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狛犬
日本神話神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狛犬(日語:狛犬/こまいぬ komainu)是一種形似獅子的日本神話神獸,其雕像通常成對放置在神社或寺院的入口、本殿或本堂前。一般而言,一對狛犬中,張嘴的稱為「阿形」(あぎょう),閉嘴的則為「吽形」(うんぎょう)。


狛犬普遍被認為源於中國傳入的鎮墓石獅,此概念可追溯至漢朝在墓前放置一對獅子的習俗。由於獅子並非中國原生動物,此文化根源還可上溯至古代近東地區將獅子視為神聖象徵,並置於王座、城門前的守護習俗。傳入日本後,最初的狛犬多為木製並置於室內,因此現存的平安時代與鎌倉時代作品多為木雕。隨著時代演變,狛犬逐漸改為戶外設置,材質也以石製為主,亦有金屬或陶瓷等作品。
在稱呼上,有時會將成對的神獸皆稱為「狛犬」或「獅子」。然而,在更嚴謹的傳統區分下,這對神獸被稱為「獅子・狛犬」(獅子・狛犬),其中一隻是獅子,另一隻才是狛犬。當兩者造型不同時,獅子通常無角;而狛犬則頭上有一角(據說與靈獸「兕」有關),體色與鬃毛顏色也可能有所區別。不過,不符合此規則的例子也相當多。
狛犬的造型多樣,有些忠於獅子的原型,有些則融入了日本犬的特徵。其姿態以蹲踞為基本,但也有後腳抬起、腳踏圓球或伴有幼獅等多種變化。
Remove ads
名稱與性別


「狛犬」的名稱由來,有說法認為它有驅魔之意,所以叫「拒魔犬」[1],但更普遍的看法是與「高麗」(即朝鮮)有關,因其漢字也可寫作「高麗犬」或「胡麻犬」[2]。一般認為,中國的獅子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所以稱之為高麗之犬,即「こまいぬ」(komainu)[3][4]。另一種看法則認為,狛犬的原型是直接從中國傳入,當時將獅子視為中華正統的靈獸,而與其成對的狛犬則被視為中華以外的夷狄之靈獸,故稱「こまいぬ」[5]。將「高麗」一詞用於指中國以外地區的例子,還有包含西域音樂的「高麗樂」,且獅子放在上位(左側)的配置也與此說法相符[6]。
從近世至今,各地寺社建造了大量狛犬,形態也變得多樣。並非所有神社都設有狛犬,以各都道府縣的設置率為例,京都府內神社約50%,大阪府內約78%,東京23區內約43%,全國平均約59%[7]。
關於一對狛犬的性別,有說法認為「阿吽」對應陰陽,所以阿形為雄、吽形為雌;也有說法因吽形有角而視其為雌性。但實際上,鬃毛象徵雄獅,所以兩者本應都是雄性。在平安、鎌倉時代的木造獅子・狛犬中,也有兩者都具雄性象徵的例子[8][9]。到了江戶時代,則多將右側的阿形視為雌性[10]。
Remove ads
外觀
現今多將一對神獸統稱為「狛犬」或「獅子」,兩者外形也常相同。但在平安時代的文獻中,則明確區分一方為「獅子」,另一方為「狛犬」,且各有不同樣貌。《類聚雜要抄》記載:「左獅子,色黃口開;右胡麻犬,色白不開口,有角。」[11][12]《禁秘抄》也提到「師子狛犬在帳前前北。左師子」[13][14],《皇代記》則有「金銀師子狛犬」的記載[15][16],顯示獅子與狛犬原是兩種不同的靈獸。不過,平安時代也有如《江家次第》般將兩者統稱為「獅子形二」的文獻[17][18]。
依文獻所述,右側的獅子為金(黃)色、無角、阿形;左側的狛犬為銀(白)色、有角、吽形,此為常見配置。明治天皇的即位典禮上所用的獅子・狛犬即符合此例[19]。然而,不符此例的獅子・狛犬也很多。大寶神社的狛犬(鎌倉時代,重要文化財)右側阿形為金色,左側吽形為銀色,但兩者皆無角。大寶神社的狛犬除了顏色,尾巴與鬃毛的顏色也不同,阿形為綠青,吽形為群青[20]。此外,大國魂神社的狛犬(鎌倉時代,重要文化財)阿形為捲毛、垂耳,吽形則為直毛、立耳[21]。
將阿形放在左側、吽形放在右側的例子有宗像神社的木造狛犬(桃山時代,重要文化財);而阿吽兩者皆有角的例子則有藤崎八旛宮的木造狛犬(室町時代前期)[22]。

