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漢族人名
中國文化的命名習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漢族人名,又稱漢族姓名、漢族名字、漢語人名、漢語姓名、漢語名字,是以漢字表示的姓和名組成;口語上,也用中國人名、中國姓名及中國名字代稱,儘管中國為多民族國家。漢民族及部分外族直接用漢字進行取名,其他外族的姓名則音譯為漢字表示,也有些為自己另取漢名。名字與姓氏一起構成了漢族人的姓名。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3月25日) |
以往漢族人除了有姓名外,還會有氏、字,目前已式微。在中國傳統禮儀上,通常僅直系長輩可喚人之「名」,平輩或晚輩稱字不稱名,即使是皇帝君主除非是正式場合,否則平時對臣子亦稱字,若稱名則較為輕蔑,甚至是意指其人有罪。
Remove ads
姓
漢族人的姓氏又稱為漢姓。漢姓指的是漢民族以及採用漢族姓氏或漢族風格的姓氏(漢化的姓氏)的其他周邊民族的姓。漢姓一般由一個漢字組成(單姓),也有少部分以兩個或以上漢字組成(複姓)。漢民族的傳統姓名系統(漢名)中包括姓、氏、名、字、號等(現在一般人只有姓與名,部分人或會使用化名、筆名、網名等)。而少數民族則有其自己的姓氏。常見的姓氏有李、鄭、王、張、劉、陳、楊、黃、趙、吳、周等。
名
根據古書的記載,在古代漢族人的取名是有制度的。一般是在小孩生下來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但也有滿月時取名,周歲時取名,以及在出生以前,親人先把名字取好的。
漢族人除姓氏以外一般習慣用兩個字或一個字。上古至西漢時期一個字的名字及兩個字的名字相約,西漢末年至魏晉期間主要以一個字的名字為主,南北朝一直到現代,則多以兩個字以內的名字為主,現代也出現有使用三個字的名字的情況。
由於中國大陸和台灣均沒有限制名字長度的法律規定存在,因此漢族也可以存在長度大於三個字的名字,如台灣最長姓名「陳政成有震天龍炮變身基隆最專情於二零二一三月十四日與孔安穩定交往中愛你愛一生一世此生想帶你一起吃鮭魚」(「陳」為姓氏,名有四十九個字)、以及中國大陸的「朱雀玄武敕令」(「朱」為姓氏,名為「雀玄武敕令」,名有五個字)。另外,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漢族名字可能採用其他民族的語言進行取名,再轉寫為漢字,出現較長的姓名,如《元史》中所記載的「劉哈刺八都魯」。
中國古來對人的取名非常重視。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把為後代取名看得非常神聖,甚至神秘。從周朝起,命名已經納入禮法,形成了制度。因此有些時候因為名字的原因,對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有些名字因為皇帝或高官喜歡,而得到了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優厚待遇;而一些人的名字因為被認為不吉利,而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排行:在古代,有特定的男子名的排行,以示長幼,常見的為:伯(孟)、仲、叔、季、稚、幼等等。例如:孔子字仲尼,家中行二;孫堅四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的字分別是伯符、仲謀、叔弼、季佐。
女性的名字多選用女性味十足,字意比較陰柔的字,用字常常含有草字偏旁、女字偏旁。例如:娥、娟、妍、婷、妮、嬌、婕、柔、綺、淑、涵、彤、欣、蘭、萍、芬、芳、若、莉、芯、芸等(在20世紀前,族譜中女人通常只稱「某氏」,不一定有正式的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名字也常與歷史事件有關,出現帶政治意味的人名,50年代有建國,60年代有抗美、反帝、文革、衛紅。70年代開始單名增多,牛、宏、紅、雄、威、維、超、翔、傑。1980年代後仿英文名,莉絲、麗莎、安妮、安娜、傑克、約翰、威利,另一種為使用生僻字。1990年代後又多仿古人名稱。
據統計,中國大陸名為「國慶」的約有40萬,而名字叫「建國」的則超過96萬。其中,有1894人姓「國」名「慶」,321人姓「建」名「國」。[1]
漢族在取名時,經常會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來區別同一個家族的不同輩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個字表示輩分,而用另一個字表示取名所標示的含義。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來表示同一輩分。
中國古代由於宗法制的影響,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諱的制度。講究「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為尊者諱」。在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長上的名字一律要迴避。取名時也不能取他們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 現代社會中避諱制度雖已消亡,但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時迴避父輩、祖輩名字中出現的字或其同音字,而直呼長輩的名字也仍被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禮貌的。
