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来西亚伊斯兰党
马来西亚政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來西亞伊斯蘭黨(馬來語:Parti Islam Se Malaysia),簡稱伊斯蘭黨(PAS),民間簡稱為伊黨或回教黨。該黨成立於1951年,初名泛馬來亞回教黨(Persatuan Islam Sa-Malaya/Sa-Tanah Melayu),1971年改名為泛馬來西亞回教黨,2011年10月1日60周年黨慶時將中文改為現名[4]。該黨自馬來西亞獨立以來持續活躍,最早自巫統分離,1980年代後受中東伊斯蘭復興趨勢影響而逐漸回教化,曾加入人民聯盟對抗國陣,2015年與聯盟成員黨立場不同而分裂,黨內開明派也分裂為國家誠信黨,立場逐漸保守,並逐漸向極端民族主義靠攏。2018年5月9日馬來西亞大選國民陣線敗選後,與國陣巫統合作,並在國陣的領導下連續贏得了幾場補選,但在2021年後又轉向與土團黨合作。2022年馬來西亞大選,伊黨奪得多個國席,成為下議院第一大黨。伊斯蘭黨更贏下北馬地區絕大多數國會議席以及吉蘭丹和登嘉樓的全部議席,創下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
![]()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月30日) |
Remove ads
草創時期
左翼馬來國民黨滅亡後,其黨員及支持者除馬共與巫統外,主要還是流向人民黨及回教黨。
回教黨在思想意識上與馬來國民黨反殖民、爪哇式民粹主義與大馬來民族主義的傳統是一致的,不過其社會主義色彩並不鮮明,反倒是十九世紀末才自中東興起的回教改革(現代化)思潮對其影響深遠。

回教黨在組織上脫胎於巫統。1950年,為了抵銷兩個已遭殖民當局壓制,但勢力猶存的回教團體(泛馬來亞宗教最高理事會和馬來亞穆斯林人民黨)之影響,巫統主催了一場回教學者(烏理瑪,或謂回教的宗教師)的大會,並因之促成泛馬來亞回教學者協會(Persatuan Ulama Sa-Malaya)成立。翌年協會改名為泛馬來亞回教協會(Persatuan Islam Sa-Malaya),並逐漸脫離其母體巫統,惟直到1955年大選前夕,在政治上並不活躍。
1955年大選,回教黨只取得聯合邦議會五十二席中的一席,其餘全為聯盟囊括,當時也未舉行州議會之選舉。
回教黨的崛起不僅吸引了不少來自前馬來國民黨,泛馬最高宗教理事會與回教徒黨的活躍份子,也成了巫統黨內外反對者的另一選擇。這無疑有助於早期回教黨的壯大,與此同時卻也帶來了一一些問題,那就是激民族主義者、回教改革者(Kaum Muda)與傳統守舊回教徒(Kaum Tua)之間的矛盾不易調和。
黨內的激進民族主義份子部份帶有世俗與社會主義色彩,具回教改革意識者則多來城鎮中的中產知識階層,而傳統派的主力則是回教黨基層經營的靈魂人物──一些保守和回教學者及教師們。
前述矛盾可以從布哈努丁在領導回教黨時期所面對的黨內挑戰窺見端倪。
布哈努丁是在1956年12月中旬才加入回教黨,12月尾即在黨代表大會,以八十四比十二的懸殊票數,擊敗其對手祖基菲里莫哈末,被選為主席。
馬來亞獨立初期
回教黨在布哈努丁的領導下迅速壯大,1959年大選以十三席國會議席與四十二席州議席的成績震驚全國,並奪下吉蘭丹與登嘉樓(丁加奴)兩州的執政權。
本屆大選成績,回教黨除了在霹靂奪得一州席外,其餘所有國、州議席皆來自吉蘭丹及丁加奴的大本營。其中丹州卅席州議席中,回教黨奪得廿八席,丁加奴廿四席中,奪得十三席,順利執政。
1961年,由於部份州議員變節跳槽巫統,導致登嘉樓州政權丟失,但此後回教黨在玻璃市、吉打、丁加奴及吉蘭丹長期展現強大的影響力。
馬來西亞成立後
1964年大選,聯盟大勝,回教黨只獲得廿五席州議席,九席國會議席,勉強維持他的傳統勢力範圍。雖然保住了丹州政權,但國會得票率從1959年的21.3%跌至1964年的14.6%。
1965年,由於黨主席布哈努丁涉親印尼活動而被捕。
1969年的大選中,回教黨獲得十二席國會議席,四十席州席,國會得票率為23.8%。
五一三事件後,巫統成功將心腹大患回教黨收編進國陣陣營內。這方面的努力早在1970年12月已開始,但是由於回教黨內部的反彈而作罷。
但是以黨主席莫哈末阿斯里為首主張與巫統合作者取得主流的地位,雙方的不斷接觸,終於在1973年1月達成協議,並在1974年6月1日國陣正式成立時,與民政黨、人進黨、砂拉越人民聯合黨、砂拉越聯盟、及沙巴聯盟各黨大結盟。但是,此舉卻造成黨內的紛爭加劇。
與此同時,回教黨加入國陣後,兩黨之間的矛盾並未消泯,在巫統鼓動下,造成回教黨發生內爭分裂而大傷元氣,最後,回教黨在1977年尾因「丹州危機」脫離國陣,結束短短五年的盟友關係。
