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牙屯堡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牙屯堡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西部,東靠雙江鎮,南抵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西連大高坪苗族鄉、獨坡鎮,北臨縣溪鎮、菁蕪州鎮,是湘、桂、黔三省交界點軸之地,素有「三省雄關」之稱。區域總面積179.9平方公里,政府駐地牙屯堡村頭所。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2]

快速預覽 牙屯堡鎮 Yá Tún Pù(漢語拼音), 國家 ...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牙屯堡鎮下轄以下地區:[3]

牙屯堡社區、​牙屯堡村、​外寨村、​老寨村、​寨腳村、​頭所村、​樹團村、​楓香村、​絞坪村、​元現村、​八毫村、​金殿村、​甲田村、​天坪村、​瑤朗村、​爐溪村、​團頭村、​古豹村、​古倫村、​地馬村、​通坪村、​橋寨村、​遜沖村和​轉朝村。

建制沿革

中華民國時期,屬貴州省黎平縣洪州區飛地。1951年8月15日,黎平縣與通道縣商定將牙屯堡劃入通道縣第二區,但實際於1952年11月1日通道縣實際接管(一說為十二月底[4])。1954年,屬通道侗族自治縣第三區(牙屯堡區)。1956年5月,設牙屯堡鄉。1958年,牙屯堡鄉改為牙屯堡公社。1984年,由牙屯堡公社改回牙屯堡鄉。1996年5月,牙屯堡鄉與團頭鄉合併為牙屯堡鎮並保持至今。[5]2016年後,實行村合併,現有12個村、1個社區,遜沖村、古倫村、團頭村、牙屯堡村、地馬村、通坪村、老寨村、文坡村、金殿村、甲田村、瑤朗村、爐溪村、雄關社區,共166個村民小組。[2]

地名由來

「屯堡」指明朝時期施行「北守南進」的戰略,派軍「征南」和隨後的「填南」的戰略行動所設置的軍隊駐紮衛所[6](今牙屯堡境內雄關社區附近)。該地長期駐紮一名屯兵副官,牙是偏將,也是副將,故名[7]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結果,牙屯堡鎮常駐人口為15061人[8]。 2023年全鎮境內戶籍總人口21648人,其中農業人口21344人。民族由侗、漢、苗等6個少數民族以雜居形式構成,少數民族人口20760人[2],以侗族為主。在空間分布上,漢族居民主要集中在原牙屯堡地區,侗、苗等民族則散居在境內,苗主要集中在靠近北部大高坪苗族鄉地區。分布格局源自明清時期漢族在該地駐軍定居,並與周邊少數民族融合形成。

方言

牙屯堡鎮境內民族眾多,方言多樣。 各民族內部溝通採用自身民族方言,侗族採用通道侗語,屬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語南部方言第一土語;漢族採用漢語,屬北部方言西南官話靖州土語;苗語採用草苗話,屬苗瑤語族;瑤族採用巴高土語,屬苗瑤語族瑤語布努語。除了上述語言外,還有通道侗族自治縣通用的綏寧話(通道縣通用語言,也是其它地區對縣城雙江鎮所用語言的通稱),本地俗稱"客話"(非客家話)。[9]註:雙江鎮地區原先屬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於1951年劃入通道縣範圍[10]


交通

公路

 084縣道(埂水公路)貫穿全境,溝通獨坡鎮和 209國道,前身為1970-1995期間建成的團獨公路(團頭鄉-獨坡鎮)和1976年5月建成的菁蕪洲-水團(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公路部分,其餘部分則成為連接牙屯堡鎮和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主要公路。

鐵路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焦柳鐵路以南北走向貫穿全境,境內長度99.2km,並設有四等站牙屯堡站。其中南邊經彭莫山隧道南入口進入湖南界內,為焦柳鐵路上最長一段單線隧道(長度5592m[11])[12][13]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牙屯堡鎮地處雲貴高原向南嶺山地過渡地段,屬雪峰山西南余脈;地形以山地為主,村落主要分布於山間谷地和盆地。境內最高點位於與坪坦鄉交界的將軍坡(1042m);最低點位於元現村一組河口(360m)。 在地層構造上,牙屯堡鎮位於雪峰山褶皺隆起帶南端,屬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主要經歷了加里東運動燕山運動,構造線呈北北東—北東向展布。 依其力學性質及組合關係,主要分為加里東期褶皺和燕山期褶皺。境內由東向西為下黃江向斜、鵝公嶺背斜、三團向斜、排樓向斜、龍林向斜、茶溪向斜;境內斷裂構造主要分為隴城壓扭性大斷裂,呈西南-東北朝向。[14]

