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西走廊 (紀錄片)
2015年上映的纪录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河西走廊》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和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一部紀錄片,正片共10集,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從漢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河西走廊歷史,此外還包含兩集綜述《致敬河西走廊》。紀錄片於2015年3月3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和鳳凰網同步播出,鳳凰網上線7天流量突破2000萬,超過了《舌尖上的中國2》同期的流量[1]。
製作
《河西走廊》的精神核心為「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等方面展現河西走廊從漢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2000多年中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地位,也與2013年中國官方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相契合[2]。本紀錄片的導演趙啟晨希望能拍攝一個他曾未觸及的一個領域,即「河西走廊」,他同時也說道他「希望《河西走廊》這個創作模式能成為中國紀錄片創作的新模板」[3]。製作人李東珅也有拍攝河西走廊這一紀錄片的想法。在後來他直言表示拍攝是因為「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這一精神核心的緣故,而並非揚名聲顯[4]。
與中國大陸其他歷史題材紀錄片不同的是,《河西走廊》大量採用情景再現的手法。編導採用電影化的手法,在每一集中採用對應時期代表性的故事再現歷史。為了拍攝該片,製作團隊在中國10個影視基地共拍攝230場情景再現,動用近千名群眾演員,情景再現篇幅達到全片的60%,而其他紀錄片中常見的對專家學者的採訪則不在該片中出現[4]。而在此之前,由敦煌研究院教授沙武田擔任學術統籌,二十多名相關學者為該片製作了43萬字的學術資料,此後製作團隊再根據這些資料確定每集用於展示的故事。據製作人李東珅稱,這個過程長達一年[5]。
《河西走廊》片中的風光取景由總導演趙啟辰、總撰稿鄧建永和學術顧問沙武田一道採風獲得。曾經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美麗中國》攝影師並兩次獲得艾美獎的英國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Brian McDairmant)擔任了《河西走廊》的攝影指導。布萊恩帶領團隊於2013年5月在河西走廊進行春季空鏡拍攝。此外,片中包含一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鏡頭,這些鏡頭由美國攝影師科里·羅素·布朗(Cory Brown)拍攝,攝於2013年夏季[6]。
《河西走廊》的主題音樂是《河西走廊之夢》,由希臘音樂家雅尼創作。主題旋律由杜讀管演奏,該樂器可追溯至公元前12世紀[7]。《河西走廊》配樂聲效風格與實現方式上與其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做到了一致,徐鯉的音樂團隊儘可能地在擬音棚中實錄[8]。
在接受了《河西走廊》製作公司邀請為其配樂前,雅尼已經有4年沒有創作樂曲。趁此機會,他打算將他在這幾年積累的創作元素和創作靈感運用其中,這也是雅尼首次為紀錄片配樂[9]。但雅尼的第一稿音樂被團隊提議「仍有提升空間」而進行了二度創作。雅尼的第二次創作的音樂已接近於《河西走廊之夢》。其中,雅尼起初採用了接近於中國民族樂器的樂器,在主創團隊的建議下雅尼最終選用了具有亞洲西部風情又十分古老的杜讀管,並最終獲得了團隊的肯定[10]。
作為音樂總監的徐鯉及其團隊則負責《河西走廊》每一集、不同場景的所有音樂,這一創作持續一年多的時間,期間他曾與團隊沿著河西走廊採風。徐鯉表示「西域音樂不僅限於胡琴」,他選擇了用國際視野創作音樂,他提取西域樂器的部分元素融入到西方樂器以及中國其他民族樂器中來增添包容性。同時徐鯉在製作音樂時也隨著講述角度的變化而以不同視角介入不同的變化了視角的音樂,使之更富特色[9]。
Remove ads
演員 | 角色 |
劉川 | 張騫 |
繆曉東 | 衛青 |
葉敬 | 漢武帝 |
任鑫 | 堂邑父 |
陳藝宗 | 匈奴單于 |
朵兒娜 | 張騫匈奴妻子 |
張喜 | 霍去病 |
陳良 | 懸泉置置嗇夫 |
趙懷良 | 常惠 |
趙靈兒 | 解憂公主 |
陸聰 | 郭瑀 |
白泰華 | 郭荷 |
劉柯 | 劉昞(青年) |
王念青 | 劉昞(老年) |
阿帕爾江 | 鳩摩羅什 |
呂繼強 | 曇曜 |
蓋川 | 沮渠蒙遜 |
穆罕穆德 | 曇無讖 |
丁傑 | 劉薩訶 |
張振江 | 裴矩 |
沁坤 | 隋煬帝 |
王博傑 | 李工 |
郝宏明 | 閻立本 |
呂樹延 | 薩班 |
讓波拉 | 少年八思巴 |
班麼扎西 | 青年八思巴 |
艾力江庫爾班 | 闊端 |
趙寶健 | 林則徐 |
徐中偉 | 左宗棠 |
Yakiishev stivislav | 鄂本篤 |
宗利群 | 彭德懷 |
宮景文 | 湯中立 |
劉昱 | 陳鑫 |
王旭升 | 秦士偉 |
張賀 | 謝家榮 |
張紅軍 | 孫建初 |
Remove ads
分集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