「丹州危機」使回教黨與巫統的關係鬧僵,這事件引發的群眾示威也趨激化之勢。巫統於是在國會促成丹州於1977年11月8日進入緊急狀態,並由中央暫時接管州政府,直至1978年3月州選舉為止。
由於黨爭惡化,黨譽也受損,使該黨不但在接下來的大選中失去吉蘭丹州的江山,也使該黨走向末落。
這種情況直至1982年,黨主席莫哈末阿斯里下台,回教黨提出建立「回教國」的理念後,才出現轉機。由尤索夫拉哇頂替。
邁入1980年代,回教黨在中東回教復興運動的影響下,該黨內部具原教旨主義傾向,且大多有中東教育背景的少壯派已經崛起。
1982年大選中,回教黨在丹州共奪下四國十州,得票率雖未見突破,但已有逐漸恢復傳統勢力的跡象。
1990年,在第七屆全國大選中,回教黨奪回了吉蘭丹州政權。
世紀之交的契機
1999年,隨著當時副首相安華被革職及被判入獄所引起的烈火莫熄運動,回教黨與民主行動黨和安華的妻子旺阿茲莎所創立的國民公正黨(現為人民公正黨),組成「替代陣線」的反對黨聯盟,參與第十屆全國大選。結果,回教黨從國陣奪下了登嘉樓州。
2003年11月12日,回教黨推出了著名的《回教政體文件》。2004年,由於新首相阿都拉巴達威的「新首相效應」,第十一屆全國大選中,回教黨只有七個國會議席中選,跟上屆大選奪下的27國席明顯減少,黨主席哈迪阿旺也敗選。州政府方面,回教黨失去了登嘉樓州,以微差的3席保住了吉蘭丹州的政權。之後彭嘉蘭巴西州議席補選中再失利,繼續以一席之差捍衛州政府。
2005年6月1日至5日,回教黨在全國大選慘敗後首次代表大會,掀起改革風,多名專業派領袖打入領導層,取代以宗教師為班底。
2008年第十二屆全國大選,回教黨在大選中告捷,不僅繼續執政吉蘭丹州,而且與公正黨執政吉打州,與行動黨和公正黨在霹靂州與雪蘭莪州組成聯合政府,並在國會下議院擁有23席。
2013年5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大選,由回教黨、人民行動黨和人民公正黨所組成的人民聯盟贏得國會下議院222席中的87席,比上一屆多出了7席;但同時也失去了與公正黨共同執政的吉打州。
退出人民聯盟
2015年,伊斯蘭黨因為執意希望執行伊斯蘭固定刑事法,而招致民主行動黨的不滿。其後兩黨矛盾繼續加深,直到2015年6月15日,伊斯蘭黨宣布與行動黨斷交。6月16日,民主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宣布民聯不復存在。6月17日,公正黨承認民聯瓦解,並推動各別與行動黨及伊黨結盟合作的「雙聯盟」模式。[5][6][7]
較後,伊斯蘭黨在黨選期間要職一律由保守派當選,引發開明派的不滿,遂鬧分裂成立新希望運動。之後新希望運動(馬來語:Harapan Baru)成立新政黨,名為國家誠信黨,與行動黨和公正黨合作,成立希望聯盟。
巫伊結盟
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中,國陣在選戰中落敗後,馬哈地·穆罕默德所領導的希望聯盟取代國陣成為執政黨,伊斯蘭黨則擔任反對黨角色。希盟執政中央後,對前朝國陣政黨展開司法調查(如一個馬來西亞發展有限公司醜聞調查),導致巫統在此期間與伊斯蘭黨關係越加密切。
2019年7月15日,土著團結黨署理主席慕克里·馬哈迪出席活動後,向記者指出,若伊斯蘭黨為了馬來西亞穆斯林團結而有意加入希望聯盟,希盟會以開放態度看待,惟該黨不能設下苛刻條件排擠其他種族[8][9]。7月16日,哈迪阿旺在國會走廊針對此事受詢時直接回應:「沒胃口,夠了。」[10][11]
2019年9月14日,巫統和伊斯蘭黨在吉隆坡世界貿易中心舉行「穆斯林團結集會」,正式簽暑合作憲章,以維持及爭取更多選票和抗衡希望聯盟。這是雙方自1980年代終止合作後再次聯盟。巫統與伊斯蘭黨提出以「全民共識」( 馬來語:Muafakat Nasional)為合作模式,採取一對一方式與希盟競爭選票。在2020年7月4日的2020年珍尼補選中,國陣以1萬2650多數票狂勝對手,證實該合作模式取得成功。
2020年沙巴州選舉中,伊斯蘭黨評估了州選舉情況後,宣布讓路給盟黨上陣。最終沙巴人民陣線(沙民陣)成功在州選舉擊敗民興黨後,國陣巫統建議給予伊黨官職以「報答」該黨在州選舉的「不上陣之恩」[12],引起沙巴立新黨和沙巴團結黨的反對[13][14]。10月8日,伊斯蘭黨秘書阿里阿巴(Aliakbar Gulasan)受委沙巴州議員,也是沙巴有史以來,所出現的第一名伊黨州議員[15]。
當選代表
伊斯蘭黨目前在馬來西亞上議院占有7席。
伊斯蘭黨目前在馬來西亞下議院占有43席。
伊斯蘭黨目前在全國11個州議會擁有145名州議員。
歷屆大選成績
歷屆州選舉成績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