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側牙鱸
鮨科侧牙鲈属的一种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星鱠(學名:Variola louti,中國大陸、香港作側牙鱸),俗名為月尾鱸、朱鱠,為石斑魚科側牙鱸屬的珊瑚礁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外側接近開闊水域處,領域意識強烈。該魚主要捕食小魚,有時會與海鱔或章魚合作捕獵。側牙鱸身形橢圓,嘴部有明顯的犬齒。成魚身體呈橙黃色或紅色,體表有大量不規則斑點,魚鰭邊緣為黃綠色,尾鰭呈月牙形,幼魚體表則有一條明顯的黑斑。側牙鱸出生時均為雌性,隨年齡增長可變為雄性,全年均可繁殖。
Remove ads
物種命名
側牙鱸的正模標本由瑞典博物學家彼得·福斯科爾在隨探險隊考察阿拉伯半島時於今沙烏地阿拉伯吉達外海採集。[3]福斯科爾雖在此次探險中死於瘧疾,但他搜集的標本與筆記在經由同僚卡森·涅布爾整理後得以於1775年於《動物描述》一書中正式發表。此書中,側牙鱸被劃為鱸屬的物種[4]。1839年,英國博物學家威廉·斯文森將該種魚移動至新建的側牙鱸屬[3]。其屬名「Variola」意為天花,指的是該魚頭部及身體上大量不規則斑點,而種加詞louti則是阿拉伯語中對該魚的稱呼[5]。
外貌描述

側牙鱸身形橢圓,吻部尖銳,上顎有一對顯著的犬齒,外側為稀疏排列的錐形尖牙,內側的牙齒則為絨毛狀,下顎亦有1-2枚凸出的犬齒。該魚前鰓蓋骨呈圓形,外側有細小的鋸齒。成年個體身體呈橙黃色至紅色不等,一般而言棲息於更深水域的個體顏色越紅,其上還有顏色為白色、藍色或薰衣草色的不規則斑點。該魚胸鰭較寬,末端尖銳;尾鰭呈月牙形。該魚背鰭通常有軟條14根及硬棘9根,臀鰭有軟條8根和硬棘3根。其各魚鰭顏色於軀幹相近,但外緣均為黃綠色。幼魚上半身有一道極粗的黑色不規則條紋,下半身則為白色。目前已知的最大個體體長81厘米[6]。
物種分布
側牙鱸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熱帶海域,分布範圍西起紅海及東非沿岸、東至玻里尼西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但不見於波斯灣水域[7]。
生態與習性

側牙鱸為珊瑚礁魚類,相較於大陸架外側的珊瑚礁,該魚更偏好遠洋島嶼周圍的礁石[7]。相較於其他石斑魚,側牙鱸一般出沒於更深水域,在靠近開闊水域的前礁斜坡區尤其常見[8]。該魚有強烈的領域意識,會在一片礁石區來回巡邏,在遭遇同類時會通過斑點顏色變深的方式警告對方,如對方仍未撤離則會攻擊[9]。
側牙鱸幾乎僅以魚類為食[10],偶爾也會捕食蝦蛄與螃蟹等底棲甲殼類[6]。側牙鱸一般為伏擊掠食者,其會躲藏於洞穴中,或在海床或水層中保持靜止不動,待獵物接近在發起攻擊[11]。該魚時常會與海鱔或章魚協作覓食。側牙鱸會在礁石上方搜尋獵物,並通過轉動身體或改變體色以標記獵物位置,而海鱔或章魚會將躲藏的獵物自狹窄的珊瑚或石縫中趕出以便捕食[12][13]。
側牙鱸為雌性先熟的順序性雌雄同體:所有個體孵化時均會雌性,在約2.6歲時達到性成熟,彼時體長26厘米,而隨年齡增長可能變為雄性。該魚平均轉變為雄性的年齡為6.1歲,平均體長為53厘米,而最快可在4歲時完成轉變。其全年均可繁殖,但尤其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其絕大多數撒卵行為均在上弦月之前或下弦月之後[14]。雖然目前缺少對側牙鱸的繁殖細節,但由於其為順序性雌雄同體,加之有改變體色的能力且雄魚有強烈的領域意識,有學者認為雄性側牙鱸可能會占據一片礁石,通過改變體色吸引遊蕩的雌性前來交配[12]。
經濟利用
側牙鱸是經濟價值極高的食用魚,漁民多以單杆垂釣或魚梁捕捉該魚。該魚肉質鮮美,適合清蒸[15]。然而,該魚可能因處於食物鏈上層而在體內蓄積大量雪卡毒素[16]。此外,側牙鱸也可作為觀賞魚飼養[15]。
物種保育
目前側牙鱸分布廣泛、種群健康,雖在南亞部分水域因針對該魚的捕撈而種群有所下降,但尚不足以影響其全球種群,IUCN將其評為無危[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