有角的狛犬,據說源於中國傳說中的動物「兕」[23][24]。《延喜式》治部省式中記載:「形如牛,蒼黑色,或青色,有一角,重二千斤。」[25][26]其皮堅厚,可製甲[4][24]。天皇即位式時會放置兩尊兕像,《延喜式左衛門式記載:「凡大儀之日,居兕像於昌門左,事畢返牧本府〈右府居右〉」[25][27]。《文安御即位調度圖》中展示了兕像的圖樣,並註記「其體狛犬也」[25][28][26]。《伊呂波字類抄》的「犀」條目中註有一名「兕犀」,因此「兕」可能讀作「さい」(sai)[29]。
也有將狛犬視為其他靈獸的說法。《神明憑談》認為狛犬是比獅子更勇猛的「狻猊」[23]。《和訓栞》則稱其為來自狛國的「野干」[23]。瀧川政次郎提出狛犬源於執法的有角神獸「獬豸」的說法[30]。伊東忠太則介紹了有角者為「豸」、無角者為「天祿」的說法[31]。天祿是與「辟邪」成對放置在陵墓或宮殿前的靈獸,單角為天祿,雙角為辟邪[32]。此外,《說文解字》的「貘」條目中註有「狛」,因此也可能指貘[4]。
日本國學者中也有反對將神社狛犬視為外來靈獸的說法。一說源於神功皇后三韓征伐時,三韓承諾如犬般順從,後世便以「高麗犬」紀念此事[11][33];另一說則源於火闌降命向彥火火出見尊投降後,其子孫代代以「狗人」之身守護宮門的傳說[11][33]。
Remove ads
歷史

狛犬的源流被認為是自古以來即被視為神獸的獅子[3][34]。在古代近東及古埃及,獅子與王權緊密相連,將獅子雕刻放置在王座、城門或墓前,以求其靈力守護的「獅子座思想」應運而生,並傳入中國[35][36]。獅子座思想也催生了有翼的複合神獸如獅鷲與斯芬克斯,並留下了如邁錫尼遺址的獅子門 (邁錫尼)及西臺首都哈圖沙的獅子門等遺跡[37][38]。在中國,後漢時期的武氏祠、高頤墓等地皆存有石獅子,大倉集古館則收藏了據傳出自銅雀臺的石獅子[39]。

獅子座思想傳入印度後,出現了如阿育王獅柱頭及巴爾胡特柱頭等獅子雕刻。隨著貴霜王朝開始製作佛像,此思想與佛教結合,在馬圖拉藝術中,出現了大量乘坐在獅子座上的佛像[40][41]。現今日本佛教中仍可見獅子座思想的影響,例如文殊菩薩常以騎獅之姿出現[40]。
融入佛教的獅子像經由中國傳入日本。日本現存最古老的一對蹲踞獅子圖像,見於7世紀重建的法隆寺金堂壁畫[42]。
現今的狛犬多為一對阿吽,其源頭與仁王同樣來自佛教,因「阿吽」二字源於梵語[43][44]。古代中國的石獅子即使成對,也多為張口造型,至唐朝以後,受佛教影響才出現阿吽形態的石獅子[45]。但也有說法認為,狛犬採用阿吽形態是日本獨自發展的結果[46][47]。
日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狛犬,據信是東大寺南大門的石獅子(重要文化財)。據《東大寺造供養記》記載,此石獅子於建久7年(1196年)由宋朝人從中國運來石材雕刻而成[48]。其方正的下顎、飾帶及台座紋樣皆具濃厚的宋代風格,且兩尊皆張口,並非阿吽形態[48]。
Remove ads

