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普 (物理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普(1902年9月9日—1969年1月5日),字貫三,山東沂水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家,因發現緩發中子、創建山東大學物理系而著稱,被認為是中國核物理學的先驅人物。[1][2]

1928年,王普自北京大學物理學畢業,1928-1929年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的地質所和物理所擔任助理研究員,1929年-1930年轉任山東省教育廳督學。1930年,他進入國立青島大學物理系任教。1935年,王普作為公費生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並在威廉皇帝學會化學研究所研究核物理學。1938年博士畢業後,他前往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擔任客座研究員。1939年-1946年,王普任教於輔仁大學,並在山東大學復校後返回擔任物理系主任、代教務長。1947年-1950年,他到美國國家標準局擔任輻射物理學研究員,1950年-1951年任杜克大學訪問教授,1951年-1956年任范德堡大學副教授(期間兼任通用汽車學院教授)。因不滿麥卡錫主義風潮,他假借學術會議名義繞道蘇聯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王普擔任山東大學物理系教授、山東省政協常委與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1957年後,王普身患高血壓與心臟病,長期療養。文革爆發後,王普因屢遭迫害,於1969年跳樓自殺,時年67歲。[1][2][3]
Remove ads
人物生平

1902年9月9日,王普出生於山東省沂水縣南鄉(今屬沂南縣依汶鎮東貫頭村)的知識分子家庭,其父王西琪為晚清廩生,曾任山東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的學監。1910年起,王普到聊城縣上小學,至1922年畢業於山東省立第二中學。同年,王普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並於1924年升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28年,王普獲得學士學位。同年秋天,王普的老師丁西林介紹他到中研院工作,王普自此成為中研院物理所(丁西林任所長)與中研院地質所(李四光任所長)的助理研究員。1929年,由於受不了上海的潮熱氣候,王普回到山東,在濟南擔任山東省教育廳督學。[4][5][6]
1930年,王普受聘進入國立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前身)物理系。由於該物理系當時只有一名實驗技師與教師王普,因此他被認為是山東大學物理系的創辦人。1935年秋,王普懷著「科學救國」的願望,考取山東省公費生,前往德國柏林大學留學,後隨導師K.菲利浦在威廉皇帝學會化學研究所研究核物理學,成為繼王淦昌之後第二位到此學習的中國人。1938年,為完成博士論文,王普在研究所的幫助下前往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進行熱中子與鋁核作用的實驗研究,最終憑此通過答辯並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底,王普計劃參與美國物理學會議。但該會議被推遲至1939年,與「第五屆華盛頓國際理論物理學會議」一併舉辦。由此,王普決定暫緩回國,並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申請資助,繼續留在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當滿一年的客座研究員。期間,他與R. B. Roberts、R. C. Meyer等人首度發現了緩發中子[7][8][9][10]。1939年秋,王普前往北平,受聘為燕京大學(直至1941年12月,該校被日軍強行解散)與輔仁大學的教授。在輔仁大學任教期間,他作為物理系唯一的華裔教授(其他三位是德裔教授)[11],常常在課上發表愛國主義言論,抨擊法西斯主義的暴行。1945年-1946年,王普兼任北平臨時大學北大分校物理系主任。1946年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後,王普回校擔任物理系主任,一度代理教務長。期間,王普計劃為山大建立儀器廠,以推進原子能研究與宇宙光線研究。[4][5][6][12]
時任山大物理系主任王普為了建加速器,與籌建巨型β加速器的美國國家標準局聯繫,尋求技術協助。然而在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學校的教學及科研條件愈發困難。王普便打算到美國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在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哈夫斯塔德的推薦信加持下,王普於1947年秋以核物理學家的身份受聘,前往美國國家標準局擔任輻射物理學研究員,直至1950年7月1日為止。雖然按照最初的聘約,王普應該帶上家眷前往美國,但他以「到美國是去工作,不是去享福或旅遊」為由,堅決不同意這一要求,甚至撕掉聘約。最終,美國國家標準局只好讓步,允許王普單獨赴美國工作。1950年-1951年,他擔任杜克大學的訪問教授。1951年-1956年8月,他擔任范德比爾特大學副教授。1956年上半年,他還兼任通用汽車學院的教授與教員顧問。教書期間,王普專注於使用核乳膠方法研究高能粒子與宇宙線。[4][5][6][12]
1950年代,受麥卡錫主義風潮影響,許多在美國工作的華人遭受迫害,王普亦在其中。韓戰爆發後,他遭過數次傳訊與監視,幾乎被美方扣留。在美期間,王普常與郭貽誠等人保持通信往來,屢次表示要設法回到中國。1956年8月,王普假借參與歐洲某學術會議的名義,在中國駐荷蘭代辦處的幫助下,繞道蘇聯回國;抵達北京後,他受到高教部司長李雲揚、山東大學校長晁哲甫、中科院物理所所長錢三強等人的接待與歡迎[13]。儘管北京多個單位(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等[14])爭相聘請王普,他的家人也在北京居住,但王普還是決定重返山東大學,擔任山東大學的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15]、原子物理教研室主任與物理系教授。同時,他還兼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至1958年為止),第一、二屆山東省政協常委,山東省物理協會理事、青島市科協副主席等職務。[4][5][2][6]

