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肥皂

脂肪酸(長鏈羧酸)的鹽,用於洗滌和清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肥皂
Remove ads

肥皂,又名香皂雪文茶箍台語[註 1]餅藥潮汕話)、番梘粵語[註 2]胰子(中國古代的舊稱)[2][3],是一種脂肪酸(有時為其他羧酸)的鹽,常用於清潔劑、潤滑劑等其他應用。[4]在家庭應用中,肥皂常用作個人清潔用品的表面活性劑,通常是固體塊狀形式。

Thumb
常見肥皂
Thumb
裝飾性肥皂(通常公共場所及旅館設施供給)

人類使用肥皂已有數千年歷史。

歷史

古代不管是東西方,最早的洗滌成份不外乎都是碳酸鈉碳酸鉀。前者為天然湖礦產品,後者則是草木灰的主分。

雖然肥皂發明的時間很早,塊狀的肥皂卻是奢侈品,直到十九世紀才廣泛由一般大眾所使用[5]

遠古文明

類似肥皂的物品可追溯至西元前29世紀的古巴比倫[6]

考古學家曾在一塊蘇美爾黏土板上(可追溯至約公元前2500年)發現了最早的類似「肥皂」的化學反應配方:將草木灰加熱混合,用於清洗羊毛衣物。而西元前23世紀時,在巴比倫泥板上已有記載由水、鹼和肉桂油組成的肥皂配方。

在古埃及,肥皂狀產品最早見於公元前1550年的埃伯斯紙草卷,通過將油脂與從trona礦物中提取的蘇打結合製成。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表明古埃及人在西元前15世紀,亦用油脂和鹼性鹽製造皂類物質,並用其定期洗澡。

那波尼德王統治時期(公元前556–539年),一份配方包括uhulu灰、柏樹油和芝麻籽油,專用於「為侍女清洗石頭」。這些配方並非真正的肥皂,但為後世發展奠定了基礎。實驗顯示,美索不達米亞的香水製作過程中反覆清洗材料或許就催生了肥皂,與紡織品清潔的文化證據相符。據報道,在伊拉克南部古城吉爾蘇英語Girsu發現了最早的肥皂。[7][8]

Remove ads

古代西方

在古代西方社會,真正的肥皂(能起泡、可製成硬塊或軟塊的形式)於原型肥皂出現後至公元1世紀間逐漸形成,雖然確切發明者不明。古希臘人重視清潔,可能定期沐浴,但不使用肥皂,而是用油和灰塗抹身體,然後用刮刀刮除。據希臘人記載,肥皂起源於萊斯沃斯島。希臘醫師蓋倫首次記載肥皂用於個人衛生。[9][10]

帝羅時期,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將肥皂描述為「高盧人的發明」,由動物脂和木灰製成,用於治療淋巴結核和染紅髮,此發明在日耳曼尼亞男性中更常用。羅馬人最初避免使用粗糙肥皂,轉而用油按摩皮膚並用彎曲金屬刮刀刮除污垢。約公元前58年,羅馬人接觸到溫和的高盧肥皂。到公元2世紀,卡帕多西亞的醫師阿雷泰烏斯觀察到高盧人使用鹼性物質製成的球狀肥皂。蓋蘭那描述了使用鹼液制肥皂的過程,並建議用肥皂清洗以去除身體和衣物污垢,指出日耳曼肥皂最佳,高盧次之。帕諾波利斯的佐西莫斯(Zosimos of Panopolis)也記錄了肥皂和制皂過程。在羅馬,肥皂從奢侈品轉向個人衛生工具,但油基清潔仍占主導。公共浴場中肥皂的使用使之成為日常衛生的一部分。[11]

古代中國

在古代中國,肥皂可能早於文字發明,但價格高昂。

人們用皂莢樹種子製成類似於肥皂的清潔劑。而另一種傳統清潔劑「豬胰子」由胰臟板油以及混合而成。[12]

周朝早期,人們發現植物灰可作天然清潔劑,用於洗衣[13]漢朝後期(約公元2世紀),一種古版沐浴凝膠「澡豆」出現,其由大豆藥草礦物混合而成,用於個人清潔。[14]佛教傳入後,浴室開始在中國流行,亦促使肥皂發展。

晚清時,徐華峰開始銷售「香琦」品牌肥皂,推廣現代肥皂的使用。

中東地區

黎凡特一帶,鹼灰從鹽生植物,如鹽草鹽蒿中提取。當地的傳統製法,是使用橄欖油(而非動物脂)在銅鍋中煮沸數日,加入鹼灰和小量生石灰,不斷攪拌。對於豬脂版,需低溫攪拌至稠化,然後倒入模具冷卻兩周後切割成塊,常添加香草如蓍草薰衣草香堇菜以增香。

