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鐘山石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石鐘山石窟,又稱石寶山石窟,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石鐘山上,開鑿於南詔中後期至大理國。因山上有大石如巨鍾,因而得名石鐘山。石窟分布於石鐘寺、獅子關、沙登
歷史

石鐘山石窟創建時間已不可考,最晚於南詔天啟十一年(公元850年,唐大中四年)即已開始[a]。造像延續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三代,直至大理中後期,最早結束於大理盛德四年(公元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b]。元明清時期,由李元陽獅子關遊覽題記、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等材料,時人確知石鐘山石窟的存在但不以為意。1939年,李霖燦赴石鐘山石窟考察,並於次年將考察報告寄沈從文。此為石鐘山石窟進入學術界視野之始。李霖燦推斷石鐘山石窟石鑿於南詔,是報告中最重要的學術論斷。1950年,宋伯胤隨中央西南訪問團到雲南作首次民族調查;作為此次調查的成果之一,宋伯胤《記劍川石窟》刊載在1957年4月《文物參考資料》。1961年3月,石鐘山石窟(包括石鐘寺、獅子關、沙登[c])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北京大學考古系、雲南大學歷史系組成劍川石窟考古研究課題組,再次對石窟進行全面考察,出版《劍川石窟——1999考古調查簡報》。
Remove ads
石窟
- 第一號窟:異牟尋議政圖(大理國)
- 開鑿於大理國末。雕王者及侍臣像共9軀。中為王者,戴冠,著圓領寬袖長袍,坐雙龍頭靠椅。座前雕一童子,頭頂仰蓮托盤,左手撫膝,右手扶盤,盤中有香、花、果供養。王者左手三人,分持短棒、長柄扇、曲柄劍;右手兩人,一捧盒,一背斗笠持曲杖。龕之左右兩壁各雕文官一驅,對坐。窟右壁另存陰線雕刻人像一個,可能是天竺僧人形象。按當地傳說,此龕主尊像為南詔異牟尋王,左右對坐文官即當時領、議政之清平官。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贊同,故俗以「異牟尋議政圖」命名。護衛儀仗中的劍、曲杖,或為《蠻書》所載的「鐸鞘」、「赤藤杖」。主尊所帶之冠,亦可見於《張勝溫畫卷》,《蠻書》稱之為「頭囊」。根據比較一致的結論,本窟開鑿於大理國時期,而尊像系前代雄主。因此,本窟造像顯非功德龕,又不同於中原地區石窟將帝王尊像與佛像融為一體宣示「皇帝即當今如來」的窟龕,其造像意圖有待探討。
本窟實際上有明確紀年「隆德七年賓川人李成德游此」的墨書字樣。但大理國年號失考,無從對應公元紀年。
- 第二號窟:閣邏鳳出巡圖(大理國)
- 開鑿於大理國,造像整體布局類似一號窟。王者居中,戴冠,著圓領寬袖長袍,坐雙龍頭靠椅。座椅墊褥四周雕花,邊綴纓帶。屏風雕日月及飛龍。王者右手略低,有一著袈裟持念珠坐像,像後撐曲柄傘,可能是一極有地位的僧人。王者身後左右,有侍從像6軀,抱劍、持扇、舉旗等。窟之前側,左右各雕一文官,疑為清平官。本窟造像,人物高低相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線條流暢,雕刻細膩,在石鐘山石窟中實屬雕刻最為精緻的一窟。一般認為,二號窟主尊為南詔閣邏鳳王;僧人像則是傳說中閣邏鳳之弟,即「閣陂」和尚[d];清平官之一,則是撰寫《德化碑》的鄭回。習慣上,以「閣邏鳳出巡圖」命名本窟。與一號窟相同,本窟造像意圖尚不明確。
- 第三號窟:地藏王菩薩造像(大理國)
- 開鑿於大理國。為單尊像,作比丘打扮,戴風帽,飾耳環、瓔珞,著圓領通肩袈裟,跣足倚坐蓮台之上。左手持摩尼寶珠,右手已毀。從造型上看,為地藏王菩薩無疑。背光為圓形,尚殘留有紅、白、黑等顏料。
- 第四號窟:華嚴三聖造像(公元9-10世紀)