1957年大鳴大放中,王普與劉洪賓聯合數十名山東大學教授,打算為批判「黨天下」的儲安平發聲援電報,但王普的好友束星北反對這種做法,認為太過大膽,王普雖感不悅,但也聽從了他的建議[15]。1958年,王普主持舉辦「基本粒子與原子核理論暑期講習班」,邀請朱洪元、張宗燧、謝毓章等物理學家為60名學子傳授理論知識。此舉被認為是粒子物理學在中國大陸的首次大規模普及[17]。
早在反右運動爆發後,王普便身患高血壓、心臟病,長期在青島等地療養。儘管如此,他還是在1959年招收李惠信、張乃健為自己的研究生[12]。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王普遭過數次抄家,導致他的近千張照片(包括其與愛因斯坦等著名物理學家的合影)被銷毀,自存的大部分著述遺失。1968年秋冬之際,王普被隔離審查,之後只能睡在實驗室的水泥地上,每周經歷數次規模不等的批鬥會,疾病癒發惡化[18]。1969年1月15日,不堪迫害的王普跳樓自殺,時年67歲。1979年4月7日,山東大學為王普舉辦追悼會。[4][5][2]
據山東大學教授、王普的學生孫文廣回憶,領導曾要求王普在反右運動中批判束星北,但王普僅對束星北的物理研究作批評。其後,對現狀不滿的王普時常發牢騷,因患病轉入療養院才逃過一劫。文革爆發後,王普於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被揪回山東大學批鬥,甚至被扣上「攻擊革命樣板戲唱腔像狼嚎」的罪名,被關入「黑監獄」隔離審查,飽受折磨。王普在關押處(山東大學物理樓)自殺身亡後,還有人貼大字報,罵他死有餘辜。[19][20]
儘管王普是中國近代的核物理學先驅,但他的成就與事跡並不廣為人知。根據魯任的說法,在2009年,專門評介王普的文章不足十篇,這其中還包括大學校史資料、縣誌與同事回憶文章。[5]
Remove ads
個人生活

