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口川字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口川字閘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海口街道海門社區中灘村的海口河上,地處滇池出水口,是橋閘結合的多孔石拱橋。海口川字閘原名屢豐閘,又稱白鶴梁、白鶴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北閘、中閘與南閘三部分組成,分跨於三股河道之上,因形如「川」字而得名[1][2][3]。該閘在古代兼具蓄水、洩洪、灌溉及通行功能[3]。2019年,海口川字閘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
歷史
海口河作為滇池唯一的出水河道,素有「滇池囊鑰」之稱,自元代起成為滇池水利治理的重點[1]。元至元十年(1273年),賽典赤·贍思丁出任雲南平章政事,與勸農使張立道主持疏浚海口河,此後元、明、清各代每隔數十年官府均組織大規模的疏浚[1][2]。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的疏浚使河床降低,河中兩個石灘露出水面,將河道分為三股,如「川」字形[2][3]。在川字閘建成前,疏浚工程需先築壩截流,完工後再挖壩泄水,此法雖能緩解水患,但導致滇池水位不斷下降,且築壩與拆壩勞民傷財[2]。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雲貴總督伊里布主持修建橋閘結合的屢豐閘,歷時九月建成南河閘九孔、北河閘四孔、中河閘九孔,石墩高二丈一尺[5]。此後疏浚時僅需在閘槽中插入雙層木板並填土阻流,工程結束後去土起板即可恢復水流,提高了治水效率,並有效穩定了滇池水位,使其水位長期保持在1887米左右[2]。閘橋還連通了河心小島,促進了中灘街集鎮的形成與發展[2]。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南閘的南側修建耀龍電力公司抽水機房,是石龍壩水電站的配套工程[6][7]。1964年成立海口河工程委員會,對閘體進行整修,將屢豐閘的木閘板更換為機械閘門,後來又在各河道上另外新建電動手動兩用平板鋼閘,命名為「海口閘」[2][7]。2014年,在川字閘東側約500米處新建鋼閘,可自動調控滇池水位[8]。屢豐閘主要保留為道路橋梁,其調控水位的作用由新閘接替[2]。
海口川字閘於1986年公布為第一批西山區文物保護單位[7],2011年1月17日公布為第五批昆明市文物保護單位[9],2012年1月7日公布為第七批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0],2019年10月7日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Remove ads
結構
海口川字閘全長149米,共20孔,由北閘、中閘和南閘三部分組成,全部以石材砌築。南閘長約77米,共10孔,每孔高3米,跨度6米,其拱券採用縱聯砌置法;橋面寬約3米,兩側設置攔馬石,可供行人及馬通行。北閘長約22米,共3孔。中閘長約50米,共7孔。[3]各橋孔兩側的石墩側面開有豎向溝槽,可插入雙層木板並在其間填土,形成臨時水壩[2]。南閘保存最為完好,風貌如初,而中閘與北閘的橋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已改為水泥鋪裝,橋墩亦經加固[11]。
-
南閘橋墩
-
南閘橋面
-
北閘
-
中閘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