水文

牙屯堡鎮境內主要為長江流域,以南部八斗坡,彭莫山為分水嶺分隔珠江流域潯江支流和長江流域沅水支流。主要河流為牙屯堡河,為渠水河二級支流,全長53km,流域面積266km2,發源於獨坡鎮金坑村。並注入渠水河一級支流播陽河。

地表植被

牙屯堡鎮境內以山林為主,占地142.79 km2,耕地面積為14.231km2,其中水田面積為10.704km2。作物以水稻、鉤藤黑老虎、油茶為主[2] 境內植物區系隸屬華中植物地區[15]。山林為常綠闊葉林。

大戊梁歌會

大戊梁歌會,侗語:Liangc Mongc Dos Gal,意為「梁蒙歌會」,是目前侗族地區參規模最多的民族歌會,[16]。自2003年後,每年由當地政府主持承辦。[2]

大戊指歌會發生日期農曆大戊之日,梁指原型故事發生地梁蒙山(現位於大高坪苗族鄉地了村和黃柏村交界處的蒙沖界山)。[17]

牙屯堡鎮為大戊梁歌會發源地,大戊梁歌會於2006年7月7日成為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類)之一[18][19]。 舉辦日期為每年立夏前18天的(穀雨前三天之戊日)「大戊之日」。即每年農曆三月的「大戊之日」。[20]

由來

根據記載和當地口頭流傳,其故事有多個版本。具體細節已不可考證,但大致內容都以圍繞名為門龍(或悶龍)和肖女的青年男女之間,因反抗包辦婚姻而私奔,在途中不幸遇難或殉情的悲劇故事。其中遇難方式有「下雨過河被沖走」、「下雨遭遇山洪」、「躲避追捕走投無路跳河自殺」等多個版本。

版本一
   300年前,牙屯堡有一个勤劳的侗家青年叫门龙,出身十分贫寒,在财主家里做长工,与财主女儿肖女日久生情,二人农闲时常悄悄到村后的大雾梁上对歌,后被财主发现,横加干涉,想把二人拆散,欲将肖女许配给一富家子弟。这对情侣唯一反抗的办法就是私奔,但在途中却不幸遭遇山洪双双遇难。后人为了纪念两人爱情故事,以每年两人遇难之日在大戊梁山上举行青年男女歌会来纪念,并逐渐形成如今规模[21]
版本二
  据《侗款》和民间歌谣记载,旧时牙屯堡外寨(旧时称五通),有位萧(肖)姓姑娘相貌出众,才智过人。三省雄关牙将对其垂涎三尺,仗其权势,欲娶为三房姨太;萧女的外婆家也欲订为“还娘亲”,让萧女嫁给表哥为妻,但萧女却偏偏爱上从贵州榕江来她家做长工的英俊小伙子门(闷)龙。为追求婚姻自主和恋爱自由,萧女违背了“女还舅家”习俗,拒绝了权贵牙将,“相沓” 离村(“相沓”是侗族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婚姻形式,由于父母亲不同意或干涉,青年男女便连夜出走他乡,待生儿育女后再返回家乡)。萧父和牙将得信后,分别派出家丁和兵将追击。由于黑夜沉沉,大雨倾盆,两人在过河时,河涨水急,两人躲避不及,双双遇难于洪水之中。因生前两人经常约会于梁蒙对歌,还在山上种了枫树(现存一株)作为纪念。后来,梁蒙周边的各族群众,深深地其爱情故事所打动,数百年来,每年的这一天,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成千上万的侗、苗、瑶、壮族男女青年都要盛装打扮,不惜路途艰辛,云集在梁蒙山对歌聚会。通过代代相传,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自然形成了这一地区歌友、青年男女相聚的盛会,也成了一个传统习俗。[22][23]

內容

大戊梁歌會內容主要有抬肖女上戊梁、民俗文藝表演、山歌對唱、侗錦展示、斗鳥、搶魚塘、劃谷桶搶侗錦、篝火晚會等活動。[2]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