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皮耶·穆萊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皮耶·穆萊萊(法語:Pierre Mulele,姓亦作Mulélé;1929年8月11日—1968年10月3日或9日)是一位剛果(利)叛亂分子,活躍於1964年的奎盧叛亂中。穆萊萊曾在帕特里斯·盧蒙巴的內閣中擔任教育部長。隨著盧蒙巴於1961年1月被暗殺,以及他公認的副手安托萬·基贊加在一年後被捕,穆萊萊成為堅定繼續鬥爭的盧蒙巴主義者之一。他前往開羅,擔任總部設於布拉柴維爾的盧蒙巴派組織「剛果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代表。1963年,他從開羅前往中國接受軍事訓練,並帶領一批剛果青年同行,接受游擊戰術方面的培訓。[1]流亡時,穆萊萊被獨裁者蒙博托·塞塞·塞科以特赦為誘餌騙回剛果;然而,他一回國,便遭蒙博托下令拷打並處決。他是巴彭德人[2]。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4年6月10日) |
Remove ads
生平
在服役一段時間後,皮耶·穆萊萊開始投身政治運動。他加入了反對殖民主義的工會組織「非洲人聯合進步大會」,並參與了一項旨在爭取黑人和白人公務員權利平等的運動,在此期間,他還參與創立了具有民族主義傾向的非洲團結黨。

1964年1月,一場新的衝突爆發,自稱為「辛巴」(斯瓦希里語中「獅子」的意思)的剛果叛軍舉兵反抗政府。他們的領導者是穆萊萊、加斯東·蘇米亞洛特和克里斯多福·貝尼,三人都曾是安托萬·基贊加領導的非洲團結黨的成員。
在辛巴起義期間,曾在東方集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受過訓練的穆萊萊在奎盧省領導了一個毛派組織。[3] 這就是奎盧叛亂。穆萊萊公開自稱毛主義者,因此他的叛亂得到了共產主義中國的支持。到1964年4月底,政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穆萊萊叛亂的威脅。 蘇聯在剛果首都利奧波德維爾設有大使館,但並未支持穆萊萊在奎盧的起義,也沒有參與起義的準備工作:正是由於缺乏蘇聯支持,穆萊萊才轉向中國,尋求其庇護。[1]
皮耶·穆萊萊表示,他的思想受到了在中國觀察所得的啟發,因而強調婦女在起義中的作用,並堅定反對部族主義。1964年,當他抵達伊迪奧法時,尚在政府軍反攻前,當地居民也尚未撤離,他便組織與當地精英的會面,以喚醒青年對其革命正當性的認同。在這些精英中,他結識了天主教學校的校長迪厄多內·穆坦布拉,此人是白人傳教士(無玷聖母獻主會,OMI)在伊迪奧法地區的本地助理之一。多年後,穆坦布拉仍記得與穆萊萊會面的情景,稱他為一位聰慧而有教養的人,志在向年輕一代播下發展的種子,其目標是將來能培養出大批曾在國外受教育的知識分子。
到八月份,辛巴叛亂分子已經占領了斯坦利維爾並在那裡建立了叛亂政府。 然而,剛果中央政府請求外國干涉,在外國僱傭兵指揮下發動猛烈攻勢後,蘇米亞洛特和貝尼指揮下作戰的部隊在1964年11月被擊潰。 比利時傘兵在斯坦利維爾的空降行動,以及來自美國的關鍵軍事援助,對叛軍的失敗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64年11月24日,美國空軍出動5架C-130運輸機,將比利時傘兵團的350名傘兵空投到斯坦利維爾機場,營救被辛巴叛軍挾持的2000名歐洲平民。[4] 這一舉動使美國在當時的非洲極不受歡迎。[1] 叛亂失敗後,穆萊萊流亡到剛果共和國。
1968年,當時的總統蒙博托·塞塞·塞科勸說穆萊萊結束流亡返回祖國,並承諾給予他大赦。然而穆萊萊一回國,蒙博托便違背承諾,他被公開折磨和處決:他的眼睛、耳朵、鼻子和生殖器被殘忍割除,四肢也在他仍活著的情況下被一一斬斷。最終,他的屍體被拋入剛果河。[5][6]十年後,蒙博托又下令處決穆萊萊的母親,並將穆萊萊的一個兒子一同殺害。[來源請求]
Remove ads
意識形態
1964年奎盧叛亂爆發時,穆萊萊以一種令人聯想起中國共產黨革命準則的方式領導了這場叛亂。他要求其戰士遵守極為嚴格的道德規範,強調自律與對平民的尊重。然而,這些部族出身的農民戰士難以管束,許多人無視穆萊萊的命令。穆里勒為其游擊戰士制定的八項行為準則,顯示出毛主義關於「人民戰爭」的著作對奎盧叛亂產生了巨大影響。穆里勒的行為準則如下:[1]
- 尊重所有人,哪怕是壞人。
- 以誠實的方式購買村民的物品,不得偷竊。
- 借來的東西要按時歸還,不得引發糾紛。
- 打壞了別人的東西要照價賠償,並心平氣和地處理。
- 不得傷害他人。
- 不得毀壞或踐踏他人的土地。
- 尊重女性,不得隨意玩弄。
- 不得虐待戰俘。
將毛主義中國的實踐嘗試適應非洲的現實,也體現在穆萊萊把農民作為其革命主力的做法中。
個人生活
穆萊萊出生於奎盧省。他與安托萬·基贊加一起在欽藏比的神學院接受初期中等教育。之後,他又在比屬剛果棕櫚油精煉廠創辦、由仁愛兄弟會管理的萊弗維爾中學繼續學習了三年。
他娶了萊奧妮·阿博,一個和他一起在地下反抗運動中和穆萊萊的游擊隊一起生活了五年的戰士。1968年,在她的丈夫被暗殺之後,她逃到了剛果共和國,並在那裡生活至今。阿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以紀念她被殺害的丈夫。[9]比利時政治家、作家呂多·馬爾滕斯的著作《剛果女性》中講述了阿博的故事。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