人由日本政府組織遣返。然而,仍有部分軍人因多種原因選擇留在當地,而未返回日本,這部分人員被稱為「殘留日本人」。根據大阪經濟法科大學教授林英一的統計,這類殘留日本人的總數在各地約有一萬人。他們選擇留下的原因複雜多樣,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二戰後,有相當數量的舊日本軍人殘留在中國,並深度捲入了隨之而來的國共內戰,其總數估計約有5600人[10]。這些人員的服務對象遍及國共兩大陣營。其中,服務於國民政府軍的最顯著案例是「山西殘留日本軍隊」現象,當時山西軍閥閻錫山為增強其與中共作戰的實力,留用了約2600名舊日本軍人及家屬,他們被編入閻錫山的部隊,持續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與此同時,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東北地區,約有3000名日本人也協助了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一個重要的例子是,解放軍創辦了其第一所航空學校——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其核心技術與教官團隊便是以舊日本陸軍第二航空軍的約300名成員為基礎建立的,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的空軍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1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殖民國荷蘭試圖重新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建立殖民統治,這隨即引發了由蘇加諾領導的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在此背景下,許多戰後選擇留在當地的舊日本軍人向印尼獨立派力量提供了重要支持。根據記錄,約有903名日本兵殘留印尼,他們不僅向初建的印尼軍隊轉交了日軍遺留的武器裝備,還利用自身的軍事經驗協助進行人員訓練,並直接參與了反抗荷蘭的戰鬥。由於這批日本士兵在印尼獨立戰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戰後受到了印尼政府的高度評價,並被許多印尼人譽為「開國英雄」,其功績也被載入獨立鬥爭的歷史中[1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試圖在越南重建殖民統治,引發了越南爭取民族獨立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在此期間,約有700至800名選擇滯留越南的舊日本軍人,連同他們遺留下的大量武器裝備,為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越盟)提供了支持[12]。這些日本士兵不僅直接參與了對抗法軍的戰鬥,還利用自身的軍事知識和經驗,協助越盟創辦軍事學校,負責訓練越南的軍官與士兵,為越南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為表彰他們的功績,部分參與戰爭的日本兵還被授予了越南的勳章[13]。戰爭結束後,這些最終返回日本的老兵中,有許多人繼續致力於推動兩國關係,他們成立了「日越貿易會」和「日本越南友好協會」等民間組織,為戰後兩國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馬里亞納群島一座名為安納塔漢的孤島上,仍滯留著三十餘名舊日本軍人和一名隨行平民女性。儘管美國海軍曾向他們宣告戰爭已經結束的消息,但這群日本人因不信任而拒絕投降,並繼續在島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在此後的數年裡,島上圍繞著這名唯一的女性發生了激烈的權力爭奪,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失蹤和死亡事件。這一內情直到1950年該名女性成功逃離該島並向美軍求助後才為外界所知,剩餘的男性也在1951年被說服投降。這一系列充滿戲劇性的事件後來被廣為人知,即「安納塔漢島女王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在抗日戰爭中與英軍合作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轉變為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力量,並為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發動了一場長期的游擊戰,史稱「馬來亞緊急狀態」。在這一背景下,據估計約有200至400名選擇滯留當地的舊日本軍人也加入了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鬥爭[11]。然而,與其他地區的殘留日本兵相比,這部分人員的史料記錄非常有限。