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海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海郡,一名郯郡東晦郡,中國古名。

快速預覽 東海郡 別名:郯郡、東晦郡、沂平郡, • 行政中心 ...

秦代始置,郡治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漢時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天長市一帶,屬徐州刺史部東漢、三國東海國西晉復置郡。南北朝時為雙方爭奪之地。東魏海州。隋初廢,大業中復置郡,治朐山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海州為東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海州。

建置沿革

秦代

東海郡在秦代又稱郯郡[1],始置年代已不可考。秦始皇楚國後,於楚國東部之地置陳郡薛郡[2]。《元和郡縣志》謂秦時分薛郡置郯郡[3]治所在郯縣[4]。劉師培認為:「疑在秦名郯,楚名東海,高祖初年名郯,又改名東海。」[5]

根據出土的秦代封泥有東晦□馬字樣,研究者認為秦代東海郡的正式名稱應為東晦郡[6]。「晦,暝也」[7],東晦與東海意義相同[8]

更多資訊 縣名, 縣治所在地 ...
Remove ads

西漢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徙齊王韓信為楚王,以東海郡、會稽郡泗水郡薛郡陳郡楚國。次年,廢楚王韓信,分其地為二國:立劉交為楚王,以彭城郡、東海郡、薛郡置楚國;立劉賈為荊王,以東陽郡、鄣郡、會稽郡置荊國。景帝三年(前154年),削楚國東海郡為漢郡,又削趙國、膠西等國,引發了七國之亂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東海郡南部數縣置泗水國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東海郡治郯縣,屬徐州刺史部,領二十縣、十八侯國。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臨沂市大部、江蘇省連雲港市全境,以及徐州市東部一帶。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東海郡有358414戶,1559357人。

又《漢書》王子侯表載東海郡有闢土、東平、運平、文成、翟彭、東淮、淯、參、沂陵、江陽、藉陽、就鄉等侯國,地望無考。[11]

更多資訊 縣名, 縣治所在地 ...

新莽、東漢

王莽改東海郡為沂平郡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子劉陽為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東海遂為王國。建武十九年(43年),立東海王劉陽為皇太子,改名劉莊,並改封原皇太子劉彊為東海王。二十八年(52年),徙魯王劉興為北海王,東海王劉彊兼食魯郡,東海國的都城由郯縣遷往魯郡魯縣[19]。東海王劉彊遷都魯郡後,多次上書要求將東海國歸還朝廷。明帝永平中,劉彊薨,其子劉政繼立,東海國收歸朝廷,改魯郡為魯國。劉政雖以魯國為封國,但王號不改,仍為東海王。永平十五年(72年),析東海國之下邳、曲陽、司吾、良成四縣與臨淮郡數縣置下邳國。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東海國領十三縣:郯、蘭陵、戚、朐、襄賁、昌慮、承、陰平利城、合鄉、祝其、厚丘、贛榆。郯縣為東海國治、徐州州治。

獻帝建安三年(198年),析東海國、琅邪郡北海郡之地置昌慮郡利城郡。十一年,昌慮郡併入東海國。建安十七年(212年),封皇子劉敦為東海王,復置東海國。此時魯國劉羨仍為東海王,出現了兩個東海王並存的局面,直至曹魏代漢。

Remove ads

魏晉南北朝

時省東海郡贛榆縣。太和六年(232年),封文帝曹霖為東海王,置東海國。復置東海郡。太康元年(280年)復置贛榆縣。此時東海郡領郯、祝其、朐、襄賁、利城、贛榆、厚丘、蘭陵、承、昌慮、合鄉、戚,共十二縣。有11100戶。元康元年(291年),分東海置蘭陵郡永嘉以後,東海郡沒於後趙晉安帝時收復淮北,復置東海。

南朝宋明帝泰始中,青、徐二州為北魏攻佔,於贛榆縣僑置青州。泰始七年(471),置東海縣。又析贛榆縣置鬱縣,立西海郡,屬青州。劉宋末年,東海郡領襄賁、贛榆二縣,全郡有2411戶,13941人。又於今江蘇鎮江一帶置南東海郡,領郯、祝其、襄賁、利成、西隰、丹徒、武進等縣,屬南徐州。南齊建元初,於今江蘇省漣水縣一帶置北東海郡,領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等縣,屬冀州(僑置)。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得青州北海郡(僑置)之地,置東海郡,領贛榆、安流、廣饒(梁僑置)、下密(梁僑置)四縣,有1242戶,5904人,屬海州。武定八年,置郯郡,治郯縣,領郯、臨沂、建陵、歸昌四縣,屬東徐州。北周改置朐山郡

