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代蒙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明代蒙古[1],又稱後蒙古帝國時期(蒙古語:Монголын эзэнт гүрний дараах Монгол Улс)[2][3]、明代蒙古諸部[4],是1368年元朝滅亡後的北元政權及北元瓦解後存在於蒙古高原上的東部蒙古(明朝所稱的「韃靼」)、西部蒙古(瓦剌)、兀良哈三衛等蒙古勢力的統稱[5]。同時期的蒙古史書則將這些蒙古人合稱為四十四萬蒙古[註 1],蒙古諸部與統治中國本部的明朝長期並存,明朝稱之為「北虜」。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瓦解後,蒙古高原上的諸部在此時期大多處於分裂狀態,一直延續到17世紀。雖然以察哈爾部為代表的蒙古本部勢力名義上繼承了蒙古大汗的稱號,但蒙古汗權衰弱,諸部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持續至明末清初[3],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大游牧集團,先後為清朝所征服。除以上蒙古勢力外,尚有已突厥化的蒙古四大汗國殘餘勢力位於歐亞大陸的西部[註 2]。
稱謂
1616年(明末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建國時,明朝與蒙古本部(韃靼)及四衛拉特(瓦剌)對峙示意圖。
當蒙古帝國於1368年瓦解,元朝殘餘勢力從中原北退至蒙古高原後,元順帝父子繼續使用「大元」國號,而蒙古語中亦繼續稱為「大元大蒙古國」。此政權通稱為北元。直至天元十年十月初三日(1388年11月1日)忽必烈後代的汗位最終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推翻,北元滅亡後蒙古也取消了國號上的「大元」,[6]而元朝建立前的「大蒙古國」國號則被使用直至政權結束,[7]大元國號的廢棄一定意義上意味著蒙古政權放棄爭奪中原的目標,轉為立足於蒙古本身。[8]中國明朝的相關史籍也普遍記載了「凡夷地稱莽官兒噶紮刺,北虜即野克莽官兒」。[9][10]
中文史學界一般將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蒙古史稱作明代蒙古史,原因是它和明朝的起始時間(1368-1644年)大體相同,而且當時的蒙古與明朝南北對峙,雙方有著極為密切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交往。「明代蒙古」中的「明代」,主要是時代的符號,表示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時間概念,故「明代蒙古」就是表示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蒙古,而不表示「明朝的蒙古」[5]。英文對應「北元」的「Northern Yuan」一詞通常用於涵蓋1368年至1635年的整個蒙古歷史,但在中文中「北元」一般在使用上僅指代1368至1388年的時期。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蒙古高原諸部也被稱為「明代蒙古諸部」、「後蒙古帝國時期」、「蒙古汗國」[11]等,儘管「蒙古汗國」等術語也可以指代在13至14世紀的蒙古帝國或元朝。
明代同時期位於蒙古高原的蒙古人自稱為「四十四萬蒙古」(「都沁·都爾本」),同時期的蒙古史書亦稱為「四十與四的蒙古政治分裂時期」,意思為四十個東部蒙古部落和四個西部蒙古部落的政治分裂時期,或稱其分別為四十萬戶及四萬戶。這其中又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東部蒙古,蒙文音譯為「都沁」,用來稱呼「四十萬蒙古」,也就是蒙古本部;一是西部蒙古,蒙文音譯為「都爾本」,用來稱呼「四萬衛拉特」,即瓦剌部。蒙古本部四十萬戶,被明朝人稱為「韃靼」。 《明史·韃靼傳》稱:「韃靼,即蒙古,故元後也。」[12]此外,以蒙古語為主的蒙古史學者還使用「群王時代」[13]、「政治分裂時期」、「蒙古的政治動亂時期」以及「14-17世紀的蒙古國」等詞彙概括此段時間的蒙古史。[14][15]
Remove ads
歷史年表
![]() | |||
---|---|---|---|
匈奴 | 東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鮮卑 | |
鮮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車 | ||
突厥汗國 | 鐵勒 |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 |||
後突厥汗國 | |||
回鶻汗國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遼朝 | 克烈 | 乃蠻 | |
蒙兀 | |||
蒙古帝國(諸汗國) | |||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 |||