根據古書的記載,古代漢族人一般是在小孩生下來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但是事實上,也有滿月命名,周歲命名,以及在生下來以前先把取好的。取名前則會用乳名(或稱童名、兒名、幼名、小字)稱呼,但有些人的乳名可以持續整個童年時期,甚至長大後父母仍然這樣叫。也有些家庭因為教育水平較低,一直沒有為小孩取大名,於是小孩長大後就把乳名作為名了。舊時世家、門閥的孩子,在本名以外,入學受教育時也會由父親、師長、長輩或士紳、名人取一個「訓名」(或稱「學名」),以供老師稱呼。
古代女性由於不用出仕做官,有些也沒有正式命名(一般只有某氏稱之),或取了名字後沒有在公眾場合使用而不為人知,在需要記載她們的全名時就把乳名或小字用作名,如楊貴妃的大名沒有記載,她的小字是玉環,人們就把她的姓名寫成楊玉環。
暱稱是名字的變體。暱稱有兩種類型:一個由親生父母給嬰兒;一個人或一些人給一個人取的名字,即綽號。親生父母稱呼嬰兒或兒童,往往只是名字中的一個字(如一個叫德明的人,他的家人可以稱呼他『明』)。 綽號有時候可能帶有貶意,例如頭部較大的人被稱作「大頭」,而不被本人所接受。由於命名者多半是親朋好友,通常不會強烈表現出自己無法接受的事實。綽號可以由一些前綴加上姓名中的一個字組成。如『阿』、『小』。綽號很少用於正式或半正式的稱謂。也有例外,如前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自稱「阿扁」以表現親民作風,報刊文章也可以如此稱呼。
除了名之外,中國傳統上還流行取表字,一般是在成年禮(男性行冠禮、女性行笄禮,)時取字。禮儀上,名通常僅長輩可喚之,平輩或晚輩一般僅稱字,不稱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時對臣子也通常稱表字,若稱名則較為輕蔑,甚至是意指其人有罪。
中國傳統,人除了有名與表字之外,有時亦會為自己取「號」,又稱「別號」。「號」是較正式的別名,以言意托志。在儒家文化圈地區中,直呼別人之名為無禮。故稱呼別人時,對有字之人多呼其字,對有號之人則多呼其號,而不敢直稱其名。
由於常用姓氏較少,多數人用常用字起名,且名多為兩三字,自古中國就有一定的重名現象。如漢高祖時代有兩個韓信(一個是淮陰侯韓信;另一個是韓王韓信)。
有人認為重名現象較多的原因有四種:人多字少、文化趨同、迎合時尚和家譜限制[2]。雖然偶有因重名而產生摩擦的事件,但日常生活中,重名一般不會造成太多困擾。
2010年,四川一位店主劉德華因使用自己名字做為商標,被同名香港藝人劉德華所在的經紀公司要求取消註冊[3],但後來香港藝人劉德華方面經了解狀況後表示沒有這個要求,因為店名起名時劉德華還沒紅。而在2007年的相關統計表明,大陸地區共有1.6萬人叫劉德華[4]。
非漢字地區姓名的漢化譯名
此種情況是將本身沒有漢字的外語姓名譯成漢名,把外語名稱的特徵,如先名後姓、姓名間稍停(漢譯時以間隔號:「·」表示)等取消。該情形在西方人士與東方國度開始有邦交時已有使用。現在沒有漢名的外國人,會因希望擁有漢名、長期逗留漢字使用地區或身為知名人士而需要以這方式稱呼。例如熟悉中國文化、有「中國通」之稱的澳洲總理Kevin Rudd為自己取名陸克文,而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香港總督、或者是目前各國駐華外交官(如大使),很多都取有漢化譯名,以增加華語人士對其印象,例如文翠珊(Theresa May[5]),賀錦麗(Kamala Harris),彭定康(Chris Patten)。
漢化譯名的取法,一般分別將姓氏和名號的「最顯著讀音」(視乎先端部份或響亮程度)化成單字的姓和雙字的名,如印度前駐華大使,現任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也有少數是化成漢語複姓或單字名,如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北約前秘書長夏侯雅伯(Jakob Gijsbert "Jaap" de Hoop Scheffer)、前港督司徒拔(Reginald Edward Stubbs)、尤德(Edward Youde)。
以下還有一些依照漢化姓名而翻譯的漢化譯名,譯名的姓氏取原文姓氏的首個音節作音譯,名字取原文名字的:
-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英國、愛爾蘭文學家)
- 利瑪竇(Matteo Ricci) (天主教傳教士)
- 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天主教傳教士)
- 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 (德國作家)
- 何詩蓓(Siobhan Bernadette Haughey[6])(香港-愛爾蘭混血游泳運動員)
- 裴淳華(Rosamund Mary Ellen Pike) (英國演員)
- 葛培理(Billy Graham) (美南浸信會牧師)
- 馬誼郎(Elon Musk) (美國商人)
虛構角色:
(以上人名中的粗體字分別顯示姓氏譯音和原來姓氏的位置。)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