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濟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濟農蒙古語ᠵᠢᠨᠦᠩ西里爾字母Жонон,又叫濟囊吉囊吉能)是蒙古帝國、中國時期蒙古族的官員頭銜[1]

沿革

關於濟農一詞的來源,說法不一。有人説來自漢語「親王」一詞,也有人說來是漢語「晉王」的蒙古語譯音,發音逐漸被蒙古化,便衍生出「濟農」一詞(隋煬帝唐高宗宋太宗即位前均為晉王,故兩朝有太子封晉王的傳統,蒙古入主中原後,轉譯音變),意為「儲君」或「副汗」。[1]

元代,濟農為主持成吉思汗祭祀禮儀的大臣。明朝時期,蒙古汗廷繼續存在濟農之職,為蒙古可汗下屬的主持朝政大事、兼管祭祀的官員。1512年(明正德七年),巴圖孟克達延汗將蒙古各部重新劃分為六個萬戶之後,濟農統領右翼三萬戶,為萬戶長官。鄂爾多斯萬戶濟農,兼管成吉思汗八白宮及守護者達爾扈特事務。清朝於1649年(順治六年)在鄂爾多斯設伊克昭盟,實行札薩克制度後,僅在鄂爾多斯留下「濟農」這一稱號。自此,濟農不再是軍政官員稱號,僅為專管八白宮及達爾扈特部落的官員稱號。[2]

入清後,鄂爾多斯濟農多由伊克昭盟盟長兼任,有時也由旗札薩克兼任。1766年(乾隆三十年),清廷下文,委任「鄂爾多斯札薩克貝子旗的貝子納木扎勒多爾濟為成吉思汗八白宮祭祀事務管理之札薩克。」1828年(道光八年),清廷指示伊克昭盟盟長稱,很早之前,自鄂爾多斯七旗為祭祀成吉思汗事宜抽調了達爾扈特五百戶,「將這部分民眾不要歸屬王管理,而專門選出一名札薩克進行管理。」[2]

喀爾喀,濟農這個頭銜出現於16世紀末17世紀初。最初是授予留在外喀爾喀負責守護成吉思汗「查干蘇勒德」者的特殊稱號,但那些追逐權力和地位的王公和台吉們最終使得濟農這一稱號的涵義被淡化,後成為貴族頭銜上的美號。[3]

清朝,理藩院直接管理鄂爾多斯濟農,對濟農的任免、獎懲均由理藩院執行。伊克昭盟盟長與濟農分開設置之時,濟農協助盟長專管成吉思汗八白宮及達爾扈特事務。但濟農有權不通過伊克昭盟盟長而直接向清廷呈報、反映相關事宜。[2]

中華民國時期,延用達爾扈特原有的管理體制,濟農官銜一直延用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方才廢止。[2]

Remove ads

歷任濟農

大蒙古國建立前,成吉思汗曾任命木華黎將軍為「全軍濟農」。元朝,濟農由朝廷大臣擔任。[2]元朝歷史上第一位濟農是甘麻剌,1292年起在八白宮守陵。[1]

北元時期起,濟農成為僅次於可汗的官員,由成吉思汗的後代、黃金家族成員擔任。[2]1433年(明朝宣德八年),脫脫不花被推戴為蒙古的岱總汗後,以其弟阿噶巴爾吉為濟農輔政,阿噶巴爾吉也成為蒙古歷史上首位使用「濟農」稱號的蒙古貴族。[1]

1512年(明朝正德七年),巴圖孟克達延汗重新統一東部蒙古各部,派三子巴爾斯博羅特任「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等右翼三萬戶濟農」。自此,鄂爾多斯濟農由成吉思汗後裔、巴圖孟克達延汗的後代世襲。[2]

大蒙古國至巴圖孟克達延汗時期以前(13世紀初至16世紀初)曾任濟農的部分官員有:[2]

巴圖孟克達延汗時期(1512年)以後,擔任鄂爾多斯濟農的官員有:[2]

更多資訊 名字, 任命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