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瑪琳·黛德麗
德裔美國演員兼歌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瑪麗·瑪德蓮娜·「瑪琳」·黛德麗(德語:Marie Magdalene "Marlene" Dietrich,1901年12月27日—1992年5月6日[1]),德國女演員、歌手,擁有德國與美國雙重國籍[2][3][4],她在近七十年的演藝生涯中持續自我革新,由此保持了頗高的受歡迎度。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0月11日) |
黛德麗於1920年代柏林開始演藝生涯,出演戲劇及無聲電影。1930年她憑藉在《藍天使》中的表演贏得國際聲譽,也由此同派拉蒙電影公司簽約,進軍好萊塢。黛德麗出演了《摩洛哥》(1930年)、《上海快車》(1932年)和《慾望》(1936年)等電影,以其個人魅力及「異國美貌」大獲成功,成為這一時代收入最高的女演員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黛德麗在美國進行廣泛巡演。戰後她出演電影數量下降,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主要從事歌舞表演,巡遊世界。
二戰期間黛德麗投身人道主義事業,為德國及法國避難和流亡者提供住所和經濟支持,並為其爭取美國公民權。她在前線巡演並鼓舞士氣,以此獲得了美國、法國、比利時及以色列方面的表彰。1999年美國電影學會評選黛德麗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9名[5]。
Remove ads
生平
瑪琳·黛德麗生於1901年的柏林,出生時名為瑪麗·瑪德蓮娜·黛德麗(Marie Magdalena Dietrich)。5歲時父親逝世,而後她的母親和名普魯士軍官結婚。1918年她在威瑪的音樂學院學小提琴,並於1921年在柏林展開演員生涯.
1923年演出第一個角色,同年與助理製作魯道夫·席貝爾(Rudolf Sieber)結婚,並生下第一個女兒。1930年是瑪琳·黛德麗事業起飛的開始,當年她在根據德國作家亨利希·曼的小說《垃圾教授》為藍本改編的電影《藍天使》(Der blaue Engel)中飾演羅拉一角,其中演唱了歌曲《我從頭到腳為愛而生》(Ich bin von Kopf bis Fuß auf Liebe eingestellt)而紅遍全球,然後同導演約瑟夫·馮·史坦堡前往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陸續拍攝六部電影,包括1930年的《摩洛哥》、1931年的《羞辱》、1932年的《金髮維納斯》及《上海快車》、1934年的《放蕩的女皇》及《魔鬼是女人》,1935年她結束與史坦堡的合作。
Remove ads
1936年納粹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邀請她回到德國,並保證除了提供高薪之外,還給予她完全修改劇本與挑選合作夥伴的自由,但被黛德麗拒絕。她留在在美國跟著多位導演包含亞弗列·希區考克、恩斯特·劉別謙、奧森·威爾斯(電影「大國民」的導演)與比利·懷德合作電影。1937年的奧地利短暫之行後,她開始了常年的旅途。兩年後她接受了美國國籍,儘管當時她的母親還住在柏林。
在三十年代中期,她和凱瑟琳·赫本、葛麗泰·嘉寶、梅·蕙絲以及瓊·克勞馥等人同時成為「票房毒藥」,因為觀眾不再喜歡她們「高藝術水準」的電影了。在這樣的絕境下,電影《大騙局》(Destry Rides Again/The big bluff)的嶄新形象,挽救了她的事業。劇中她改變原本不可接近的女神形象,成為為命運奮鬥,嗓音低沉沙啞專唱淫詞艷語的酒吧女郎。其後黛德麗因歌聲而更加出名。儘管她認為這根本稱不上唱歌,倒更像在說話。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莉莉瑪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成為宣慰非洲與歐美軍隊藝人中最受歡迎的一位,為此她中斷了自己的正職,一直積極參與並資助戰時的避難和流亡者。戰爭結束前,她隨著最早進入德國的美軍部隊重新回到了德國,並尋找自己的母親與姐妹。而她的母親於1945年11月過世。
從50年代開始,她幾乎只發展歌唱事業,並取得極高的成就,當時她的音樂指導是伯特·巴卡洛克(Burt Bacharach)。
在1960年一次歐洲巡迴演出中,她再次回到德國柏林。和在波蘭、俄國或以色列演出不同的是,在這裡迎接她的不只是喜歡她的觀眾,還有另一群敵視她的人與媒體,他們視她為「叛國者」,甚至對她進行炸彈恐嚇。1961年她拍攝最後一部大片《紐倫堡大審》,這是一部關於法律工作者被捲入納粹非法體系的電影。
後期至過世
之後,她的酗酒問題越來越嚴重,1975年在澳大利亞一次登台演出中她股骨受傷,從此結束舞台生涯。在三年後,她出現在1979年的電影《漂亮的小白臉,可憐的小白臉》(Schöner Gigolo,armer Gigolo)。在本片中她的角色完全是在輪椅上完成的,這是她最後一次現身,拍攝完本片之後她選擇完全離開公眾的視線,在巴黎蒙田大街公寓中度過餘生。
數年後,她接受了麥斯米倫·雪爾的請求,在紀錄片《瑪琳》中再次出現,但只有聲音而沒有身影。謝爾用老電影片斷與圖片等製作出這部作品。在這部紀錄片中,謝爾與黛德麗一直以德語和英語交替爭論中,電影用黛德麗的預言做為結束,本片後來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1962年,她的第一部自傳《ABC》出版。1987年發行第二部自傳《我是,謝天謝地,柏林人》。
1992年黛德麗逝世於巴黎,官方發佈的死因是心臟問題與腎衰竭。但身為她秘書與女友讀諾瑪波克卻有不同說法,她認為真正死因很可能是黛德麗在兩天內第二次中風後,服用過量安眠藥以結束自己生命。諾瑪波克在黛德麗的過世的數週前頻繁的造訪她的住所,根據黛德麗生前願望,她被葬在柏林斯都本勞赫大街(Stubenrauchstrasse)43-45號市立墓園中一座樸素的墓中。
在她逝世後,仍伴隨著有關「叛國者的爭論」,因受到公眾信件抗議與演員愛沃琳·庫內克(Evelyn Künneke)的公開譴責,最後原先計劃好的紀念活動以「組織方面的原因」為理由而取消了。1996年,在柏林甚至發生了一件以她的名字來命名街道而延伸出的爭議。
Remove ads
影響
1997年,柏林市動物園城區將新建的波茨坦廣場,以及凱悅酒店和歌劇院及賭場間的區域命名為「瑪琳·黛德麗廣場」。紀念詞寫道:「柏林的世界電影與音樂明星,為了自由與民主,為了柏林與德國」。2001年在她一百歲誕辰之際,柏林市正式對敵視她的過往提出道歉。2002年5月16日,她被追認為柏林的榮譽市民。
瑪琳·黛德麗通過她中性的氣質征服了公眾,她支持男女平等且經常穿著男裝,這在當時是非常受到爭議的。但也因此,她成為了兩次世界大戰中婦女運動的偶像。由於她是名雙性戀者[6],因此也成為同性戀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與社會方面,她投身反對希特勒不人道的民族主義思想得到國際讚揚,這份讚揚明顯的早於她在祖國德國所能受到的讚譽。在1947年,她獲得了美國最高的公民獎「總統自由勳章」。1950年法國政府則授予她「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作品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