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掖市
中國甘肅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掖市,古稱甘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市境東臨武威市、金昌市,南界青海省海北州,西接酒泉市、嘉峪關市與青海省海西州,北達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地處走廊南山和走廊北山之間,中間為河西走廊。黑河及其支流山丹河流貫境內。全市總面積36,552平方公里,人口121.98萬,市政府駐甘州區。張掖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朝河西四郡之一,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
Remove ads
歷史
張掖歷史文化悠久。上古時期,為留胥國(即黑水(今黑河)流經之處)所在。據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顓頊……西至於流沙」,「流沙」即位於張掖居延縣(《漢書·地理志》);西漢時期霍去病曾在此大破匈奴,後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張掖郡。[1],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廢漢立新,令天下改郡、縣名。張掖郡改名設屏郡、觻得改名官式。建武三年(27年),漢光武帝令各郡、縣恢復舊名。張掖郡及各縣恢復原名稱。建康元年(144年),張掖、武威、隴西、漢陽、北地、武都,自上年九月以來地震180次,山谷坼裂,毀壞城池,人民死傷。興平元年(194年)六月,分張掖郡之日勒、山丹置西郡。
南北朝時期,沮渠男成和沮渠蒙遜擁立段業建立北涼,都建康(今高台縣駱駝城),他採取發展農業,大興儒學,擴大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繼承發揚漢文化,推廣佛教,翻譯佛經,開鑿石窟,並以當地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相結合,創造新的音樂《秦漢伎》等措施,使張掖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成為北方中原佛教的中心,同時也使張掖成為中原與西域通使和商貿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時,《秦漢伎》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宮廷的「國伎」;張掖的佛教音樂傳入中原,稱《西涼州唄》,成為北朝佛寺的法樂。南北朝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

唐前期,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稻豐收稔,一縑數十斛,積軍糧數十年」。河西的國際貿易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張掖成為唐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經,途經張掖。詩人陳子昂奉旨視察張掖,寫有《上諫武后疏》。王維、高適、岑參、馬雲奇等駐足甘州時均留下著名詩篇。甘州音樂《波羅門佛曲》傳入宮廷後,唐玄宗改制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邊塞曲流入中原後,成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聲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詞牌、曲牌流傳甚廣。唐末,張掖與中原、西域關係密切,通互市,發展貿易;僧侶往返,佛教文化得到進一步交流。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党項族李元昊建立西夏,轄今張掖。元代張掖為甘肅行省省會。明代張掖為陝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清代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統軍駐地。
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張掖縣。1949年設張掖專區,駐張掖縣,1950年撤銷。1955年復設張掖專區,駐酒泉縣。1956年,景泰、永登2縣劃歸定西專區;額濟納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8年,撤銷張掖縣,設立張掖市;撤銷金塔、酒泉2縣,合併設立酒泉市;撤銷玉門縣,併入玉門市。3市由張掖專署代管,專署駐張掖市。1961年將酒泉、玉門2市及敦煌、安西、肅北、阿克塞4縣劃歸酒泉專區;武威、永昌、民勤、天祝4縣劃歸武威專區;撤銷張掖市,復設張掖、臨澤、民樂3縣。1985年,張掖縣改為張掖市(縣級)。1986年12月,中國國務院公布張掖為第二批國家38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02年3月,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原縣級張掖市改設甘州區。
Remove ads
地理
張掖東鄰武威市、金昌市,西連酒泉市、嘉峪關市,南靠祁連山,北接合黎、龍首山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總面積39436.53平方公里,占甘肅省總面積的8.67%。境內有沙漠、戈壁、草原、原始森林等多種自然景觀。
張掖市屬冷溫帶乾旱和祁連山高寒帶半乾旱半濕潤兩種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夏季短而酷熱,冬季長而嚴寒,乾旱少雨,且降水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112.3~354.0mm,晝夜溫差大,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4.1~8.3℃,平均為6.6℃。7月最熱,為20.4℃;1月最冷,為-9.1℃。氣溫年較差26~32℃。平均最高氣溫為14.3℃,平均最低氣溫0.3℃。
Remove ads
政治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1,131,016人[10]。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99,515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68,499人,下降5.71%,年平均增長率為-0.59%。其中,男性人口為570,451人,占總人口的50.44%;女性人口為560,565人,占總人口的49.5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1.76。0-14歲的人口為190,071人,占總人口的16.81%;15-59歲的人口為738,095人,占總人口的65.26%;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02,850人,占總人口的17.94%,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48,707人,占總人口的13.15%。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580,117人,占總人口的51.2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50,899人,占總人口的48.71%。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100,251人,占97.2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0,765人,占2.72%。其中,裕固族人口為9,514人,占0.84%。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72,685人,下降6.2%,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5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4,186人,增長15.75%,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5個百分點。其中,裕固族人口減少723人,下降7.0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01個百分點。
經濟
2011年,全年生產總值2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96億元,增長19.7%;第三產業增加值88.6億元,增長12.6%。[11]
交通



市內交通
- 計程車:起步價5元/2公里;超出起步公里後每公里(排量1.8L以下羚羊、威志)1.4元,(排量1.8L以上桑塔納、現代)1.6元;行駛超過6公里每公里收費調整為(排量1.8L以下)2.1元,(排量1.8L以上)2.4元;夜間每公里加收(排量1.8L以下)0.5元,(排量1.8L以上)0.2元;等候費為每5分鐘0.5元。
- 有軌電車:於2021年開工s1線,於開工儀式當年停工。[12]
教育
- 河西學院
- 培黎職業學院
- 張掖中學
- 張掖市第一中學
- 張掖市第二中學
- 張掖市第三中學
- 張掖市第四中學
- 張掖市第五中學
- 張掖市第六中學
- 張掖市第七中學
- 張掖市大成中學
- 張掖市甘州中學
- 張掖市實驗中學
- 張掖市金觻中學
- 張掖市育才中學
風景名勝
其他
- 山丹軍馬場
- 山丹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
- 甘肅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