北元與後蒙古帝國時期 | |||
韃靼(東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爾喀 | (四衛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 |||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 |||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國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 |||
蒙古國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義 | |||
1368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為漢人建立的明朝所滅,其殘餘勢力從中原退往蒙古高原,史稱北元。《蒙古黃金史綱》又記元順帝北奔時所吟哀詩,稱由於自己的愚昧而把「上天之命失掉了」﹔《阿勒坦汗傳》亦載﹕「於烏哈噶圖妥歡帖睦爾汗時,時去運轉失大政於漢人手中」。[16]至正三十年(1370年),元順帝(惠宗)病死,明軍追擊到漠南應昌府,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勉強脫走後繼帝位,這就是元昭宗。此後,元昭宗以漠北哈拉和林為根據地,對明朝進行防禦。這時,元朝殘餘勢力依舊強大。元昭宗即位以來,其控制區域有元嶺北行省以及遼陽行省、甘肅行省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女真地區,東至高麗,西接中亞東察合台汗國,南面還有梁王的雲南行省,是元廷北徒之後最鼎盛的時期。
明軍占領元大都後,為了占領北方,迅速發動了三次較大的戰役—太原之役,慶陽會戰和沈兒峪決戰,消滅盤踞各地的漢族軍閥武裝,同時使元惠宗恢復中原的計劃徹底失敗。宣光二年(1372年),明軍15萬人分三路進入漠北蒙古高原,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軍迎擊,數萬人戰死後退卻。明太祖北伐受挫之後,雙方暫時無力大舉進攻對方,因此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宣光八年(1378年),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死去,繼承他的是被認為是其弟的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明朝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在西、北地區先剷除其羽翼,後出擊蒙古汗廷。「平定雲南」、「平定遼東」和「捕魚兒海之戰」等事件,均在這一時期發生。天元九年(1387年),明軍進入東北地區,木華黎國王的後人納哈出率領的二十餘萬元軍降於明軍。為了挽救由此產生的東部戰線的危機,脫古思帖木兒親自前往捕魚兒海湖畔,打算與高麗取得聯繫夾擊明軍。然而在天元十年(1388年)卻遭到明軍奇襲而大敗,在數十騎的陪伴下,向哈拉和林落荒而逃。途中,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後人也速迭兒的軍隊殺死。也速迭兒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蒙古可汗,明人稱其為「韃靼可汗」。[17]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滅亡後,蒙古本部(韃靼)與四衛拉特聯盟(瓦剌)、兀良哈三衛分裂。韃靼部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以及貝加爾湖一帶,瓦剌部在今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及其以南的準噶爾盆地;兀良哈三衛,明初居住在今興安嶺以東、海西江(今松花江)以西、北海之南、潢水(今西拉木倫河)之北。[18]《明史·韃靼傳》載:「韃靼地,東至兀良哈,西至瓦剌」。三部之中,被明朝稱為「韃靼」的蒙古本部居中,實力最強,與明朝的關係也最為複雜曲折。[12]明朝史料稱,脫古思帖木兒被殺之後「五傳至坤帖木兒,咸被殺,不復知帝號」,此時的黃金家族實力大為削弱,對明邊的威脅也有所減輕。[19]
