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海在池州的小三線建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的博物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條目缺少序言章節。 |
歷史


1960年代,隨著越南戰爭的升級和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軍事攻勢,以及中蘇交惡和兩國間的小規模武裝衝突、全面戰爭危機,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加強備戰、鞏固國防的重大戰略決策,進行三線建設。[2]當時,與國務院直接管理的「大三線」地區相對,為支援東部沿海地區,呼應西北、西南地區,中部地區各省以及沿海各省腹地,一批省屬的「小三線地方軍工企業」,由當地國防工辦領導,進行常規軍事工業,基礎工業,電力,交通建設。[2]
當時,池州地區地處蘇皖浙贛邊區,曾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和歷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經濟資源豐富,糧食不但可以完全自給,還暢銷省內外,[3]但是境內只有貴池茶廠等少數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廠[4],交通條件較差,部分山區甚至沒有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3]為解決工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從1965年起,上海市國防工辦相繼在當地山區選址興建一些企業。[2]這些企業主要分布在貴池縣東南部山區和東至縣西部皖贛交界山區,至1988年1月國務院宣布對這些企業調整結束。[3]
1969年12月,上海市國防工辦在貴池縣梅街公社[註 1]成立507指揮部,並先後著手在貴池縣南部山區籌建工廠;[2][5]同時又在靈芝塔[註 2]組建325電廠;[3]為解決交通運輸問題,又在池州鎮城北生產大隊黃窯生產隊[註 3],興建700平方米的507貨運碼頭,順便修築了從齊山通往碼頭的公路[註 4],1971年6月1日投入使用。[6]從1969年至1978年,貴池縣和東至縣共派出5000餘民工參加「小三線」施工。[5]
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建設再一次向東部沿海傾斜。安徽南部的小三線企業,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等原因,大部分效益不佳。[2][8]由於不符合市場需求的選址和建設,大部分三線企業效益尤其低下。[8]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以後,上海市國防工辦經過反覆研討和籌劃,於1984年7月提出《關於上海小三線調整情況及其調整方案》。[2][3][8]自1986年始,經國務院批准,貴池境內的7個上海後方小三線工廠陸續由當地政府接管。[9]故貴池縣當年工業產值就增長30%[註 5],首次超過農業產值[4],不僅從安徽省當時規定的財政補貼縣名單中除名,還成為當時安徽省經濟實力最強的十個縣之一。[3][4]東至縣的綜合實力當時也在全省靠前。[10]至1988年1月26日,上述企業全部移交給貴池縣和東至縣政府。[5][11]隨後,上述企業曾一度扭虧為盈,但隨著1990年代後期國有企業改制和市場經濟的推進,上述企業大部分隨即依法破產。[8]但是,上述企業破產後遺留的資源,卻為後來乃至今日池州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3][7]
Remove ads
2018年,池州市人民政府開始立項建設一座以小三線建設為主題的歷史展覽館,計劃將原507碼頭廠房建築物改建,占地約1300平方米。[12][13]2019年4月,已完成規劃設計方案初稿。[13]2020年4月,該項目納入當地城市綠化改造計劃。[14]2021年9月,池州市貴池區民革黨員、政協委員、攝影師饒治國以當地缺少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主題的紀念場館為由,向當地政府建言開設一家關於小三線建設紀念館,得到當地政府的答覆。[15][16]2021年11月,池州上海小三線歷史展覽館項目施工開始招標。[17]2022年2月正式開始動工。[12]至6月1日,項目基本完工。[12][18][19]7月18日正式竣工驗收。[18]該展覽館分為上下兩層,採用人工智慧技術演繹小三線建設生產過程中的事跡和成果,增強展館的藝術氛圍。[12][18]一層主要是以人物雕塑和像主曾使用的工具,以及模擬1965至1968年「小三線」企業的生活工作場景,向遊客展示小三線建設初期,工人的工作生活環境。[12][19]二層則以圖片、文字和多媒體等手段,展現小三線工廠的生產過程以及當年工人的生活、工作環境。[19]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