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渠閣會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石渠閣會議是公元前51年,漢宣帝在皇家圖書館石渠閣召開的重要學術會議,但並不是一次單純的學術會議。蕭望之等五經諸儒二十三人參加了會議。
背景
自漢武帝以來,儒家成為漢朝官方的統治指導思想。但儒家內部學派林立,各執己見。
歷史
漢甘露三年(前53年),漢宣帝在大殿中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主持會議,詳論轂梁、公羊學的相同或不同之處。命令雙方本著各自的經義進行辯論。參加討論的兩派,每派五人。蕭望之等多數人認為,應該遵從轂梁學。由此,轂梁春秋學大為盛行。這次會議是石渠閣會議的前奏。會議結果,增設博士至十四人,比漢武帝置五經博士更進一步。
公元前51年,漢宣帝在石渠閣召開學術會議,蕭望之等五經諸儒二十三人參加。石渠閣會議與漢代經學學術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是漢代學術史上的重要的樞紐,是漢代學術許多重大問題的關鍵點。
參加人員
據《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第五十八》,可考的與會者除漢宣帝外,共二十三人。玆列於下。附註引文如無説明,皆出《儒林傳》。[1]
評論
- 劉德州: 「對於西漢時的石渠閣會議與東漢時的白虎觀會議,學界大多認為是宣、章二帝為了統一經義、統一經學而召開的。然而經過考證可以發現,宣、章二帝並沒有統一經義的意願,兩次會議也絕非是為統一經義而召開,它們只是大規模的學術討論會而已。在會議上,學者各持己見,互相辯難,即使不敵,其學說也並不會被罷黜,被取締。」[2]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