東蒙古韃靼部衰退的同時,西部的瓦剌勢力日盛。明成祖靖難初,起兵時曾與瓦剌通好。但在繼位後繼續對蒙古諸部用兵。明永樂七年(1409年)丘福北伐慘敗後,朱棣決定親征。1410年,明軍在斡難河擊敗韃靼主力,又在回師途中擊潰阿魯台部。在明朝連年出征阿台汗和阿魯台之際,蒙古西部的瓦剌勢力迅速發展。1414年,明成祖第二次北征。明軍與瓦剌三部主力會戰於忽蘭忽失溫。1422年到1424年,明成祖又三次親征蒙古,在第五次親征的歸途上病死。明成祖五次遠征漠北,主要目的均為消滅蒙古的汗廷。其征伐雖然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但加劇了蒙古政權內部分裂,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力量。明宣宗時,瓦剌首領脫懽襲殺阿魯台,擁立元裔脫脫不花爲可汗,而自爲太師,盡有韃靼舊衆,雄視漠北。此期間蒙古社會的思想混亂和社會危機已至為嚴重,《蒙古黃金史綱》記脫懽太師時韃靼舊衆的混亂情況﹕「賢臣放逐於外,讓知識淺薄的人當權,以背叛之人掌管國家,恰似沒有風駝的駝群,沒有公牛的牛群,沒有兒馬的馬群,沒有羯羊的羊群一般」。[16]脫懽死後,其子也先繼位,尤梟傑,黃金家族出身的蒙古可汗僅擁虛名。[20]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在「求大元一統天下」的旗號下,率領「都沁·都爾本二部落行兵於漢地」,[21]與明朝發生衝突,最終在「土木之役」中50萬明軍全部覆沒,明英宗被俘,也先由此聲名大震。添元元年八月初十日(1453年9月12日),也先自封為「大元田盛(天聖)大可汗」,建年號曰「添元」(天元)。然而在蒙古正統勢力的打擊和瓦剌集團內部鬥爭的影響下,添元二年(1454年),也先兵敗被殺。儘管也先政權的統一是短暫的,但經歷了百年的內憂外患之後,社會的統一和穩定已成為人心所向。[22][23]此後的瓦剌逐步向西發展,蒙古本土由元朝後裔的韃靼各部稱霸。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巴圖蒙克稱汗,史稱達延汗。他統一大漠南北蒙古本土各部之後,加強了可汗的地位,並採取了分封制度,將異姓貴族原有小領地調整合併為6萬戶,把6萬戶分成左、右兩翼,各3萬戶,均受達延汗的統率。達延汗對蒙古族各部的統一,對與明朝的正常貿易關係的發展,都起過積極作用。[24]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達延汗去世以後,蒙古地區又出現了封建割據局面,直至明末,逐漸形成三大系統,即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衛拉特(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右翼諸部領袖俺答汗與明朝建立和平互市關係,明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並授其屬下各級封建主為都督、指揮等官職。[24]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林丹汗繼位後,蒙古的外部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明朝政治腐敗,財政枯竭,國內動蕩,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正在醞釀之中;建州女真崛起,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日(1616年2月17日)建立後金,力圖戰勝明朝,征服蒙古各部。對明朝和蒙古兩者均構成了極大威脅。蒙古內部卻汗權旁落,諸部更加分散,蒙古諾顏們各自為政,左翼諸部同時與遼東明軍發生激烈對抗,面對後金咄咄逼人之勢束手無策。[25][26]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明崇禎八年二月二十六日(1635年4月13日),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餘部。明崇禎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635年6月12日),後金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里圖,林丹汗妻子蘇泰太后與其子額哲,因大勢已去,乃獻皇帝國璽歸降。至此,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建立的王朝經430餘年後崩潰。[27][28][29]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漠南蒙古16部歸屬後金,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亦於同年將後金改為清朝。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漠北蒙古三大汗部在多倫諾爾會盟,編旗設爵,也成為清朝的組成部分。至此,除漠西衛拉特蒙古外,清朝基本完成了對蒙古高原的征服和統一。[30]
Remove ads
蒙古諸部
Remove ads
衛拉特一向稱「都爾本·衛拉特」,即由四個部分組成,但不同史料記載的組成不同。《蒙古源流》中作厄魯特、巴噶圖特、輝特、奇喇古特;羅卜藏丹津《黃金史》作衛拉特、額魯特、巴噶圖特、輝特;噶班沙拉布《四衛拉特史》則分為四組:①額魯特、②輝特、巴噶圖特、③巴爾虎、布里亞特、④杜爾伯特、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35][36]
明蒙貿易
