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甲申風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甲申風災
Remove ads

甲申風災英語1944 Macau Typhoon)是1944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亦是1940年代4個正面吹襲澳門的其中一個颱風

快速預覽 甲申風災, 概況 ...

影響

日佔香港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二號風球(即為烈風或以上風速)

7月22日凌晨,受颱風影響,香港開始下雨並伴隨狂風,香港天文台港務局懸掛二號風球[1],為1943年10月20日簡化風球制度後的首次懸掛。二號風球懸掛後,來往中區香取大角青山的3條渡海小輪線於早上開始停航[1],直至二號風球除下為止。陸上交通方面,只有載客單車人力車冒風雨照常行駛[1]維港兩岸一帶商戶緊閉門窗,行人疏落,市面冷清,多處商店招牌倒下[1]。上午8時許,中環瓊山碼頭附近發現一具浮屍[1],疑為沉艇所溺斃者,及後被大浪捲走。中住吉通海傍其中一間商店門窗被吹毀[1]水城區第一街中區嘉咸街各有一座空置樓房倒塌[1],無造成傷亡。山下地區長官於上午偕同政務主任在風雨下出巡市面[1],對市民防範颱風作出指示。中午時份,風雨減弱,港務局遂於下午除下二號風球[1]。原定晚上8時由香港開往廣東省的「港島丸」輪因風勢仍猛烈而需延遲一日開出[1]。物價則因颱風導致來貨甚少而被大幅提高,米價由7月21日的每斤7.2港元漲至22日最高8元[1],番薯則由風暴前夕的$2.9一斤升至3元多[1],魚菜亦供應緊張並調高售價。

Remove ads

葡屬澳門

  •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信號: 十號風球
  • 最接近當地位置:澳門以南10里(即約20公里)

7月20日上午11時,澳門氣象部門得悉南中國海北部氣壓甚低,有熱帶氣旋出現,立即命令大炮台港務局東望洋燈塔懸掛一號風球[2]。7月21日下午,澳門市面天氣轉壞並下大雨,晚上7時許改亮五號風燈[3],預警可能吹西北烈風,市面開始橫風橫雨,來往澳門半島氹仔之間的渡海小輪停駛[4],船隻紛駛入內港避風塘避風。7月22日凌晨2時許,市面風勢增劇,當局改亮九號風燈[3],港務救護小輪冒險駛出外港一帶巡邏以備一旦船隻遇事能即時救援[3]。22日早上7時許,颱風有正面吹襲澳門之勢,氣象部門遂於8時半下令卸除九號風球並改懸3年來首次十號風球[3]大炮台隨即鳴風炮3響[3],預警颶風抵步。澳門整日狂風暴雨,尤以外港一帶最受威脅,惟因颱風只快速掠過澳門以南海域而並未橫過澳門[5],整體損失不大。海上有無人小艇沉沒,新口岸泳場被吹塌[3]南灣良友球場被吹毀[3],多間房屋天台之曬衣竹架及商戶招牌均被風吹走[5]青洲大馬路數株小樹被吹倒[6]沙梨頭一帶船廠倒塌[6],貨物損失不少,幸無傷亡。施拿地馬路[3]新馬路[5]泗𠵼街[5]沙欄仔街[5]渡船街[5]新橋區[5]被水淹浸,其中沙欄仔、泗𠵼及渡船街積水逾[5]連勝馬路有多間舊屋倒塌,壓傷一名警員[6]。7月22日中午時份,風勢減弱並轉吹南風,12時50分大炮台鳴炮2響表示颶風威脅解除及改掛較低之六號風球[5],晚上7時再改亮一號風燈[7],午夜前除下所有風球[7]

風速數據

以下是現時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所提供的當時(1944年7月20日-23日)數據:

更多資訊 日期, 時間 ...

潮汐數據

在海軍軍務廳編《Meio Hídrico de Macau(澳門水域環境)》1983年[12],記載有關1944年7月22日受颱風影響,澳門錄得最高潮位3.50米。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葡屬澳門

更多資訊 上一熱帶氣旋, 下一熱帶氣旋 ...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