Remove ads

隋唐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諸郡。大業三年(607年)改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縣,領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五縣。武德四年(621年),廢東海郡,置海州,領朐山、龍沮、新樂、曲陽、沭陽、厚丘、利城、懷仁等縣。天寶元年(742年),仍以海州為東海郡,領朐山、東海、沭陽、懷仁四縣,有28549戶,184009人。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海州。

太守

東海太守

東海相

  • 鮑永,字君長,上黨屯留人。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至十六年任東海相。[29]
  • 郭竟,真定人。光武帝時在任。[30]
  • 宗均,字叔庠,南陽安衆人。永平元年(58年)至五年(62年)在任。[31]
  • 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順帝時在任。
  • 桓□,南陽人,永壽元年(155年)在任。[32]
  • 黃浮,汝南人,桓帝延熹中在任。[33]
  • 劉寬,字文饒,弘農華陰人。延熹末在任。[34]
  • 韋著,字休明,京兆杜陵人。靈帝時在任。[35]
  • 滿□,山陽人。熹平元年(172年)在任。[32]
  • 刁韙,字子榮,彭城人。東漢末在任。
  • 趙咨,字文楚,東郡人。靈帝時在任。
  • 江沛,字周南,河內修武人。靈帝時在任。[36]
  • 鄐熙,東漢末在任。[37]
  • 汲廉,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任。
  • 徐璆,字孟平,廣陵人。獻帝時在任。
  • 任恭,年代無考。[38]
  • 宥吾民,年代無考。[39]
  • 薛衍,年代無考。[40]
  • 青陽愔,年代無考。[41]

  • 昌豨,首任兼末任昌慮郡太守,建安三年臘月(199年初)至十一年(206年)八月在任,死後該郡併入東海郡。[42][43]

人物

  • 王臧,東海蘭陵人。從申公習《》,武帝時為郎中令,後下獄自殺。[23]
  • 繆生,東海蘭陵人。從申公習《詩》,官至長沙內史。[23]
  • 褚大,東海蘭陵人。從齊人胡母生習《公羊傳》。官至梁相。[23]
  • 孟□,人稱孟卿,東海蘭陵人。從嬴公習《春秋》,治《儀禮》、《春秋》。[23]
  • 孟喜,字長卿,孟卿之子,從田王孫習《易》,為丞相掾。[23]
  • 后蒼,字近君,東海郯人。師從夏侯始昌、孟卿,治《詩》、《禮》,傳《後氏禮》。[23]
  • 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師從孟卿,傳《疏氏春秋》,官至太子太傅[44]
  • 于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漢宣帝時丞相。[44]
  • 東海孝婦西漢東海郡人,侍奉婆婆十多年,被誣處死。于定國為其平反。[44]
  • 白光,字少子,儒生。師從孟喜,為經學博士。[23]
  • 嚴延年,字次卿,東海下邳人。漢宣帝時為河南太守。[45]
  • 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師從眭孟,習《公羊傳》,立「春秋嚴氏學」,官至河南太守。[23]
  • 翼奉,字少君,東海下邳人。師從后蒼,治《齊詩》。漢元帝時為諫大夫。[46]
  •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師從后蒼。漢宣帝時御史大夫、前將軍。[47]
  • 匡衡,字穉圭,東海承人。師從后蒼。漢元帝時丞相。[48]
  • 殷嘉,師從京房習易學。[23]
  • 發福,師從栗豐習《韓詩》。[23]
  • 薛宣,字贛君,東海郯人。漢成帝時為御史大夫、丞相。[49]
  • 申咸,漢哀帝時給事中。[49]
  • 毋將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漢哀帝時為京兆尹。[50]
  • 毋將永,東海蘭陵人。儒生,從沛人高相習《易經》。[23]
  • 王朗,字景興,東海郯人。三國魏司徒
  • 王肅,字子雍,王朗子。三國魏經學家,編有《孔子家語》。
  • 糜竺,字子仲,東海朐人。三國蜀漢將領。
  • 何承天,東海郯人。劉宋時數學家,改定《元嘉曆》。官至衡陽內史、著作郎。
  • 徐陵,字孝穆,東海郯人。南朝梁、陳之際文學家。
Remove ads

參見

註釋及徵引文獻

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