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浦源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浦源镇map
Remove ads

浦源鎮閩東語周寧話:[p'u44 ŋun44 ten24] 錯誤:{{Lang}}:無法辨識語言標籤 zuin(幫助[2]:616-645),是中國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下轄的一個行政建制鎮,舊稱麻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因行政中心在端源村而又舊稱端源區端源公社。浦源鎮位於周寧縣中部,距周寧縣城獅城鎮5公里,平均海拔1030米;總面積105平方公里,居全縣第五;2023年全鎮人口近27,000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12.8%[3]。浦源鎮擁有獨特的人文歷史,境內浦源村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鯉魚溪景區,該村村民與鯉魚的共存文化因在世界範圍內的獨特性而入選金氏世界紀錄[4]。浦源鎮人民政府駐浦源村新街76號。[1]

快速預覽 國家, 上級行政區 ...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古代

浦源鎮及從屬的周寧縣在1935年以前一直是寧德縣的一部分。時期,浦源地區隸屬於寧德縣青田鄉東洋里。元朝時期沿襲了南宋的行政區劃,並在境內設置了麻嶺巡檢司明朝年間,寧德縣設立級行政區劃,浦源鎮各地分屬於寧德縣十五都、十六都和十七都,宣德年間,麻嶺巡檢司遷往寧德十四都(今周寧杉洋一帶[5])。清朝時期以及中華民國初年,浦源鎮內各地從屬不變。[6]:17,42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浦源鄭氏始祖鄭尚自寧德谷口(今蕉城區八都鎮福口村)遷入現今的浦源村,是浦源鎮人文歷史之始。自南宋年間鄭氏始祖來到此地,便開始在村內的小溪中放養鯉魚,既是為了去污澄清、供人觀賞,又是為了防止外人投毒。明朝洪武初年,浦源鄭氏立下族規,要求世代護魚、不捕不食,若有鯉魚死亡,則要安葬在魚冢之中,浦源村內的許多男性都學會了護魚武術。歷史上,亦有村民為死去的鯉魚撰寫魚祭文。在800多年間,浦源形成了「魚冢」「魚祭文」「魚葬」等獨特文化。[4][6]:17,47

Remove ads

近代

民國22年(1933年),寧德縣調整縣轄區,今周寧縣一帶地區被劃為寧德縣第五區,浦源鎮轄境屬之。民國23年(1934年),中共閩東特委閩東獨立師發動周墩暴動並占領周墩地區建立周墩縣,浦源境內大部分的村莊都參與了暴動,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被評為「革命老區村」,其中紫雲村成為「革命老區基點村」[6]:17。民國24年(1935年),周墩被國民政府收復,同年6月,福建省設置特種區,劃寧德縣第五區為周墩特種區,浦源鎮轄境分屬周墩聯保和龍亭聯保,民國29年(1940年)1月改為周墩鎮和龍亭鄉,2年後周墩鎮、龍亭鄉合併為獅城鎮,浦源地區內有10個保。民國34年(1945年)8月,周墩特種區升格為周寧縣,民國37年(1948年)9月,境內設9個保,並沿用至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周寧縣城。[6]:42

1950年4月,廢除保甲制度並改設縣轄區,浦源地區設周寧縣第一區,區公所原駐瑞龍觀,同月遷往端源,1955年9月改稱端源區。1958年8月撤區並鄉,境內分設端源、龍亭、紫雲三鄉,9月改稱公社,翌年1月又合併為端源公社,行政中心駐端源村。1963年,端源、泗橋公社合併,行政中心遷往浦源村,改稱浦源區,1966年8月又分設浦源公社和泗橋公社。1984年撤社建鄉,浦源公社改稱浦源鄉,1993年6月撤鄉設鎮,改稱浦源鎮。[6]:42-43

現代

Thumb
鯉魚溪景區內的荷花池

1993年設置浦源鎮後,境域及區劃未有變動。1980年代,浦源鎮境內的鯉魚溪旅遊業開始興起,周寧的新聞工作者將鯉魚溪的獨特文化向外推廣,周寧縣政府與浦源村民開始籌資建設鯉魚溪旅遊景區。1990年代,村民集資重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被拆毀的部分古建築,如陳聖母廟、文昌閣、萬福寺等,但由於浦源人外出經商,鎮內常住人口大幅度下降,旅遊業一度陷入停滯[4]。1999年,在外經商的浦源村民投資570萬元人民幣開闢了鯉魚溪景點與仿古村景區,此後亦多有建設。21世紀初,鯉魚溪景區正式掛牌成立,中國中央電視台到鯉魚溪拍攝了專題片。2008年,浦源鯉魚溪入選金氏世界紀錄「中國之最」中的「三個世界唯一」和「世界年代最久遠的鯉魚溪」稱號[7],同年,浦源村成為福建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2009年,浦源村的鯉魚溪護魚習俗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鯉魚溪景區隨九龍漈景區入選國家AAAA級景區。2013年,浦源村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2014年入選「福建十大醉美鄉村」。[6]:46-48

Remove ads

氣候與地理

氣候

快速預覽 浦源鎮, 氣候圖表 ...

