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堊鳥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堊鳥龍(學名:Cretornis)是翼龍目的一個屬,來自今捷克共和國約9200萬年前晚白堊世(土侖階)的伊澤拉組。屬下僅含單一物種赫氏白堊鳥龍(Cretornis hlavaci)。
![]() |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化石是於1880年霍采尼附近扎熱拉洛塔某砂岩採石場工人用碎石修補當地公路時發現。采霍尼的一名賭檯管理員湯科瓦夫人(Mrs. Tomková)隨即將此發現告知當地藥劑師兼化石收藏家弗蘭蒂舍克·赫拉瓦什(František Hlaváč)。後者認識到該發現的重要性,並獲取其餘化石送給布拉格博物學家安東寧·弗里希(Antonín Frič)教授。1881年,弗里希將其鑑定為一隻現代天鵝大小的史前有齒鳥類,並將模式種命名為赫氏白堊鳥龍(Cretornis Hlaváči)。[1]屬名取自拉丁語creta(白堊)及希臘語ὄρνις/ornis(鳥),前者指白堊紀,後者是因為作者認為這些骨骼化石屬於某種類似魚鳥的古代有齒鳥類。種名致敬赫拉瓦什。[2]
正模標本如今陳列於布拉格國家博物館。還有未經證實的信息表明,在此次發現之前及期間,採石場周圍其它區域也發現了類似骨骼(可能同為翼龍骨骼),但顯然已經遺失。

後來才認識到該發現代表某種翼龍。1888年,理察·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誤將其更名為赫氏鳥掌翼龍(Ornithochirus hlavatschi Fritsch 1881)。[3]由於物種學名不准含有附加符號,故種名必須轉寫。鑑於波西米亞當時受德國文化影響強烈,故萊德克選擇將種名及弗里希的名字寫為德語形式。而身為捷克人的弗里希最終於1905年使用了正確的轉寫Ornithocheirus hlavaci。[4][5]
自1905年以來,便一般將該分類單元視為疑名。[6]然而,俄羅斯古生物學家亞歷山大·阿韋里亞諾夫(Alexandr Averianov)於2010年得出結論稱或可確認其獨特特徵。[7]2015年,其與捷克古生物學家博里斯·埃克特(Boris Ekrt)發表新描述,得出結論稱白堊鳥龍是有效分類單元。[8]

白堊鳥龍僅所知於正模標本,現保存於布拉格國家博物館,編號為「Object 10」。其發現於弗里希稱為「Mittlere Iserschichten」的地層即今伊澤拉組,地質年齡為土侖階。該標本是一具缺少顱骨的部分骨骼,包括一個完整的肱骨(上臂)、一個尺骨、橈骨、腕骨及兩根翼指上的指骨。[7]
Remove ads
描述
根據與近親的比較,阿韋里亞諾夫估計赫氏白堊鳥龍翼展長1.5至1.6公尺(4.9至5.2英尺)。[8]肱骨長76公釐(3英寸)。[7]
分類
白堊鳥龍於十九世紀被分類為鳥掌翼龍的一個種。1997年,卡羅琳娜-瑪麗亞·伊安努(Coralia-Maria Jianu)提出白堊鳥龍屬於無齒翼龍科。[9]2010年,阿韋里亞諾夫提出白堊鳥龍是神龍翼龍科成員。對翅膀骨骼的更多詳細比較使阿韋里亞諾夫於2015年得出結論稱其屬於非神龍翼龍科的神龍翼龍超科,可能是與之存在許多共有特徵的類群——新神龍翼龍類的成員。[7][8]其可能較掠海翼龍科更為衍生,且與蒙大拿神翼龍共有尺骨遠端關節面比結節處於更近端位置這一特徵。[8]2018年,古生物學家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等人將本屬歸入夜翼龍科並置於較阿拉摩翼龍與伏爾加翼龍更衍生的位置,與之在神龍翼龍超科中的位置相矛盾。[10]分支圖如下:
無齒翼龍超科 Pteranodontoidea |
| ||||||||||||||||||||||||||||||||||||||||||||||||||||||||||||||||||||||||||||||
參見
- 翼龍列表
- 翼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