- 開鑿於南詔末至大理國初。造像共7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及獅奴、象奴,其中二弟子像為淺浮雕,余為高浮雕。主尊毘盧遮那佛,跣足倚坐,著涼州式袒右袈裟,右手結說法印,左手已殘毀。主尊右手為普賢菩薩及象、象奴;左手為文殊菩薩,獅子、獅奴殘毀嚴重[e]。本窟與四川、重慶等地石窟同類造像極其相似。
- 第五號窟:維摩詰經變(南詔)
- 開鑿於南詔末。中心龕為高度寫實的佛殿,左右為兩個拱形淺龕(均為觀世音菩薩造像)。中心龕室,浮雕有山石、日、月、佛塔等,山間有人像二十餘軀,最小不過2厘米。中尊為居士打扮,盤膝而坐,左手持羽扇。中尊右手坐像,坐須彌座上,頭部已毀,身體前傾,著袈裟,左手持書卷,右手支左腳上。中尊左手坐像,坐須彌座上,頭部已毀。依造像內容,本窟中心龕為《維摩詰所說經》無疑。中尊即維摩詰居士,右尊即文殊菩薩,左尊當為舍利弗尊者。更具體的說,表現的是《不思議品》及《觀眾生品》的內容[f]。
- 第六號窟:明王堂(公元9-10世紀)
- 開鑿於南詔末至大理國初。本窟為石鐘山石窟中最大一窟,通面闊約11米,高約5米;由六根方柱將本窟分為五龕,窟龕下段為連續須彌座。正中一龕,雕一佛二弟子,主尊毘盧遮那佛跏趺坐,著袒露右肩式袈裟,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觸地印。主尊左右侍立阿難、迦葉。左右四龕,每龕兩軀尊像,共八軀,為八大菩薩化現之忿怒相。題榜依次是大聖東方六足尊明王(文殊菩薩化身)、大聖東南方降三世明王(金剛藏菩薩[g]化身)、大聖南方無能勝明王(地藏菩薩化身)、大聖西南方大輪明王(彌勒菩薩化身)、大聖西方馬頭明王(觀世音菩薩化身)、大聖西北方大笑明王(虛空藏菩薩化身)、大聖北方步擲明王(普賢菩薩化身)、大聖東北方不動明王化身(除蓋障菩薩化身)[3]。本窟最外左右兩側,各一尊護法神像[h]。
- 第七號窟:甘露觀音(大理國)
- 開鑿於大理國。甘露觀音,或者稱為「楊枝觀音」,也有可能是《張勝溫畫卷》中的「南無孤絕海岸觀世音」,民間俗稱為「剖腹觀音」。主尊像倚坐,兩足踏蓮花,左手置腹前捧缽,右手上舉執柳枝,作灑甘露狀,雙臂佩釧,雙腕戴鐲;頭戴寶冠,冠中有化佛;身著天衣垂於座下,佩巾絡腋,胸前飾瓔珞;尖頂圓光和圓形背光上刻精美的火焰花卉圖案, 二者在頭後相接。尊像面容豐腴,凝眸正視,曲眉杏目,容貌慈祥。主尊左右侍女兩人,一捧盒,一捧淨瓶。龕壁有元明時期藏文題記,大意為「將世間受無邊苦難的眾生,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是佛。把尊顏刻於岩石,懇求佛的保佑,把我等福薄的罪惡眾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吉祥!」
- 第八號窟:俗「阿央白」(大理國)
Remove ads
- 第九號窟:細奴邏大王及后妃男女從者造像(大理國)
- 開鑿於大理國末期。造像共7軀。中左尊像著王者冠服,中右尊像著王妃冠服。王及王妃中間坐小孩一人,身後左右各站立一少年男童。王之身前右手、妃之身前左手,各立男女侍者一人,分持扇、筆。王妃肩後正中壁上有題記:「大聖聖躅□/大王及后妃男女/從者尊容元/玖造像昌寧記之」。都是以前朝君主為主要尊像,但與一號窟、二號窟極力模仿佛殿再現朝會景象不同,本窟造像布局類似當地後世本主廟神龕布局。從雕刻工藝上看,屬於大理國末年民間工匠的作品。
- 第十號窟:觀音化現梵僧造像(大理國)
- 開鑿於大理國盛德四年,公元1179年。本窟在獅子關凌空石壁上,內雕僧人像一軀,頭戴蓮花冠,深目高鼻,有頭光,左手持淨瓶,右手結降魔印。尊像左手浮雕一犬弓身回首。壁上有造像題記,「紫石雲中,信境蘭若。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榜楊天王秀創」。依照後世編纂成書的《白國因由》,本窟內容或與觀世音化現梵僧、降伏羅剎有關。
- 第十一號窟:波斯國人像(大理國)
- 開鑿於大理國。本窟為一拱形淺龕,刻一立像,面目殘損模糊不清,雙手所持器物亦只知大概形狀為上端細而下端粗。龕壁上刻有「波斯圀[i]人」四個大字。關於造像中的「波斯國」究竟指哪一地區或國家,學界一直有爭論,目前沒有明確結論。
Remove ads
- 第十二號窟:佛、菩薩造像(南詔)