在12世紀的伊斯蘭教文件描述了製造肥皂的過程。文件中提及了關鍵的原料,鹼。在13世紀,伊斯蘭教世界的肥皂生產幾乎進入了工業化時期。其原料是由納布盧斯非斯大馬士革阿勒頗等地提供的。[15][16]

15世紀和之後

1791年,法國化學家呂布蘭是發明由食鹽製作碳酸鈉肥皂的第一人。

1808年,法國化學家歇夫爾為用牛油鹼化原理製作肥皂的第一人。

製作

脂肪與強鹼水溶液混和加熱,會形成脂肪酸鹽[17](fatty acid salts[18][19])和丙三醇皂化),再加入飽和食鹽水並攪拌(鹽析),肥皂就會析出並浮於水面。 油脂+氫氧化鈉 = 肥皂+甘油

成分

主要成分都是硬脂酸鈉,其分子式是C17H35COONa。這是一種有機鹽類,也是強電解質。 如果在裡面加進精油香料和染料,就做成既有顏色,又有香味的香皂了;如果往裡面加點藥物(如硼酸石炭酸),即成藥皂。肥皂加入香料雖然可增添香氣,但部分人士或會因為香料或其他成分引起皮膚敏感,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使用。

去污原理

硬脂酸鈉的鍵線式。左為疏水端,右為親水端

肥皂泡沫愈多,去汙效果愈好,這是因為肥皂分子(硬脂酸)就在泡沫裡。肥皂分子結構可以分成二個部分。一端是帶電荷呈極性的COO-(親水部位,即親水端),另一端為非極性的碳鏈(親油部位,即疏水端)。肥皂能破壞的表面張力,當肥皂分子進入水中時,具有極性的親水部位,會破壞水分子間的吸引力而使水的表面張力降低,使水分子平均地分配在待清洗的衣物皮膚表面。肥皂的親油部位,深入油汙,而親水部位溶於水中,此結合物經攪動後形成較小的油滴,其表面布滿肥皂的親油部位,而不會重新聚在一起成大油污。此過程(又稱乳化)重複多次,則所有油污均會變成非常微小的油滴溶於水中,可被輕易地沖洗乾淨。

妙用

起霧:使用乾肥皂或濃稠肥皂水塗抹在鏡面上,等肥皂乾掉,即能防霧。其除霧原理在於表面活性劑效應。[20]水分子遇到較冷鏡面後會在鏡面上液化和聚集形成小水滴,即「霧」,而肥皂中疏水頭被鏡面吸引,其親水頭與水分子結合,從而避免了水分子聚合成水滴,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一層水膜。[21]

變形

  • 精皂花
一種用香皂片壓模產生,經組合為玫瑰花瓣的皂花。帶有香皂的香氣,可以作為洗滌之用途。可在婚禮送禮使用或當作情人節禮物。原稱為皂花或花皂。
  • 皂紙
壓模或刮成約4*6公分如蟬翼薄度之皂片,(以日本維基說明是給小孩使用。)以20到30張為單位放入盒中;或寬6公分,長度隨製造商調整之皂捲紙約1到2公尺內(同保鮮膜或錫箔只差沒有中間的紙棍),放入裁盒內。
  • 口紅皂
將原皂作成口紅膠大小之皂條。

參照

  • 手工皂:以橄欖油,棕櫚油,椰子油等,加上氫氧化鈉溶液、精油或香精等製成的香皂。
  • 不鏽鋼皂:一種使用不鏽鋼製成的肥皂狀金屬塊。在流動溫水中放手內揉搓,有去除手上魚腥味的功能。
  • 皂基:型為長條狀,方便自製香皂的基礎皂,但品質遠不如手工皂。
  • 肥皂粉:俗稱洗衣粉
  • 沐浴乳:調配的方法與人工香皂雷同,所用的化學物品則是氫氧化鉀,成品則成濃稠的乳狀。
  • 沐浴露:是液體的肥皂或清潔液。時尚所至,沐浴露直接成為肥皂的替代品。甚至有些酒店套房只有沐浴露,而沒有肥皂供應。
  • 無患子是古代的主要清潔劑之一,一直在亞洲各地區用到20世紀初。
  • 消毒搓手液:又稱「乾洗手」,以酒精或其他消毒殺菌成份製成的手部清潔劑,不需使用清水。
  • 肥皂盒
  • 肥皂劇

備註

  1. 但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茶箍是用壓榨茶油時所剩下來的渣滓,再把它壓製成堅硬的餅形,可當肥皂用,但與肥皂區別較大[1]
  2. 亦有寫作番鹼的(在粵語中同音)。因強鹼水溶液是肥皂主要原料之一,原字或許就是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