浦源鎮由於地處海拔較高的周寧縣境內,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全年平均降雨量為1997.3毫米,無霜期約205天,由於相對濕度較大而時常有大霧天氣。全年平均氣溫約為13.8—16℃,相對冬季較短的夏季平均氣溫為24℃,適合避暑。此外,位於鎮東部的龍亭溪流域由於地勢較低,氣候相對溫和一些。[6]:17

Remove ads

地質地貌

浦源鎮地處鷲峰山東麓,南北窄東西長,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全境海拔自565米—1506米不等,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帶面積占總面積的67.8%,其餘為低山和丘陵,境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最高峰龍岡頭海拔1506米。浦源鎮境內的地層主要是南園組火山碎屑岩和統洪沖積層,為中國東南沿海火山地帶的一部分。主要礦產有鐵砂礦花崗岩鎢鉬礦泥煤稀土等,此外,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寶豐銀礦遺址有部分位於浦源鎮境內。[6]:91-92

水文

周寧境內有兩條溪流過境浦源村,七步溪支流東洋溪發源於浦源鎮境內的東升村,在浦源鎮境內長10公里;全縣最大的幹流龍亭溪在浦源鎮境內長13公里,2005年,穆陽溪梯級水電站二級周寧水電站在浦源境內的鐘山橋竣工投產,利用龍亭溪的水力資源發電。浦源境內年平均徑流量達1.55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1458.3毫米,由於上遊河床的坡降較大,若有暴雨天氣,水域內水流容易暴漲,但雨後也容易消退。東洋溪流過浦源村的支流即是鯉魚溪,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6]:98

行政區劃

目前,浦源鎮共轄17個行政村,分別是:浦源村、​端源村、​萌源村、​上洋村、​溪坪村、​西坑村、​東升村、​官司村、​紫雲村、​吳山底村、​萌底村、​進登村、​半嶺村、​龍亭村、​龍住院村、​五源村和​江源村。[9]

2013年8月,浦源村被評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10]

文物保護單位

浦源鎮境內擁有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3處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宋明兩朝的官辦礦業遺址浦源村最大姓氏的宗祠建築朝廷在周寧境內的首個官方機構奉祀林公忠平王的宮廟建築等。此外,周寧縣歷年公布的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中,浦源鎮境內有6處文物保護單位。[11][12]

寶豐銀礦遺址

寶豐銀礦遺址是一座北宋明朝時期的官辦礦業遺址,分布於周寧縣聖銀樓山四周,橫跨李墩鎮芹溪村和浦源鎮圍城底村、官司村、里源村和上洋村兩個、五個行政村,分布範圍達40多平方公里。銀場遺存的礦硐多達220多口,主要分布於浦源最高峰龍崗頭山澗兩側,有全長20公里、聯通芹溪與里源(李園)的古道。已發現冶煉遺址及礦工的生活區遺蹟40多處,圍城底村發現了2處摩崖石刻。原於芹溪村路口立有一通隆慶五年的「奉撫案兩院禁示」碑,文革時期被村民拆成四塊用作井沿。銀礦遺址有祭祀台遺址、寶豐公館遺址和礦主張彭八故居。另外有大量用於碎石的石制磨盤和冶煉廢渣。2018年入選第九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14]

浦源鄭氏宗祠

浦源鄭氏宗祠是華東地區少見的保存較為完好的宗祠建築[15],始建於南宋嘉定二年,現存建築始建於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歷代歷經重修。宗祠隨鄭氏祖先遷入浦源村之時而建立,後在朝代更替中毀損。明朝洪武十八年,當地鄭氏在原址重建宗祠。清朝道光年間及光緒二年(1876年)數次重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宗祠於1996年進行了大規模整修[12][16]。2009年入選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17]

麻嶺巡檢司遺址

麻嶺巡檢司是周寧縣境內的首個由朝廷設置的機構,現存遺址分別是位於天池塘西北側的元代巡檢司遺址和東南側的明代巡檢司遺址。西側遺址建於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坐北朝南,前後兩間,占地面積190平方米。東側遺址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坐西朝東,平面呈「品」字型,占地面積450平方米。兩處巡檢司遺址均存石砌牆體,原建築平面布局保存完整。麻嶺古道及道上古亭為附屬文物。2020年入選第十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18]

浦源林公宮

浦源林公宮始建於清朝嘉慶十七年(1811年),建築坐東南向西北,由前坪、戲樓、天井兩側雙層廂房、主殿組成,建築面積265.6平方米。主殿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構架。主殿設有神龕供奉林公忠平王塑像(自林公忠平王祖殿分靈而來),兩側存道光二十年(1840年)繪製的《西遊記》壁畫10幅。[12][18]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