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鱸形目
輻鰭魚綱的一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鱸形目(學名:Perciformes)是條鰭魚綱的一目,在傳統的魚類分類法中,約有40%的魚隸屬於此,因此傳統分類中的鱸形目為脊椎動物最大的目,共有7800餘種,形態、大小各異,幾乎在所有的水體中都有出現,絕大多數為海水魚[2] 。已知最早的鱸形目化石產生於白堊紀晚期,其內部各類群在當時便已開始分化。
早期分類法將一大部分棘鰭魚類都納入鱸形目,使鱸形目在早期成為了硬骨魚最大的一個目,也是過去脊椎動物當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目[3],包含約25亞目160科,大部分為海洋魚類。中國大陸的一些網站(如百度百科)現在還依舊在沿用25亞目的鱸形目分類法;新分類法中的真鱸形系約等於傳統分類法當中的鱸形目。
Remove ads
形態特徵
鱸形目魚類通常有兩個背鰭,腹鰭和臀鰭一般分為數束前硬後軟的鰭,這些鰭可能部分或者完全連在一起。腹鰭位於喉部或腹部,通常有一根刺。鱗一般呈櫛狀,但也有圓形或其他形狀。
分類
鱸形目的分類有較大的變動,傳統上它是一個並系群,如使用單系群分類,則鮋形目、魨形目和鰈形目應為鱸形目的亞目,而其眾多亞目中也有一些是並系的。
為解決其中存在的並系群問題,近年一些魚類分類學者[4][5][6]傾向於將龐大的傳統鱸形目拆分成多個較小的目。例如,依魚類分類學網站 DeepFin 採用的分類法(即2017年美國學者 Betancur-R 等人修訂的硬骨魚系統發育分類),整個傳統的鱸形目及其近親被提升歸類為棘鰭類之下的鱸形亞類、真鱸形系。鱸形亞類的分類層級是介於綱與目之間的「亞類」(subdivision),依種系發生學的研究分成9個系,再細分成不同的總目、目、亞目及下目等,共有30個目,相當於傳統的鱸形總目,而真鱸形系包括狹義的鱸形目等,共16目、161科,與傳統上廣義的鱸形目相當。
在Deepfin的基礎上,在後續的研究中,一些分類學者如美國的魚類學家托馬斯·J·尼爾等人在2021年開始提出合併小型目與目級地位未定的孤立科,以解決其地位未定的問題。在Deepfin系統中鱸形亞類的30個目,在這裡精簡成鱸形總目14個目。[7][1]
Remove ads
依據2025年分類系統,鱸形目是鱸形總目(即鱸形亞類)的14個目之一,位於真鱸形系的演化支上,是隆頭魚目、日鱸目、刺尾鯛目及發光鯛目的姐妹群。[7][1]
鱸形總目 |
| ||||||||||||||||||||||||||||||||||||||||||||||||||||||||||||||||||||||||||||||
Percomorpha |
在DeepFin分類系統中,鱸形目原有的9個亞目[註 1][4],然而隨著支序分類研究的進展,一些演化支的位置有所改變,在2025年分類系統只有5個亞目,其中原有的牛尾魚亞目、杜父魚亞目、魴鮄亞目及諾曼魚亞目都併入鮋亞目,原本的鮨科也是個並系群,鮨科的模式類群在鱸形目中實際上更接近鱸亞目,而石斑魚亞科、花鮨亞科及刺鮨亞科位於鱸形目的基群,必須獨立建立科級分類,於是,鱸形目的內部分類簡略如下[7][1]:
鱸形目 Perciformes |
| ||||||||||||||||||||||||||||||||||||||||||
Remove ads
2025年系統中,鱸形目共有60個科,包括等待建立新科的3個亞科及4個屬,如下[7][8][1]:
- 鱸形目 Perciformes
- 南極魚亞目 Notothenioidei
- 鱸亞目 Percoidei
- 鮋亞目 Scorpaenoidei
- 杜父魚總科 Cottoidea
- 刺魚總科 Gasterosteoidea
- 鮋總科 Scorpaenoidea
- 綿䲁總科 Zoarcoidea
鱸形目 |
| ||||||||||||||||||||||||||||||||||||||||||||||||||||||||||||||||||||||||||||||||||||||||||||||||||||||||||||||||||||||||||||||||||||||||||||||||||||||||||||||||||||||||||||||||||||||||||||||||||||||||||||||||||||||||||||||||||||||||||||||||||||||||||||||||||||||||||||||||||||||||||||||||||||||||||||||||||||||||||||||||||||||||||||||||||||||
Perciformes |
Remove ads
在傳統分類法中,廣義的鱸形目包含如下20個亞目,分為156科[9],此套分類系統不能反映真實的種系發生情況:
- 鱸亞目 Percoidei :原分類只有鱸科保留下來,另加上鱷鱚科及東洋鱸科
- 倭太陽魚亞目 Elassomatoidei :現歸類於日鱸目日鱸亞目
- 隆頭魚亞目 Labroidei :現歸類於隆頭魚目
- 綿䲁亞目 Zoarcoidei :現歸類於鱸形目鮋亞目綿䲁下目
- 南極魚亞目 Notothenioidei :保留於鱸形目
- 鱷鱚亞目 Trachinoidei :多係群,拆分去其他目,只剩鱷鱚科放在鱸亞目
- 裸鰻䲁亞目 Pholidichthyoidei :現歸類於慈鯛目或廣義䲁形目
- 䲁亞目 Blennioidei :現歸類於䲁形目
- 貧骨魚亞目 Icosteoidei :現歸類於鯖形目
- 喉盤魚亞目 Gobiesocoidei :現歸類於廣義䲁形目
- 䲗亞目 Callionymoidei :現歸類於海龍魚目
- 鰕虎亞目 Gobioidei :現歸類於鰕虎目
- 鉤頭魚亞目 Kurtoidei :現歸類於鉤頭魚目或廣義鰕虎目
- 刺尾鯛亞目 Acanthuroidei :現歸類於刺尾鯛目
- 長鰭帶鰆亞目 Scombrolabracoidei 現歸類於鯖形目
- 鯖亞目 Scombroidei 現歸類於鯖形目
- 鯧亞目 Stromateoidei 現歸類於鯖形目
- 攀鱸亞目 Anabantoidei 現歸類於攀鱸目或廣義合鰓目
- 鱧亞目 Channoidei 現歸類於攀鱸目或廣義合鰓目
- 羊魴亞目 Caproidei 現歸類於菱鯛目或廣義刺尾鯛目
Remove ads
常見俗稱
現時有多種鱸形目魚類,都以「鱈魚」的名稱在市場上出售,例如:
- 巴塔哥尼亞美露鱈(Dissostichus eleginoides)
- 南極美露鱈(Dissostichus mawsoni )
- 黑鱈魚(Notothenia microlepidota)
- 毛利鱈魚(Paranotothenia magellanica,亦作藍鱈魚)
為避免食品商將其他魚類(如蠟油魚)當作鱈魚出售,2007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發出《有關識別及標籤:油魚/鱈魚的指引》[10],規定只有鱈形目魚類才可標為「鱈魚」,其他不屬於鱈形目的魚類若充當鱈魚出售,可能會因違反香港的《商品說明條例》而遭檢控。然而,長久以來一直被當作是鱈魚的魚種,則不受此影響[11][12]。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