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氟甲磺氯黴素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氟甲磺氯黴素 (商品名:紐弗羅;碸/fēng/),又名「氟氯黴素」或「氟甲磺氯黴素」;氟甲磺氯黴素,是甲碸黴素的單氟衍生物[2]。氟甲磺氯黴素是一種能有效抑菌的氯黴素類廣譜抗生素,抗菌活性強於氯黴素和甲碸黴素。氟甲磺氯黴素克服了氯黴素易產生耐藥性和造成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問題,具有抗菌譜廣、口服吸收好、體內分布廣泛、生物利用度高、應用安全等特點。
Remove ads
動物應用
氟甲磺氯黴素在大部分國家被主要用於牛、豬、雞及魚的細菌性疾病。
在美國,氟甲磺氯黴素是目前批准用於治療由溶血性曼氏(巴氏)桿菌(Mannheimia (Pasteurella) haemolytica)、多殺性巴氏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和睡眠嗜血桿菌(Haemophilus somnus)等引起的牛呼吸系統疾病(BRD,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a],及由壞死梭桿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和產黑色素擬桿菌(Bacteroides melaninogenicus)等引起的牛趾間蜂窩織炎(腳氣病、腳腐病、急性叉壞死桿菌病症,傳染性蹄部皮炎)的治療。
氟甲磺氯黴素通常用於治療溶血性曼氏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及睡眠嗜血桿菌相關的牛呼吸道疾病。氟甲磺氯黴素經魚口服10mg/kg後,1.5~3小時在組織中的濃度最高可達3~8μg/g。氟甲磺氯黴素在血液和組織中的半衰期為3~4小時[4]。
1990年,氟甲磺氯黴素在日本上市並應用於水產養殖業。1999年4月,中國農業部批准氟甲磺氯黴素為國家二類新獸藥(保護期4年)[5]。
Remove ads
製備
1979年,先靈葆雅公司的Nagabhushan發明了用甲碸黴素製備氟甲磺氯黴素的方法並申請了專利[6]。1984年,Nagabhushan申請了用氯黴素中間體製備氟甲磺氯黴素的專利[7]。
2001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林國強等人也發明了氟甲磺氯黴素的製備方法並申請了專利[8]。
由於氯黴素及其中間體已經沒有工業化生產,目前主要採用甲碸黴素來製備氟甲磺氯黴素[9]。
作用機理
氟甲磺氯黴素主要通過競爭性結合細菌70S核糖體上50S亞基,抑制肽醯基轉移酶,從而抑制肽鏈的延伸並干擾細菌蛋白的合成[1]。
耐藥性
1996年,韓國的Kim E和Aoki T首次發現巴氏桿菌R質粒上的pp-flo基因可以對氟甲磺氯黴素產生耐藥性[10]。已經報道的可介導氟甲磺氯黴素耐藥性的細菌蛋白主要有Flo、Flor、FexA、Cfr和PP-Flo[11]。
獸藥殘留及檢測
毒性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表示,「氟甲磺氯黴素」這種新一代的氯黴素雖然號稱「比較安全」,但仍屬毒性很強的氯黴素一類,在醫院,目前早已停用針劑以及口服的氯黴素藥品,只剩眼藥膏有在使用,就是擔心可能的後遺症。顏宗海說,氯黴素具骨髓毒性,濃度高時,可能引發再生性不良貧血,甚至有致血癌疑慮;體質敏感者,也可能因此引發蕁麻疹、氣喘等過敏反應。[1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