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盲搶鹽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盲搶鹽事件」是指在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期間,以及在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開始向太平洋排放經處理之核污水前後,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韓國等地出現的民眾搶購食鹽的現象。搶購食鹽的原因有二:一是謠言稱「鹽中的碘可以防核輻射」,二是民眾擔心海水受到核洩漏污染導致海鹽的生產受影響。事後有多份香港報章以「盲搶鹽」(粵語諧音盲腸炎)形容此次事件。


事實上,食用碘鹽無助預防核輻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所推薦的加碘食鹽碘含量的每公斤35毫克來計算,需要一次攝入接近3公斤的加碘食鹽,才能達到用作減慢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131的碘片劑量(100毫克)。但是,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的鈉攝取量應少於2000毫克,即不多於5克食鹽。因此,3公斤裝的鹽量是建議的攝取量的600倍,大幅超出了人體臟器所能承受的範圍,可導致脫水
Remove ads
歷史
2011年3月17日,受到日本仙台近海地震的核洩漏事故影響,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等地出現了「食碘鹽可以防核輻射」的謠傳,各地出現食鹽搶購潮,造成部分商店無鹽可售,售價被炒賣高至十倍。香港特區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澄清指該說法無科學根據,認為有投機分子從中取利[1]。
2023年6月,在福島放射性污水開始排放前,韓國就出現了食鹽搶購潮[2]。

2023年8月24日,當日本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經處理的放射性污水排入太平洋後,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等地再次發生食鹽搶購現象。全線食鹽產品在各新興電商平台均被搶空;澳門各大超市貨架上亦一鹽難求[3]。2023年8月26日,中國部分區域市場發生食鹽搶購,電商及部分商超渠道有短時缺貨現象[4],中鹽集團發表聲明表示,中國產鹽主要為井礦鹽和湖鹽,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響,且呼籲社會各界理性消費,不要盲目搶購[5]。在澳門,有投機份子以俗稱「走水」(透過螞蟻搬家方式),反向輸送大量食鹽運往內地炒賣。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表示高度關注,指與供應商了解食鹽的供應狀況,供應商均表示目前食鹽供應穩定及存貨充足,貨源穩定。經科局密切關注有關情況,持續到市面巡查,嚴厲打擊抬高價格及囤積居奇的行為,以確保澳門民生物資的供需秩序維持正常,保障市民消費權益[6]。香港方面,社交媒體流傳多張超市貨架相片,無論粗鹽、幼鹽、食鹽、海鹽均所餘無幾,甚至被搶購一空。有照片見到有巿民搶購數十包食鹽,供應商表示食鹽一向供應充足穩定,主要從中國內地進口,而日本佔極少數。食物安全中心在社交媒體發文呼籲公眾勿盲目搶鹽,過量攝入碘及鈉(鹽)會危害身體健康。而碘片也不是輻射「解毒劑」,亦不能夠阻止身體吸收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質[7]。
相關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