由於相關文獻和檔案的缺失,他們加入馬共的具體動機、在游擊戰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最終的個人結局等詳細情況,大多已難以考證,是殘留日本兵歷史中較為模糊的一頁[14]。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在英帕爾戰役中慘敗並大規模潰退。在此過程中,據估計約有1000名日本士兵因潰散、迷路或主動脫隊,最終滯留在泰國與緬甸的邊境地區,並在戰後於當地定居下來[11]。這些老兵的晚年生活和境遇,後來被2009年上映的日本紀錄片《花與士兵》所記錄[15],引起了外界的關注。隨著時間流逝,這批殘留老兵逐漸凋零,其中老兵藤田松吉於2009年1月26日逝世,而被認為是該地區最後一位殘留日本兵的中野彌一郎也於同年10月26日與世長辭,標誌著這個特殊群體的歷史正式落幕[16]。
除了在太平洋戰爭後產生的殘留兵,另有一批特殊的殘留日本人群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出現於蘇聯及蒙古人民共和國。第一批源於二戰前的諾門罕戰役,當時被俘的日本士兵被拘留在當地接受勞動改造,其中一部分人此後在當地結婚生子並加入了蘇聯國籍[17]。而在二戰結束後,蘇聯將數十萬在滿洲等地投降的日本軍人作為戰俘,大規模押送至西伯利亞的勞改營進行強制勞動,這批人員被稱為「西伯利亞滯留者」。由於勞改營的環境極端惡劣,導致了大量戰俘死亡[18]。後來,隨著日蘇兩國關係的逐步正常化,倖存的戰俘大多被分批遣返回日本,但據估計仍有約800人因各種原因選擇留在當地,最終融入社會,成為日本裔俄羅斯人。
1945年至1949年
- 陸軍上尉大場榮在塞班島戰役戰敗後,率領46名部下進入山林進行游擊戰。他們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圍剿下持續抵抗,直到日本投降近三個月後的1945年12月1日才正式投降。
- 陸軍少佐井川省在戰後加入了越南獨立同盟會(越盟),擔任軍事顧問及指揮官以協助訓練越盟軍隊。他於1946年在一次與法軍的戰鬥中陣亡[19][20]。
- 海軍大尉堀內秀雄選擇留在印度尼西亞,並加入了當地的獨立武裝力量。他在1946年一場對抗荷蘭軍隊的戰鬥中負傷,隨後在村莊養傷時被荷軍逮捕。
- 陸軍少尉山口永率領其部下共33人,於1947年3月在帕勞的佩萊利烏島上向美國海軍陸戰隊分遣隊發起攻擊。為勸降該部隊,美軍請來了原日本海軍少將澄川道男,並向他們出示了日本的官方投降文件及家書。在此期間,山口永射殺了一名有投降意圖的部下,但最終全員於1947年4月23日投降[21][22][23]。
- 1948年5月12日,據美聯社報道,兩名舊日本軍士兵在關島向當地警方投降[24]。
- 1949年1月6日,兩名原日本海軍機槍手山蔭光福和松戶利喜夫在硫磺島投降[25][26][27]。
1950年代
- 赤津勇一一等兵在1950年6月向菲律賓空軍投降。
1960年代
1970年代

- 陸軍軍曹橫井莊一在1944年美軍攻占關島後,與同袍失散並進入叢林深處藏匿。他獨自生活了28年,直到1972年1月被兩名當地獵人發現並被捕[30]。
- 一等兵小冢金七是小野田寬郎的最後一位同伴。兩人在菲律賓盧邦島一同潛伏游擊近28年,直到1972年10月,當地警察部隊在一次巡邏中與他們發生交火,小冢金七在槍戰中被擊斃[31]。
- 陸軍少尉小野田寬郎於1944年12月被派往菲律賓盧邦島,與赤津、島田、小冢三名同袍一同執行游擊任務。在日本投降後,其他三人或投降或陣亡,小野田則獨自堅持近30年。1974年,日本探險家鈴木紀夫找到了他,但小野田堅持必須有指揮官的命令才投降。鈴木隨即找到了小野田的前任指揮官、已退役的谷口義美少佐。同年3月,谷口親自飛抵盧邦島向小野田下達投降命令,小野田才正式放下武器[32]。
- 華籍日本兵中村輝夫(漢名:李光輝)是一名出身台灣阿美族的士兵。他在二戰末期被派駐印尼的摩羅泰島,並在戰後獨自潛伏了近30年。1974年,他的藏身處被一名飛行員發現,印尼政府隨即組織搜救隊,於同年12月18日將其尋獲[33]。中村輝夫是最後一位被發現並確認的殘留日本兵。
1980年代至今
- 1980年1月,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陸軍大尉中晴文夫可能仍在菲律賓的哈爾孔山中潛伏。此事引發了由其昔日戰友宮澤功領導的搜尋行動,搜尋隊一度相信他們發現了中晴的小屋[34][35][36]。儘管宮澤功為此進行了多年的努力[37],但最終未能找到確切證據,證明中晴文夫本人確實在1980年時仍然存活。
- 1981年,日本國會的一個委員會在會議中提及,曾有報道稱在索羅門群島的維拉拉維拉島上可能仍有殘留日本兵。據稱,相關的搜尋工作曾持續了十多年,但因信息極為匱乏,最終未能取得任何進展,調查被迫中止[38]。
- 2005年,有媒體報道稱在菲律賓棉蘭老島發現了兩名自稱是舊日本軍士兵的年邁男子。據稱,此二人在二戰中與部隊失散,因擔心被當作逃兵處置而一直隱居在桑托斯將軍城附近的叢林中。此事一度引起廣泛關注,但日本大使館介入調查後,始終未能證實他們的身份,其說法的真實性也受到外界普遍質疑,最終不了了之[39][40]。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