王普是家中的獨子,他還有兩個妹妹。1922年,王普在父母的包辦下與一位比他年長的女子成婚,生有一女。1928年夏,剛從北大畢業的王普又在北京自由結婚,對象則是林舒志(約1910年-1990年5月),來自莆田的前清官吏之女。由於王普熱愛故鄉,因而他子女的名字均以「沂」為字輩。王普共有五女一子,已知的包括王沂坦、王沂明、王沂華、王沂青、王沂光(獨子)。[21][6]
據王普的親友與學生回憶,王普為人狷介耿直,且一心痴迷於物理研究,是不關心時事、不擅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學者。然而,他不堪忍受不公的對待,不想趨炎附勢,也不願做損人利己的事。因此他在中共的政治運動中飽受迫害,最終自殺。回國後,丁西林曾勸告王普「你回山東就毀了!」,但王普執意憑藉自己的偏好,前往氣候濕潤的青島定居,並堅持返回山東大學教書。而與他同一代的王淦昌等人則因參與兩彈一星項目而功成名就。[5][6]
據清華大學物理系前主任張禮回憶,王普的生活作風相當嚴謹、自製。他在輔仁大學教授普通物理學課程時,都會穿上熨燙得十分平整的白色實驗服,以明確表明他的職業身份。[11]
Remove ads
1939年王普在卡內基科學研究所擔任客座研究員的時候,著名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亦擔任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地磁部高電壓實驗室的理論顧問。二人作為同事,私下經常互相來往。王普因此對高電壓裝置有所了解,並發表文章《核子物理與高電壓》,具體分析了西方各國的高電壓裝置,文後呼籲中國物理界應當立刻撥款建設高電壓裝置,以促進核物理研究。[12]
1939年,伽莫夫邀請王普將他去年撰寫的科普小說《Mr Tompkins in Wonderland》翻譯成中文,並在王普回國後給他寄去後續故事。王普因而成為最早將《物理世界奇遇記》翻譯成中文的人。1939年-1940年,王普將「Mr Tompkins in Wonderland」譯作「老朱夢遊幻境」,並將三章譯文發表在中國科學社主編的《科學》雜誌上。之後,王普接受《科學》雜誌主編劉咸的提議,將九章譯文整理成一本小書,名謂《老朱夢遊物理世界》。該書於1942年出版,並附有伽莫夫撰寫的中譯版序言。相較後來的譯本,王普的譯文採用歸化策略,具有半白半文的特點,且內容也不與1940年代的原著完全相符。根據王普在書中的說法,有些內容是他接受伽莫夫提議修改的,而他將主角人名「Tompkins」翻譯成「朱琴欣」則是依照伽莫夫妻子的建議。[12]
人物貢獻

在研究中子物理學與核分裂物理學的中國科學家當中,王普是最早做出貢獻的一位。他早在1938年,便發表相關研究結果,證實熱中子可產生半衰期為2.3分鐘的³⁸Alβ發射體,測定熱中子在鋁中的吸收係數(0.037厘米²/克)與相應的截面(1.6×10⁻²⁴厘米²),並證實鋁在熱中子能區當中不存在共振能級。1939年1月,卡內基科學研究所與喬治·華盛頓大學聯合主辦「第五屆華盛頓國際理論物理學會議」,王普(時任卡內基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則成為唯一一名參會的黃種人。會議期間,受核分裂發現啟發,王普與R. B. Roberts等人於1月28日合作演示了鈾-235裂變[18]實驗,驗證了奧托·哈恩與莉澤·邁特納的發現。會後三個月內,他們又共同在《物理評論》上連續發表4篇文章,其中2篇文章首次提及了鈾與釷在裂變中發射緩發中子的現象。王普等人對緩發中子的發現不僅成為中子放射學的開端,而且也令人類對如何控制鏈式反應有進一步的理解。[22][2][6] 1956年王普回國後,他進入山東大學指導物理學研究工作,並提出了兩項課題:其一是利用原子核乳膠研究宇宙射線的不穩定粒子,其二是利用閃耀攝譜儀研究各種材料及x射線譜的吸收情況。為了推進課題研究,王普購置設備,組織人員,並建立了核乳膠實驗室。然而,由於1957年後各種政治運動的衝擊,再加上高血壓與心臟病,他的雄心壯志未能親自實現。不過,山東大學的相關研究尚未陷入停歇,王普在輔仁大學的學生王承瑞主持了核乳膠實驗室,並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6][23]
Remove ads
1945年日本投降後,盟軍方面決定拆卸日本的回旋加速器,以削弱其實力。得知此事後,王普便於11月8日在北平《正報》上發表《我國應令日本交出磁電諧繞機》,呼籲日本當局將所有的三部回旋加速器作為戰爭賠償交還給中國。他還指出,核物理裝置的重要性絕不輸於重工業機器與紡紗設備。然而,國民政府並未搭理王普的提議,中國也未能擁有回旋加速器。1946年,葉劍英兩次前往景山東街7號(王普住宅),打算邀請王普去延安工作。對此,王普回應稱:「如果你有加速器、原子反應爐我就去,哪裡有原子反應爐我就去哪裡。」此後,王普仍舊打算建造一台加速器,並在1947年進入籌建加速器的美國國家標準局,參與開發高能量輻射測量核物理的技術。直至回國前後,他才考慮起中國大陸的現實條件,放棄了建造加速器的想法,轉而提倡利用核乳膠進行高能物理研究。在王普的提議下,山東大學開設核乳膠實驗室進行高能宇宙線研究,成為中國大陸較早開展亞原子物理研究的單位之一[24]。[6][12]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