- 本窟為多龕合編為一窟,造像分上下兩層,共九龕。上層五個方形淺龕,皆為淺浮雕,頭大身短面目模糊。從左至右依次為: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阿彌陀佛,一佛二菩薩。下層四龕。第一龕佛像1軀,跏趺坐,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觸地印。第二龕雕佛像2軀。左尊倚坐,左手結觸地印,右手結說法印;右尊跏趺坐,雙手結彌陀定印。第三龕雕佛像1軀,倚坐,著通肩式袈裟,左手結觸地印,右手結說法印。第四龕雕菩薩像1軀,戴冠,中有化佛,左手執淨瓶,右手持楊枝上舉。
- 其中,下層第二龕刻有題記「沙追附尚邑/三賧白張傍/龍妻盛夢和/男龍慶龍君/龍世龍安/龍千等有善因/緣敬造彌勒/佛阿彌陀佛/國王天啟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題記」。這是石鐘山石窟現存最早的一則造像題記,天啟是南詔勸豐佑王的年號,天啟十一年即公元850年。
- 第十三號窟:觀世音菩薩造像(大理國)
- 開鑿於大理國。雕菩薩像1軀,額頭方闊,兩眉相連如弓,右手結說法印,左手結安慰印[j],上身全袒,下身窄瘦,佩瓔珞,著裙裳,兩腿直立。本窟有題記三則「大理國造像施主藥師祥婦人觀音好愛□媳□□等敬雕」;「奉為造像施主藥師祥婦人觀音等敬雕」;「大理國沙退□□□禪婦人/ □□□□□□敬造觀音像」。由是可知造像時代。造型即「阿嵯耶觀音」。
- 第十四號窟:說法圖(南詔)
- 開鑿於南詔。造像風格與十二號窟極其相似,當為同一時期作品。本窟為拱形淺龕,雕像3軀,中心為倚坐佛像,著通肩式袈裟,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說法印,跣足踏於蓮花之上。左右二弟子拱手侍立,面目殘損。主像高220厘米,弟子立像高180厘米。
- 第十五號窟:毗沙門天造像(公元9-10世紀)
- 開鑿於南詔末至大理國初。為拱形淺龕。尊像為毗沙門天,高200厘米,頭後有火焰光一周,左手托塔,右手執三叉戟,兩足各踏一地神。
- 第十六號窟:大黑天造像(大理國)
- 開鑿於大理國。浮雕1軀,頭後有火焰光一周,髮辮盤作高髻,上束一串骷髏,以蛇作耳環,滿腮卷鬚。上身袒露,腰系裙。有六隻手臂,左邊三隻手各執鼙鼓、骷髏缽、念珠;右邊三隻手各執三叉戟、寶劍、絹索。露膝,跣足,手臂及腳上皆纏繞毒蛇。由其形象,可知尊像為大黑天。
- 第十七號窟:陰刻觀音化現梵僧像(大理國)
- 開鑿於大理國。陰刻一僧人像,有圓形頭光,戴蓮花冠,著交領長衫,一手上舉花束,一手持淨瓶。足穿靴,身旁雕一犬。由獅子關庫區浮雕觀音化現梵僧像可知,此陰刻尊像亦是同一題材。此窟唯陰刻粗疏線條,被認為是當時工匠練習之作或開龕造像的初步工序。
Remove ads
特點
石鐘山石窟有多窟以殿宇式龕的形象,並有精細雕琢的須彌座、殿宇、帳幃等,為了解南詔至大理國時期木結構建築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5]。
- 閣邏鳳出巡圖中的帳幃
- 此龕帳幃刻畫比較細緻,再現了大理國時期[k]的宮廷場景。
- 維摩詰經變中的木構殿堂形象
- 外觀上,此龕就是一所三間小佛殿。須彌座台基,仰蓮柱礎,束蓮柱、柱頭明顯卷殺,無普拍枋,雙層闌額或闌額施七朱八白彩畫,四鋪作出一跳華栱,柱頭有一抹斜華栱,壼門雕飾。兩柱間有鋪作三朵[l],泥道栱鴛鴦交手、或為隱刻。單檐,板瓦較大,未明確雕出屋頂形制[m]。建築上彩繪均以浮雕花紋表示。
- 明王堂中的木構殿堂形象
- 明王堂同樣具有仿木結構。五開間,方柱。左右兩邊四柱,柱頭上仰蓮圓櫨斗,上承蜀柱,蜀柱上安重栱丁頭栱,蜀柱頂支方斗,與丁頭栱共同承額。正中兩柱高於邊柱,兩柱間為拱券。從左右盡頭兩根方柱上殘留的卯榫洞推測,建成當時應該有木構窟檐。
Remove ads
石鐘山石窟中出現的裝飾圖案,有卷草紋、忍冬紋、連珠紋、蓮瓣、火焰寶珠。也有金剛杵等法器用作裝飾紋樣。維摩詰經變龕中的束蓮柱,中段刻束蓮,柱頂刻覆蓮,與敦煌壁畫及木構窟檐中的束蓮柱相近。明王堂方柱有石刻束帶柱,亦可見於敦煌中唐時期壁畫。[6]
石鐘山露天崖壁上,殘留有四幅繪製於南詔末的壁畫。為菩薩像,面目已模糊不清。壁畫為南詔時期留存至今的唯一處繪畫真跡[n],風格與同時期敦煌壁畫相近。
圖片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