在蒙古與明代中國的關係中,除了軍事征戰外,還有經濟交往。雙邊經濟貿易始於明朝永樂年間。政治上投降明朝的蒙古部落可以向明朝進貢並進行貿易。隨著東、西部蒙古政權的興衰及其與明朝關係之親疏,他們交替與明朝進行貿易往來。最有名的是俺答封貢。1546年至1547年,漠南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向明朝求貢遭到拒絕後,發動了一支軍隊攻打明朝,史稱庚戌之變。1550年,俺答汗率領韃靼右翼軍隊進軍古北口。兵臨北京城下。明朝權臣嚴嵩不讓將領出戰。韃靼軍隊對北京郊區進行了幾天的掠奪後,軍隊撤退了。北京解圍後,明朝承諾開放市場,嚴禁馬匹價值僅以緞馬支付,並嚴禁交易鐵鍋、大米等物品。1570年,明朝官員張居正、高拱,以及地方官員王崇古、方逢時成功利用漢納吉與俺答汗之間的存在家事爭執而降明的機會,達成了封貢及互市。俺答汗以後,明蒙貿易正常進行,直至明朝滅亡。[37]
其它蒙古帝國殘餘政權
除位於蒙古高原的蒙古勢力外,蒙古四大汗國殘餘勢力此時仍存在於原蒙古帝國的西部,主要是欽察汗國和察合台汗國的殘餘勢力,互不隸屬,且最後勢力一直持續到清朝征服蒙古高原以後。
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建立後,又分出白帳汗國(拔都的哥哥所建)、青帳汗國(拔都的弟弟所建)等。因為蒙古人居於少數,欽察汗國到14世紀前期已經突厥化,萬戶即形同獨立王國,彼此內戰。14世紀末,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王國(王室都是蒙古貴族),欽察汗國的殘餘政權大帳汗國只剩下不多的領土。這時,曾經被蒙古人統治了二百餘年的的莫斯科公國強大起來。1480年,莫斯科公國擺脫欽察汗國控制。1502年,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攻滅。[38] 不過,出自欽察汗國一系的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和浩罕汗國等汗國繼續由黃金家族後裔統治,被稱為蒙古帝國的最後殘餘[39]。除位於歐洲東部的克里米亞汗國於1783年滅亡而被稱為「蒙古帝國在歐洲的最後殘餘」外[40],其它位於中亞的汗國在19世紀下半葉逐步倫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庸,但希瓦汗國(及布哈拉酋長國)直到1920年才被蘇俄紅軍滅亡。[41]
Remove ads
元朝後期,皇室內訌,無暇西顧,天山南北各地實際控制權都落入軍事實力強盛的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治下,察合台汗國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統治使該地政治、經濟、文化強制性地走向一體化。至正七年(1347年),察合台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廣大中亞綠洲城鎮地區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建立的帖木兒帝國;東部的天山南北諸地則以察合台汗後裔禿忽魯帖木兒為首建立了東察合台汗國(1554年~約1700年這段歷史也稱做葉爾羌汗國)。東察合台汗國時期,蒙古統治者與中原王朝如明朝、清朝都有密切交往,商貿關係非常頻繁。據各種文獻記載,這些察合台後人自稱臣屬,朝貢不斷。這種局面為後來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定條件。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由於察合台後代及王公貴族的大力倡導推廣,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蒙古貴族集團的伊斯蘭化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域諸地各民族的傳播。至16世紀初,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各地都因各種原因放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隨著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經過分化和重新組合,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維吾爾等民族經過這場洗禮後開始走向近代民族。1680年,葉爾羌汗國為南下的信仰藏傳佛教的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領兵所敗而成為其附庸國,至1700年左右完全滅亡,天山南北皆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42][43],而準噶爾汗國則於18世紀中期為清朝所滅亡。
關聯條目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