「獅子座思想」在日本體現為在天皇即位典禮上放置獅子・狛犬的儀式[49][50]。紫宸殿內的賢聖障子中央也繪有一對獅子・狛犬[51][52]。此外,宮中也使用獅子・狛犬作為幾帳、屏風等的鎮子[23]。《宇津保物語》〈藏開上〉篇記載:「大銀狛犬四,同火取據,香合薫物不絕,置御帳隅」,文中的「狛犬四つ」(四隻狛犬),有學者指出,此時獅子與狛犬尚未形成一對的概念[53]。
以「獅子・狛犬」作為一對擺飾的記載,見於《枕草子》、《榮華物語》等文獻。但如前述的《江家次第》,也有將兩者統稱為「師子形」的例子,《權記》、《小右記》亦採用此稱呼[54]。
《禁秘抄》記載:「凡宮中常立屏風,其時有鎮子置屏風下使其不動,金銅獅子也。」由此可知,作為鎮子的狛犬應為金屬製[55]。現存具有鎮子功能的狛犬,有平安時代春日大社的銅狛犬(國寶「若宮御料古神寶類」之一)[56]。
Remove ads
狛犬開始被置於神社,據推測與神像的出現約在同時期,即奈良時代左右[57][58]。現存最古老的狛犬為平安時代的木製品[59]。文獻上最早將獅子・狛犬置於神前的紀錄,是《皇代記》長曆3年(1039年)5月19日,後朱雀天皇向伊勢奉幣時,奉獻了「金銀師子狛犬」[16]。不過,現今的伊勢神宮並無狛犬[16]。
獅子・狛犬最初被置於本殿內,多為小型的木製品。隨著擺放位置移至屋簷下,其體積逐漸增大;之後更移至戶外,便開始以石材製作更大型的雕像[57]。初期的木造狛犬,據信是由佛師受朝廷或貴族委託製作。到了鎌倉時代,也開始運用與佛像相同的「寄木造」(用兩塊或多塊材料組裝頭部和身體主要部位的技術)、「玉眼」等技術[60]。
鎌倉時代以後,尾張國、美濃國的瀨戶燒窯開始製作陶製狛犬,但奉納於神社的多為小型作品,應為平民所奉獻[61]。其他窯業地區製作陶製狛犬的例子極少,僅近世以後,備前燒的狛犬(體型較瀨戶窯系大)在岡山縣及其周邊地區被奉納[61]。備前燒的狛犬在當地被稱為「宮獅子」,有紀年銘的最古老者為貞享3年(1686年)的一對,現為岡山縣指定文化財[62]。根津美術館收藏的「瀨戶獅子香爐」,據傳原為陶製狛犬,後被千利休敲掉一部分改作香爐[63]。
江戶時代以後,由平民奉納的石造狛犬增多,其形態也變得多樣,出現了帶小獅子或腳踏球的造型[64]。近代以後,隨著官國幣社的整備,這些神社的社頭多放置以大寶神社狛犬(重要文化財)為範本的雄壯狛犬。但民間仍常製作具有獨特風格的狛犬[65]。然而,昭和初期,隨著國民精神昂揚的呼聲,民眾也趨向復古主義,民間也開始大量製作大寶神社風格的狛犬[65]。
作為舞樂的狛犬

《倭名類聚抄》記載「高麗樂曲,狛犬」,《樂家錄》則有「高麗曲高麗壱越調,狛犬」,由此可知曾存在名為「狛犬」的舞樂[66]。《教訓抄》與《舞樂要錄》記載,相撲節會時會使用「狛犬」之歌[66]。《信西古樂圖》中繪有「新羅狛」,據推測舞者是穿著類似布偶裝的服裝進行表演[66]。
平安時代可能也存在狛犬之舞,與獅子舞類似。《枕草子》第221段及278段皆有獅子、狛犬跳舞的描寫[67]。此外,延曆20年(801年)的《多度神宮寺資財帳》記載有「高麗犬臺頭」,貞觀13年(871年)的《安祥寺資財帳》則有「狛犬頭二面、同皮二面、同尾二支」,證實了當時已存在狛犬之舞的道具[68]。
現今的獅子頭中,也有一方頭頂寶珠、另一方有一角的造型。有學者推測,有角的一方在古代可能作為狛犬,與獅子成對共舞[69]。
Remove ads
受文化財指定的狛犬
-
東大寺石獅子
-
籠神社狛犬(吽形)
-
籠神社狛犬(阿形)
-
大寶神社的狛犬
臺灣的狛犬
臺灣的寺廟雖有自古傳承的石獅子,但在臺灣日治時期,隨著日本神社在各地興建,也引入了日式風格的狛犬。戰後,許多神社被拆毀,部分狛犬也隨之遭到破壞、移除或更換,但仍有部分被保存下來,成為見證臺灣歷史的特殊藝術雕塑。近年來,狛犬研究者提出「臺灣狛犬源於山口縣」的假說。此假說的起點,源於臺南神社(今臺南市忠烈祠)的狛犬,其造型與日本山口縣山口市的今八幡宮狛犬(1933年製)極為相似。根據《臺灣石獅圖錄》一書指出,臺南神社的狛犬特徵為「阿形口中含珠,雄性性徵非常寫實」,這點也與今八幡宮的狛犬如出一轍[120]。狛犬研究家市來訓子與片岡元雄等人,在比對臺灣與山口縣的狛犬後,歸納出多項共通特徵:[121]
- 長而下垂的耳朵
- 繩結般捲曲的眉毛
- 向外凸出的半圓形眼睛
- 「阿形」口中利齒上下排相觸,使上下顎呈拱橋形相連
- 「阿形」口中有可轉動的石珠
- 「吽形」頭上有似瘤的小角
- 捲曲的鬃毛聚攏於頸部
- 軀幹上有漩渦狀的圓弧線條
- 豎立的長尾巴,帶有螺旋毛紋
- 從正後方看,尾巴毛從中向左右外捲,中央另有蕨手狀毛紋
此關聯的背後,可能與當時臺灣的政治背景有關。時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本人即出身於山口縣周南市(舊德山)。此外,紀錄顯示,當時臺灣神宮參道上的明治橋(今中山橋)便是使用山口縣產的「德山石」建造,推測當時可能有許多山口縣的石匠隨石材來臺,參與公共建設的同時也製作了這些狛犬。
戰後,這些狛犬的命運各不相同。例如,臺北市士林區圓山水神社的狛犬曾遭竊與噴漆破壞。另一方面,彰化縣和美街金刀比羅社(今和美德美公園)的狛犬,在地方民眾的請願下,於2005年從一度贈與的南投縣迎回,重歸原址,成為地方文化保存的美談[122]。
相關條目


相對於守護神前的狛犬,神的眷屬或使者則稱為神使[1][123]。因此,有些寺社會以「狛狐」、「狛虎」、「狛豬」等代替狛犬,例如稻荷神的狐、春日神的鹿、辯才天的蛇、毗沙門天的虎、摩利支天的豬、八幡神的鴿子等。
- 磔狗 - 中國的驅邪傳統。
- 貔貅 - 據說是狛犬源流之一的中國傳說神獸。
- 犬筥 - 日本一對狗形的紙糊盒子,有驅魔、祈福之意。
- 獬豸(中國、朝鮮半島)
- 風獅爺(琉球)
- 刻耳柏洛斯(希臘神話)
- 斯芬克斯(希臘神話)
- 拉瑪蘇(蘇美) - 成對置於宮殿等入口兩側。
- 鐸木能光 - 狛犬研究家
- 小松美羽 - 以狛犬為創作主題的現代藝術家
腳註
參考文獻
相關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